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guān)鏈接: 北京安全網(wǎng) 北京質(zhì)量網(wǎng) 北京論文網(wǎng) 北京資訊網(wǎng)
論文導讀::回文概述。美學價值。且不妨為回文詞——從蘇軾回文詞看回文美學價值。
論文關(guān)鍵詞:回文,蘇軾回文詞,美學價值
一、回文概述
回文,是漢語中所特有的利用漢字語序之間的錯綜或相反而形成的回環(huán)往復,故又稱之為“回紋”、“回環(huán)”。把它作為一種修辭方法來看,回文形式在中國古典文學中是早有運用的。最典型的莫過于《老子》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辨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了!独献印纷鳛橹袊罟爬系奈墨I之一,它的回文形式為文章增色不少,但是當時卻并沒使回文得到世人足夠的認同和重視。直到前秦竇滔之妻蘇若蘭所作的《璇璣圖》,回文形式這才大放異彩。
《璇璣圖》又稱為織錦回文圖。據(jù)《晉書》卷九十六、列傳第六十六中《竇滔妻蘇氏》所載,“竇滔妻蘇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蘭,善屬文。滔,苻堅時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蘇氏思之,織錦為回文旋圖詩以贈滔。宛轉(zhuǎn)循環(huán)以讀之。詞甚凄惋,凡八百四十字,文多不錄。”[1]!惰^圖》除了正中央的“心”字為后人所加以外,原詩共八百四十字,縱橫各二十九字,不管是縱向、橫向、斜著或交互,正讀、反讀,退一字或者迭一字,添字、借字來讀均可成詩人文歷史論文,讀法頗多,宛轉(zhuǎn)循環(huán),奇妙無窮。此后不久,南朝時期劉勰在《文心雕龍》這部書中把回文看成了一種詩體,“至于三六雜言,則出自篇什;離合之發(fā),則明于圖讖;回文所興,則道原為始;聯(lián)句共韻,則柏梁余制;巨細或殊,情理同致,總歸詩囿,故不繁云。”[2]至此以后,回文作為一種文學樣式固定了下來,同時也出現(xiàn)了不少可觀的回文作品,蕭綱、庾信等人都有回文詩傳世。而自從唐武則天撰寫了《織錦璇璣圖序》之后,蘇蕙織錦回文的故事廣為流傳,回文形式以及回文詩逐漸為世人所熟知。
到了宋代,面對著唐詩注重意境的光輝典范,宋人只得另辟蹊徑開始了對詞的開拓,回文詞相應誕生。據(jù)現(xiàn)今保留下來的書目記載,最早創(chuàng)作回文詞的作者是對詞發(fā)展作出很大貢獻的蘇軾。自他之后,如秦觀、黃庭堅、朱熹、梅窗等大家紛紛效仿,也創(chuàng)作得有多首回文詞。宋人桑世昌對宋以前的回文作品進行了收集,集有《回文類聚》一書。這些都極大地促進了回文的發(fā)展和繁榮免費論文。
至于元代,回文作品出現(xiàn)得很少,這也許和當時散曲的主導地位有很大的關(guān)系。回文發(fā)展到了明清兩代,可以說達到了鼎盛時期。明、清時期社會相對比較安定,經(jīng)濟也相對繁榮,這種經(jīng)濟高度繁榮的局面,客觀上對文化、思想的發(fā)展起到了較大的帶動作用。但是另一方面說,明清兩代統(tǒng)治者在文化、思想上實行嚴酷的統(tǒng)治,對文人實行高壓以及籠絡的手段,所以,大多數(shù)的文人得不到重用,他們只能借助隱晦的詩文來發(fā)泄內(nèi)心的不滿和憤懣,正是在這種情形之下,回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這一時期,不僅回文數(shù)量增多,而且形式多種多樣,紛繁復雜,如清代學者戴名世創(chuàng)制了“錦纏枝”一體,同時運用了頂針、回文兩種手法,回環(huán)盤旋,極為巧妙。在回文詞方面,著名的戲曲家湯顯祖更是創(chuàng)作出了整首回讀的回文詞。清朝甚至還有人專門制作回文圖,如《回文片錦》,技術(shù)極其工巧。回文形式在明清時期達到了高峰。
回文這一體式發(fā)展到近現(xiàn)代漸趨衰落,回文詩、回文詞、回文曲幾乎銷聲匿跡,偶爾有的回文詞作,已是難成氣候。只有諸如回文對聯(lián)等,因其形式相對簡單,創(chuàng)作難度較低,至今仍被采用。
二、形式
任何一種文體,在它最初萌芽的時期,在形式上都是比較簡單的人文歷史論文,詞也是一樣。它發(fā)源于唐,后經(jīng)歷晚唐、五代十國,隨著詞作者的越來越多,詞的風格也在不斷地變化,最后發(fā)展到宋朝,經(jīng)宋人的努力發(fā)展,詞的類型變得豐富多彩起來,其中回文詞就應運而生。回文詞作為宋代雜體詞的一種,與集句、隱括、聯(lián)句、嵌字等形式在當時的宋朝比較流行。據(jù)現(xiàn)今保存下來的回文作品來看,回文史上第一個創(chuàng)作回文詞的是北宋時期對詞作出了很大貢獻的蘇軾。田同之在《西圃詞說·鄒只謨論隱括體與回文體》一文中曾說,“詞有隱括體,有回文體。回文之就句回者,自東坡、晦庵始也。”蘇軾詞作今存三百五十余首,其中回文詞共八首。他曾經(jīng)說過:“所傳小詞,為偽托者,察之。然自此亦不可不密也;匚谋葋砩跗,嘗恨其主不稱。若歸吾人,真可喜,可謂得其所哉,亦須出也。[3]”不僅如此,蘇軾還認為“示其回文小闋,律度甚致,不失雍容,欲和,殆不可及”[3]。
這八首回文詞,除一首詞牌名為《西江月》外,其余七首皆是《菩薩蠻》的詞牌。對于《菩薩蠻》這種詞牌載體下的回文詞在形式上相對簡單,多為“就句回文”。“就句回文”就是指詞中的下一句是上一句的回讀。蘇軾的《菩薩蠻·四時閨怨》就是“就句回文”形式的“名倒句”,現(xiàn)摘錄一首于下:
《菩薩蠻·夏閨怨》[4]
柳庭風靜人眠晝,晝眠人靜風庭柳。香汗薄衫涼,涼衫薄汗香。手紅冰碗藕,藕碗冰紅手。郎笑藕絲長,長絲藕笑郎。
這首詞共八句,其中第二、四、六、八分別為前一句的回讀;丨h(huán)往復,讀之覺得妙趣橫生,同時也合乎詞體的平仄韻律。
據(jù)記載,《回文類聚》卷四及補遺共收有57首回文詞,其中以《菩薩蠻》為詞牌的就有53首。之所以諸如蘇軾,以及后來的黃庭堅、朱熹等人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菩薩蠻》這個詞牌作為他們創(chuàng)作回文詞的載體,這和《菩薩蠻》這個詞牌自身的特點有很大的關(guān)系。以《菩薩蠻》為詞牌的詞作一般為八句,上下片各為四句,共四十四字,在字數(shù)上一般為“七七五五,五五五五”的形式,正是這種字數(shù)排列上的每兩句字數(shù)相等的體式,使得回讀之時不用改變字數(shù)就可以直接循環(huán)往復,這為作者創(chuàng)作回文詞提供了很大便利。
與《菩薩蠻》那幾首回文詞不同的是,蘇軾還創(chuàng)作了另一首回文詞,即《西江月·詠梅》,在這首回文詞中,蘇軾打破在諸如《菩薩蠻·四時閨怨》中的“就句回讀”,出現(xiàn)了“上下闋回讀”的又一回文詞形式。
《西江月 詠梅》[5]馬趁香微路遠,沙籠月淡煙斜。渡波清徹映妍華,倒綠枝寒鳳掛。掛鳳寒枝綠倒,華妍映徹清波。渡斜煙淡月籠沙人文歷史論文,遠路微香趁馬。 這首詞是上下闋回讀,即下闋從上闋的最后一個字開始向前回讀。因為以《西江月》為詞牌的詞作多分為上下兩闋,字數(shù)上長短不一,一般是“六六七六,六六七六”式,所以在上下闋進行倒讀回文之后,上下片中的為七個字的那句就會分別面臨句式上的變化,這樣相應的就增加了作者創(chuàng)作回文詞的難度。
自從蘇軾創(chuàng)作回文詞之后,諸如黃庭堅、劉燾、朱熹等大家也紛紛效仿,加入創(chuàng)作,回文詞在形式上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由蘇軾最先開創(chuàng)的“就句回文”、“上下闋回文”,又增加了“通體回文”、“異體式回文”等形式。所謂“通體回文”,是指一首詩詞從尾字倒讀至開頭一字,也能成為一首音韻和諧,文意通達的詩詞免費論文。代表作如王文甫的《虞美人·寄情》。而“異體式回文”是指詞作原本是一種詞牌,從尾回讀至開頭之后可能就變成了另一種詞牌的詞作,或者變成了回文詩。代表作品如清代女詩人張芬的《虞美人》,題名為《寄懷素窗陳妹》,順讀為詞,但是倒讀過來卻成了一首七言律詩。詞作別處心裁,讀來實在是引人入勝。
三、美學價值
回文詞紛繁復雜的回文形式,行文構(gòu)思之巧妙,總會讓人產(chǎn)生由衷的贊嘆,然而世人對于回文詞的評價一直不高。如清代陳廷焯在他撰寫的《白雨齋詞話》中就這樣說過,“回文集句疊韻之類,皆是詞中下乘。有志于古者,斷不可以此眩奇。一染其習,終身不可語于大雅矣。若友朋唱和,各言性情,各出機杼可也,亦不必以疊韻為能事。(就中疊韻尚可偶一為之。次則集句。最下莫如回文,斷不可效尤也)”[6]《四庫全書》的總負責人紀昀也認為自回文體出現(xiàn)后,“詠歌漸成,工巧日增”,因此他把《回文類聚》收入《四庫全書》也僅僅是出于資料保存的需要。如果從回文詞所涉及的內(nèi)容來考察,以蘇軾的回文詞為代表,“縱觀《回文類聚》中所載之宋代回文詞,描寫女子閨中情懷的詞作占絕大多數(shù)”,[7]正是這種描寫閑情、閨怨之情的“小文”,它們少有像別的詩詞作品一樣關(guān)乎國家人生大事等等,所以世人潛意識中也只是把創(chuàng)作此類回文詩詞當成了展示個人才智、逞才竟能的文人游戲罷了。從回文詞的內(nèi)容這一層面來說,硬要說回文詞有多么大的文學價值那是很牽強的,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回文詞作為一種新的文學樣式,它在形式上所涉及的表現(xiàn)手法、結(jié)構(gòu)技巧等方面帶來的美學價值卻是不可忽視的。
朱光潛先生曾說,現(xiàn)代人偏重意境和情趣,對文字游戲不免輕視。其實,詩的文字聲音對于文學,猶如顏色、線條對于造型藝術(shù),都是產(chǎn)生美感的媒介,是不可忽視的。他還指出,“就學理說,凡是真正能引起美感經(jīng)驗的東西都有若干藝術(shù)的價值。巧妙的文字游戲,以及技巧的嫻熟的運用,可以引起一種美感,也是不容諱言的。[8]”回文詞的形式人文歷史論文,不論是最簡單的“就句回讀”,還是最為復雜的“異體式回文”,這些都打破了原始詩詞形式的“一板一眼”,回環(huán)往復,不斷變化的形式,不僅帶來了創(chuàng)作的樂趣,同時也帶來了閱讀之時的美感。這就好比如繪畫藝術(shù)中的直線和曲線,若論及審美上的價值,曲線遠比直線帶給人的美感要多。
縱觀中國古典文學的發(fā)展,它的發(fā)展規(guī)律之一就是由簡單變?yōu)閺碗s,或者說由質(zhì)樸變?yōu)槿A麗,在這一向復雜、華麗的過渡中,帶來形式上的變化那是不可避免的,形式的多樣性,往往伴隨著美感的產(chǎn)生,同時,相對獨立的形式,又會對文學內(nèi)容帶來一定的反作用,這種變化一定程度上反映著中國古典文學由正求變的一個規(guī)律;匚脑~因其似乎“爭奇斗巧”的形式,總會讓很多人不屑于談及,然而我想說的是,中國古典文學發(fā)展至今,那就是因為有著兼收并包的旨向才會如此的精彩絕倫且博大精深,作為古典文化中的一部分,回文詞不應該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它是“我國百花齊放的詩壇中的又一朵奇葩,它使我國的詩歌領(lǐng)域更加豐富,也為人們留下了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7]在推崇自由、開放的當今社會,我們文學同樣要有這種精神理念作為向?qū),對于回文詞我想說的是:且不妨為回文詞。
參考文獻
[1](唐)房玄齡等撰.晉書(第八冊.卷八九至卷一00)[M].北京:中華書局,1974:2523
[2]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1986:62
[3]曾棗莊.蘇東坡詞全編[M].四川:四川文藝出版社,2007:165
[4](宋)蘇軾著.劉石導讀.蘇軾詞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90
[5]王其峰.孫安邦.孫蓓編著.中國回文詩圖大觀[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248
[6](清)陳廷焯撰.白雨齋詞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131
[7]墻峻峰.小議宋代回文詞.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02(12):87,90
[8]鄢化志.中國古代雜體詩通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123
上一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部分文獻芻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