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馬列主義及其中國化成果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等,是我們黨在長期革命及革命成功后長期領導中國人民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結晶,是凝聚全黨、全國人民集體智慧的理論碩果,是指引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號燈塔”。然而就目前的實際情況而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面臨著多元文化的沖擊,其實際影響力受著多元文化并存現(xiàn)象的制約甚或挑戰(zhàn)。
一、近代以來我國主要的社會思想文化變遷
鴉片戰(zhàn)爭之前,中國一直都“陶醉”在天朝上國的“夢幻”中,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華文明一直以來以其“經(jīng)天緯地,照臨四方”的姿態(tài)領袖東亞。鴉片戰(zhàn)爭后,面對著“喪師失地,賠款辱國”的結果,面對著“數(shù)千年未有之變局”的窘境,面對著西方新興勢力“堅船利炮”的威脅,中國的各界社會精英開始了艱難的救國之路:先是以“學器物”為核心的洋務運動,雖然奠定了中國近代工業(yè)化的基礎,但因未觸及體制與制度,希圖“中體西用”而失;繼而是“學制度”的維新變法,希望在中國實現(xiàn)英國式君主立憲制,將中國社會改革與革命之爭推向激烈化,但因缺乏體制內勢力支持,被當作“人事洗牌”而被扼殺;然后是“學文化”的新文化運動,提倡學習西方新文明反對傳統(tǒng)舊文明,雖開一時風氣之先,然而因失之偏頗(如主張取消漢子改為拼音文字等),在當時國內亦有強大阻力,但由此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為中國革命提供了新的理論來源;之后是“商戰(zhàn)救國”的近代企業(yè)家群體的崛起,包括晚晴狀元張騫和榮氏兄弟等,但因當時中國主權部分喪失(如海關定稅權),企業(yè)家缺乏國家強力支持,最后被國外企業(yè)一一擊敗。至于太平天國和義和團之流,名為“革命”,實際上只是當時不得意的底層群體的暴力活動,除了造成國家元氣大傷(太平天國造成中國南方喪失近七千萬人口,遠超后來抗日戰(zhàn)爭;義和團興起及清政府處置失當,利用義和團向外國宣戰(zhàn),攻擊駐京使館,引發(fā)辛丑事變,喪權辱國),于中國近代化并無半分裨益;之后是以“三民主義”(包括舊三民主義和新三民主義)為核心的國民革命,結束軍閥割據(jù)建立中華民國;最后是以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為核心指導思想的中國共產(chǎn)黨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新中國,終結了近代屈辱歷史,開啟了中華民族獨立自主的新篇章。這段歷史總體來看中國當時的主流思想是“西學東漸”,即“師夷長技以制夷”,希望學習西方以富國強兵,發(fā)奮自強,無論是洋務派,還是維新派,甚或新文化運動、太平天國運動乃至義和團運動,都是受西方文明刺激而生,包括中華民國的憲政思想和我黨的馬克思列寧主義,都是西方文明的成果,只是到了將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才是我黨指導思想的真正創(chuàng)造。
二、新形勢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面臨的挑戰(zhàn)
建國后我國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高度統(tǒng)一,革命政府為全國人民樹立了統(tǒng)一的價值體系,同時因當時特殊的國際形勢,我國同外界特別是西方國家接觸較少,因此當時的中國官方哲學并沒有遇到挑戰(zhàn)。但改革開放后,我國同外界接觸日漸多了起來,人們的眼界逐漸打開,思想日漸活躍,加之西方文明的輸入和思想文化領域控制松懈等因素,官方哲學一家獨大的地位受到了強烈的沖擊,總體來看,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固有意識形態(tài)因形勢改變而強勢“祛魅”。在改革開放前,以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為核心的理論體系在“封閉”的環(huán)境下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人們在與外界隔絕的情況下接受了該體系所宣揚的價值觀,但改革開放后,人們發(fā)現(xiàn)了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巨大差距,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工人沒有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反而是中國落后的現(xiàn)實刺激了人們對以往理論的否定,從而使深具“神圣性”的固有意識形態(tài)遭遇強勢“祛魅”。隨著時間的推移,因經(jīng)濟改革而帶來的政治、文化、價值觀念、社會結構等等方面的巨大變化,特別是在社會轉型期間所出現(xiàn)的一系列固有現(xiàn)象和矛盾,使得固有意識形態(tài)受到越來越嚴重的沖擊。
二是多元文化并存交融弱化了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影響力的發(fā)揮。改革開放后我們?yōu)榱巳谌胧澜绲慕?jīng)濟社會發(fā)展大潮而積極吸取西方文明成果為我所用,其中也包括以經(jīng)濟學、社會學和哲學等學科為核心的西方文明成果,事實上是再一次的“西學東漸”,目前的西學在我國學術界擁有重要的分量,最主要表現(xiàn)在一流高校的大部分教師都有海外留學背景,研究的理論、研究的方法基本都是學習西方國家的高校,在學術上我們是“凈輸入”的狀態(tài)。此外因社會的急遽變革而造成人們心靈的失序和信仰的危機,以儒家文明為核心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再次復興,集中表現(xiàn)在近些年興起的國學熱!拔鲗W東漸”和“國學復興”在某種程度上沖擊著固有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力和地位,如何在傳統(tǒng)文化興起,西方文明強勢輸入的背景下重塑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權威地位便顯得尤為緊迫。
三是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本身在傳播過程所具有的一些瑕疵影響了自身的學術地位。我們在傳入馬克思主義的時候并沒有把完整的馬克思本人的學說帶入中國,而是根據(jù)革命形勢的發(fā)展與需要將馬克思的暴力革命學說單獨摘出而大力傳播,雖是適應革命形勢發(fā)展的必要之舉,卻破壞了馬克思本人學說的完整性,同時之后我們所編寫的社會主義理論教材大量借鑒了蘇聯(lián)教材,古板的套路,固定的思維模式,不可懷疑的真理性特點都對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中國的發(fā)展起到一定的阻礙作用,根據(jù)波普爾的科學觀念,“一個理論的科學性來源于其自身的可證偽性”,這也就意味著科學理論必須是開放的,是需要也能承受得了學術證偽與檢驗的,而緊跟蘇聯(lián)模式的中國社會主義理論教材將一切直接定性為“真理”,在學術界這只是“學霸”而非“權威”,是“孤芳自賞”而非真的“鶴立雞群”,缺乏開放性,缺乏與其他學術流派的溝通對話,使得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科學性與權威性在學術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三、如何鞏固并發(fā)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面對著固有意識形態(tài)的強勢“祛魅”和多元文化并存競爭的現(xiàn)狀,如何鞏固并發(fā)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尋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復魅”之路便顯得尤為重要。
一是堅持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開放性,展開多元對話,達成學術諒解。我們黨在理論發(fā)展上的成果是顯著的,體現(xiàn)了我們黨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的進取精神,集中表現(xiàn)在我們黨能根據(jù)社會主義建設實際的變化新增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體現(xiàn)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強大活力與生命力。除此之外,我們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成果的基礎上,應積極展開同西方文明和中國傳統(tǒng)文明的對話,求同存異,尋求相似想通的價值取向,取得其他哲學流派或文明成果的支持和擁護,爭取塑造以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成果為核心,兼容并包西方哲學和中國哲學有益部分為兩翼的官方哲學體系。
二是堅持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學術性,以學術水平奠定地位,發(fā)揮影響力。一個理論體系的科學性既來自于其可證偽性,也來源于其學術性。就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核心馬克思主義來說,其學術性是其科學性的生命,所以重歸馬克思主義的學術性,發(fā)掘馬克思主義在當今時代的學術價值與現(xiàn)實價值是重塑馬克思主義地位的必由之路。從具體操作上來看,就是要重歸馬克思文本,重讀馬克思本人的著作,再次發(fā)掘馬克思本人著作(包括“第二小提琴手”恩格斯的著作)的學術價值與對當今中國社會轉型發(fā)展的指導價值,將馬克思哲學的“大地精神”(哲學從天國降臨人間,指導現(xiàn)實的世界)充分發(fā)揚,唯有如此才能重新奠定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才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發(fā)展奠定扎實的學術基礎。
三是要占領并鞏固輿論宣傳陣地,牢牢掌握輿論宣傳主動權。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做出過“官方媒體在輿論宣傳上支持什么、反對什么必須與黨中央保持一致”的重要指示,這就意味著我們必須牢牢掌握輿論宣傳的主陣地,堅定不移的堅持輿論宣傳的正確方向,積極傳播正能量,在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上要下大力氣,出新措施,不斷創(chuàng)新方式方法,將之以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增強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認同感,抵御西方或親西方勢力在輿論宣傳和思想文化領域的和平演變。
四是改革并創(chuàng)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刻影響青年群體的價值取向。大學生是一個社會的精英群體,也是接觸新思想、新事物最前沿的群體,他們的思想活躍,視野廣闊,是影響中國未來發(fā)展的重要力量,因此讓青年群體理解并認識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褪色的重要保障。在現(xiàn)如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因形式呆板,缺乏內涵等原因,使得高校思政教育效果不盡如人意。因此我們應創(chuàng)新思政教育方式方法,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學術性的基礎上,堅持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理論與時事政治相結合,激發(fā)青年群體的學習興趣,如將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與勞動者權益保障的時事相結合,將馬克思發(fā)現(xiàn)的“剝削秘密”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保障體系的建設相結合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我們黨的指路燈、傳家寶,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是我們堅定不移的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論基礎,唯有重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中國各界的權威地位,充分發(fā)揮其強大的凝聚力與創(chuàng)造力,我們才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征程中走的更穩(wěn)、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