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股票市場上存在著大量傳聞。股市傳聞有自己的特殊性,需要專門加以研究。本文在討論股市傳聞特殊性的基礎上,探討了股市傳聞的含義和特征,并根據(jù)不同標準,將股市傳聞劃分為不同的類型。
【關鍵詞】股市;傳聞;含義;特征;類型
在股票市場上每天充斥著各種傳聞,然而對股市傳聞的研究很少,并且主要集中在傳聞對股價變動和交易量的影響(如Pound與Zeckhauser,1990;Zivney等人,1996;Bettman,Hallett和Sault,2007;Gao和Oler,2008)。雖然有一些文獻涉及到傳聞含義、特征和類型(如Pendleton,1998;Michelson和Mouly,2000;Kimmel,2004),但罕見專門討論股市傳聞的含義、特征和類型的論述。股市傳聞與其他傳聞不同,有自己特殊的規(guī)律,因此不能簡單套用一般傳聞的研究結論,需要專門加以研究。本文在討論股市傳聞特殊性的基礎上,探討股市傳聞的含義、特征和類型,為進一步研究股市傳聞的傳播、影響、控制等內(nèi)容提供基礎。
一、股市傳聞的特殊性
相對其他市場而言,股票市場對傳聞非常敏感,具有有利于傳聞產(chǎn)生和傳遞的環(huán)境。這主要是由于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Schindler,2007):
1.決策時間短暫。股票市場上每個交易日的交易時間有限,僅僅幾個小時。在我國滬市和深市,每個交易日的交易時間只有4個小時。因此,投資者都要在有限交易時間內(nèi),迅速做出交易決策。這種迅速決策的壓力帶來的緊張、激動等情緒,就為傳聞的傳播提供了條件。由于沒有時間去尋找其他更多信息,證實自己信息的可靠程度,就可能出現(xiàn)利用傳聞信息決策和交易的情況。
畢業(yè)論文網(wǎng) http://m.78375555.com
2.股市傳聞具有風險性。與其它傳聞不同,在股市上根據(jù)傳聞這種未經(jīng)核實的信息采取行動,總是帶有風險性。假定根據(jù)一個傳聞采取行動,如果以后證實該傳聞是虛假的,就會遭受損失;如果證實它是真實的,就抓住了賺錢機會。但是如果不采取行動,在傳聞得到證實時,就會失去賺錢的機會。如果投資者認為由此帶來的風險水平越高,就越容易相信傳聞。而且,許多投資者并不關心傳聞是否真實,更重要的是,其他市場參與者是否相信它,它是否引起了價格變動。
3.股票市場上信息非常重要。股票市場上每天都充斥著大量信息,包括各種新聞和傳聞信息。如果一個投資者能較早獲取信息,尤其是不為他人所(全)知的信息,據(jù)此交易得越早,就越可能獲得更大利益。因此,投資者渴望并積極搜索包括傳聞在內(nèi)的一切新信息。
4.一個傳聞潛在影響人數(shù)有限,而且投資者都有一個有效的交流網(wǎng)絡。一般來說,投資者只會把傳聞告訴有限的人,并且在交流的過程中,既傳遞了傳聞信息,又判斷了其可靠性。
5.投資者具有一定的“專業(yè)性”。股市投資者一般具有一定的股票市場知識和投資技能,對市場各種信息有一定的辨識能力,不會輕易相信得到的所有新信息。但是,他們傳遞的信息,都被認為是經(jīng)過他們的判斷,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所傳遞信息的說服力。
畢業(yè)論文網(wǎng) http://m.78375555.com
二、股市傳聞的含義和特征
理解股市傳聞的含義,除了要知道股市傳聞的特殊性之外,還要搞清楚傳聞的含義。對于傳聞的定義,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觀點。一些學者從傳聞自身的特征去定義它,強調(diào)其未經(jīng)證實性、流傳性以及令人相信的意圖。如Knapp(1944)將傳聞定義為未經(jīng)官方證實就傳播的觀點,該觀點有利于人們相信時事參考信息。Allport和Postman(1947)[10]認為傳聞首先是失去可靠證據(jù)標準的一些未經(jīng)核實的信息。Kapferer(1987)[11]認為傳聞是在社會中出現(xiàn)并流傳的未經(jīng)官方公開證實或被官方所辟謠的信息。Rosnow和Kimmel(2000)[12]認為,傳聞是與積極流傳它的人的話題有關的信念的未經(jīng)證實的陳述。還有一些學者從社會互動的角度考慮傳聞的含義,把它看作人們對不確定的或模糊情境的釋義。如Peterson和Gist(1951)[13]認為傳聞是解釋一種有疑問的、喚起情緒的情境的集體努力。Shibutani(1966)[14]指出傳聞是一種經(jīng)常發(fā)生的交流形式,處于模糊情境中的人們籍此集中智慧提出一種有意義的解釋,是一種為解決問題而進行的集體(共同)努力的結果。
根據(jù)這些定義和股市傳聞的特殊性,可以認為,股市傳聞是一種未經(jīng)證實就開始在股市上流傳的信息,它表明了不確定情境中相關事物的狀況,為人們判斷和決策提供了參考。它有以下特征: 畢業(yè)論文網(wǎng) http://m.78375555.com
1.股市傳聞是一種未經(jīng)證實的信息。這是它與新聞的區(qū)別,新聞總是在公布時就立即被證實,而傳聞并不總是立即被證實。這個特征也反映了傳聞信息證明材料的質(zhì)量差(Difonzo和Bordia,1997[15])。新聞總是立即被證實,并不是說它的接收者自己立即證實它,而是說他們認為新聞的作者或出版者會證實它是真實的,因此在獲得新聞的同時就相信它是真實的。如果他們不相信提供新聞的作者或出版者,也就不會相信他給出的新聞。傳聞并非如此,傳聞的接收者從接到它就抱有懷疑態(tài)度,不知道它是真實的還是虛假的,直到經(jīng)過一段或短或長的時間,傳聞的官方來源或相關機構,如個人、公司或政府機構等,公開宣布它的真實性,接收者才能明白。也有的傳聞可能不了了之,永遠得不到證實。需要注意的是,未經(jīng)證實不是沒有根據(jù)。傳聞信息可能有一定的根據(jù),也可能沒有。未能證實可能是因為信息渠道不暢,找尋足夠證據(jù)非常困難,澄清信息發(fā)布不及時等,而不一定是缺少或沒有證據(jù)。
2.股市傳聞對其接收者是重要的。Allport和Postman(1946)[16]通過實驗研究表明,形成傳聞的條件之一是故事的主題必須對傳聞的傳遞者和接收者有某種重要性。如果不具有這種重要性,也就不會形成傳聞。股市上的投資者都知道信息非常重要,如果能夠比其他人早知道一些信息,就能獲得更好的收益或避免較大的損失。股市傳聞可能使投資者比他人較早地獲取必要的信息,當然,也可能因它是虛假的而帶來風險。正是因為這種利益得失,才更顯得股市傳聞重要。打聽傳聞的人不僅想知道傳聞的結果,還需要知道其他人如何考慮它,以準備將來的行動(Schindler,2007)。股市上受關注的傳聞信息主要涉及上市公司投融資、購并、人事變動、經(jīng)營和財務狀況,以及產(chǎn)業(yè)政策、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 畢業(yè)論文網(wǎng) http://m.78375555.com
3.主要意圖是為了讓人相信。這是指股市傳聞主要是傳達或展現(xiàn)以觀察為依據(jù)的現(xiàn)實事物,有助于組織或解釋我們關于現(xiàn)實事物的認識(Difonzo和Bordia,1997[15])。這個特征使得股市傳聞與其它傳聞區(qū)分開來。其它傳聞除了獲取信息支持觀點也就是讓人相信外,可能還有多種目的,如緩解情緒,獲得尊重,娛樂,改善社會關系,適應和控制環(huán)境等。Schindler(2007)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對于大多數(shù)被訪的市場參與者來說,相信傳聞的決定因素是告訴他傳聞的人以及價格變動。與他人討論傳聞是為了獲取進一步的信息,相信它。傳聞發(fā)生后的價格波動是市場相信傳聞的指標。
4.傳聞出現(xiàn)在模糊或不確定的情境之中。模糊性是產(chǎn)生傳聞的另一個條件(Allport和Postman,1946[16])。模糊或不確定的情境在股市中最常遇到。在模糊或不確定情境中,人們需要解釋該情境的信息,作為進一步行動的線索,但是這種信息需求一般都難以得到滿足,即在信息的供給與信息的需求之間出現(xiàn)了信息真空。Shibutani(1966)[14]認為如果公眾對新聞的需求超過了制度渠道可以獲得的新聞的供給,傳聞解釋就可能出現(xiàn)。傳聞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信息真空,滿足或者緩解了人們的信息需求。在股市上,價格的未來變化是不確定的,雖然股市傳聞信息涉及的內(nèi)容多種多樣,但都為價格變化提供了參考信息,可能被用來解釋和預測價格變化 5.在傳聞產(chǎn)生和傳遞過程中會出現(xiàn)焦慮、害怕等情緒。傳聞產(chǎn)生于模糊情境之中,由于缺乏信息,人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會受到削弱,往往會感到不安、焦慮和害怕,內(nèi)心緊張,渴望知道并且會尋找更多的事實和消息,緩解緊張情緒。這時,只要有助于緩解緊張情緒的信息,包括任何想象、猜想、暗示的信息及傳聞,人們都易于相信并且傳播它們,而不管其真?zhèn)巍?
6.股市傳聞是一種互動的結果。傳聞是一種未經(jīng)證實的信息,傳聞的接收者為了證實傳聞的真實性,就會借助面對面、電話、網(wǎng)絡等形式與他人交流,在這一互動過程中,傳聞發(fā)生了傳遞,也對信息進行加工綜合,形成了對模糊或不確定情境的合理解釋,為進一步行動提供了一定依據(jù)。如果沒有互動,信息就沒有流傳,也不能構成傳聞。
畢業(yè)論文網(wǎng) http://m.78375555.com
三、股市傳聞的分類
根據(jù)不同的標準,股市傳聞可以劃分為不同的類別。
1.根據(jù)股市傳聞滿足的情緒需要的不同,可以將其分為希望傳聞、可怕傳聞和攻擊傳聞。傳聞總是滿足人們的一些情緒需要,最常滿足的情緒需要是希望、恐懼和敵意。據(jù)此可以將傳聞分為白日夢或希望傳聞(pipe-dream or wish rumor)、可怕傳聞(bogie rumor)和楔子或攻擊傳聞(wedge-driving or aggression rumor)(Knapp,1944)。這種劃分方法也適合股市傳聞。希望傳聞表達了傳遞者的希望,一般與“愿望思考”相一致。它是正面的、積極的。比較典型的希望傳聞如某個公司經(jīng)營特別好時有關分紅或送股多少的傳聞,人們希望印花稅改為單邊征收的傳聞等?膳聜髀勔话闶怯煽謶趾徒箲]引起的。它是負面的、消極的。在股票市場上,有些可怕傳聞會引起市場狂跌。2010年5月17日,一則發(fā)改委醞釀更嚴厲樓市政策的傳聞,引發(fā)市場擔心和恐慌,致使A股暴跌,其中上證指數(shù)跌幅高達5.07%,深證成指跌幅高達5.79%。攻擊傳聞的基本動機是攻擊或憎惡。它會減少客戶忠誠度,破壞一個公司和其客戶的關系,也可能被用于詆毀競爭對手。2010年5月10日,有媒體報道中國重汽經(jīng)銷商更改車架號,將國II尾氣排放標準車冒充國III標準,配發(fā)合格證,導致部分客戶常被交警和路政人員以排放不達標為由進行處罰。中國重汽發(fā)表嚴正聲明,這一信息是虛假的,完全是個別競爭對手采取不正當競爭手段,對它的惡意中傷。一般來說,聽到和傳遞希望傳聞的頻率不及可怕傳聞和攻擊傳聞的。 畢業(yè)論文網(wǎng) http://m.78375555.com
2.根據(jù)傳聞涉及的內(nèi)容,可以將股市傳聞分為公司金融傳聞、人物傳聞和事件傳聞。Kimmel(2004)根據(jù)傳聞的內(nèi)容涉及的是公司、人還是經(jīng)濟和政治環(huán)境,將金融傳聞分為公司金融傳聞,人物傳聞和事件傳聞。公司金融傳聞是與公司金融行為有關的傳聞。比如傳聞某公司將接管另一個公司、將增發(fā)股票等。人物傳聞集中在商界名人,他們的活動暗示著其公司或金融市場的經(jīng)濟穩(wěn)定性。比如,傳聞某個公司的總經(jīng)理決定辭職、主要股東與首席執(zhí)行官之間的沖突等。事件傳聞取決于發(fā)生在經(jīng)濟和政治環(huán)境中的事件,許多事件會影響到股票交易活動的穩(wěn)定性,包括國家領導者的健康狀況的推測、農(nóng)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等。
3.根據(jù)信息對價格影響的方向,可以將股市傳聞劃分為利好傳聞、利空傳聞和無關傳聞。利好傳聞是能夠刺激價格上升的傳聞。比如,有關上市公司經(jīng)營業(yè)績好轉(zhuǎn),銀行利率降低,印花稅單邊征收,會被某公司收購等傳聞。利空傳聞是刺激價格下降的傳聞。比如,有關上市公司經(jīng)營業(yè)績惡化,銀行利率上調(diào),印花稅上調(diào)等傳聞。無關傳聞是對價格波動沒有什么影響的傳聞。
4.根據(jù)傳聞信息影響的范圍,可以將股市傳聞劃分為微觀傳聞、中觀傳聞、宏觀傳聞。如果傳聞只影響其涉及的公司及相關公司,就屬于微觀傳聞。2008年8月23日,有網(wǎng)站傳稱國家質(zhì)監(jiān)總局抽查酒類產(chǎn)品時,在貴州茅臺、山東張裕、中糧長城和青島啤酒中發(fā)現(xiàn)了致癌物質(zhì)亞硝酸鈉。當日,青島啤酒、張裕A均以跌停報收,貴州茅臺收盤跌幅達9.43%。如果傳聞影響到某個或某些行業(yè)或板塊,就屬于中觀傳聞。2009年11月9日,受銷售電價上調(diào)和上網(wǎng)電價區(qū)域調(diào)整方案有望月內(nèi)出臺傳聞的影響,電力股票全線大漲。如果傳聞影響到整個股票市場,就是宏觀傳聞。2008年11月21日,有市場傳聞稱即將宣布設立平準基金,起始規(guī)模3000億以上,投資方向主要是滬深300指數(shù)內(nèi)的藍籌股;同時降息54個基點,降存款準備金100個基點。受該消息帶動,A股市場午后大幅反彈。 畢業(yè)論文網(wǎng) http://m.78375555.com
凡是有股市的地方就有傳聞。股市傳聞是一種不同于股市新聞的特殊信息,但它并不神秘,有一定的規(guī)律可循。股市傳聞不可能被杜絕,它一旦出現(xiàn),便不可遏制,必然會經(jīng)歷一個從醞釀到傳播再到消失的周期。認真科學地分析股市傳聞的含義、基本特征和分類,是探索股市傳聞規(guī)律的首要步驟。在此基礎上,才能深入分析傳聞的傳遞機制、可能影響和控制管理,正確看待和處理股市傳聞,減少其對市場的不良影響。
參考文獻
Pound,J.& R.Zeckhauser.Clearly heard in the street:The effect of takeover rumors on stock prices[J].Journal of Business,1990,63(3):291-308.
Zivney,T.L.,W.J.Bertin,& K.M.Torabzadeh.Overreation to takeover speculation[J].The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1996,36(1):89-115.
Bettman,J.,Hallett,A.& S.Sault.The impact of Electronic Message Board takeover rumors on the US equity market[EB/OL].http://cbe.anu.edu.au/schools/FAS/summer_camp/Papers/Sault_Rumours.pdf,2007.
Gao,Y.& D.Oler.Rumors and pre-announcement trading:Why sell target stocks before acquisition announcements?[EB/OL].http://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502862,2008. 畢業(yè)論文網(wǎng) http://m.78375555.com
Pendleton,S.C.Rumor research revisited and expanded[J].Language & Communication,1998,18:69-86.
Michelson,G.& S.Mouly.Rumour and gossip in organizations:A conceptual study[J].Management Decision,2000,38(5):339-346.
Kimmel,A.J.Editorial commentary:Rumors and the financial marketplace[J].Journal of Behavioral Finance,2004,5(3):134-141.
Schindler,M.Rumors in Financial Markets[M].John Wiley & Sons,Ltd.2007.
Knapp,G.H.A Psychology of Rumor[J].Public Opinion Quarterly,1944,8:22-37.
[10]Allport,G.W.& L.J.Postman.The Psychology of Rumor[M].Holt,New York,1947.
[11]讓-諾埃爾·卡普費雷著.鄭若麟譯.謠言——世界最古老的傳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2]Rosnow,R.L.& A.J.Kimmel.Rumors[A].Encyclopaedia of Psychology 7[Z].Oxford university Press,Oxford,2000,122-123.
[13]Peterson,W.A.& N.P.Gist.Rumor and public opinion[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51,57(2):159-167.
[14]Shibutani,T.Improvised News:A Sociological Study of Rumor[M].Bobbs-Merrill,Indianapolis,1966.
畢業(yè)論文網(wǎng) http://m.78375555.com
[15]DiFonzo,N.,& P.Bordia.Rumor and prediction:Making sense(but losing dollars)in the stock market[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7,71(3):329-353.
[16]Allport,G.W.& L.J.Postman.An analysis of rumor[J].Public Opinion Quarterly,1946,10:501-517.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基金(項目批準號:08JC79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