芻議“莫之能御也”當(dāng)作何解
論文摘要:“莫之能御也”當(dāng)作何解
論文關(guān)鍵詞:能御也,當(dāng)作
《齊桓晉文之事》中有這樣的對話:
。R宣王)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献樱┰唬骸氨C穸酰苡!
對其中“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教材的解釋是:通過安撫百姓實行王道,沒有人能抵御他。莫,沒有人。也有一些資料將其解釋為:安撫百姓,那么統(tǒng)一天下的過程中將沒有人能夠阻止他。筆者認(rèn)為這兩種解釋都是不妥當(dāng)?shù)摹?br>
首先,“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此句當(dāng)屬倒裝。意即“莫能御之也”。但將代詞“之”理解成“他”——齊宣王或“保民而王”者,是不合適的,為什么這么講呢?其一,孟子與齊宣王對話時,只有他們兩個人,彼此直面對方,齊宣王想成就霸業(yè),孟子自然是心知肚明的,那么犀利善辯的孟子,既然要說服齊宣王,當(dāng)然不會也沒有必要再把話題轉(zhuǎn)移到別人身上。所以不能將“之”理解為“保民而王”者。其二,如果這個“之”指代齊宣王,也只能譯作第二人稱代詞“您”,而不可譯成第三人稱代詞“他”。
其次,“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意即:具備怎樣的品德才能實行王道呢?此問的重心在“德何如“,目的在于詢問如何才能實行王道,或者說實行王道的途徑是什么。孟子的答語“保民而王”意即“通過安撫百姓實行王道”,也就是回答這個問題的,或者說“保民而王”正是孟子的觀點,也是本文的論點,由此“莫之能御也”的作用也就在于支持這一觀點。而如果把“莫之能御也”理解成“沒有人能抵御他”、“沒有人能夠阻止他”,則這一支持作用也就無從談起,更使孟子的答語失去了中心,也游離了齊宣王的問題。因為齊宣王關(guān)心的是如何實行王道成就霸業(yè),而不是統(tǒng)一天下后是否有人抵御他以及實行王道的過程是否順利。
“御”,《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解釋為:抵擋;抵抗。筆者認(rèn)為,將“莫之能御也”中的“御”譯作“抵御”是不合適的,譯作“抵抗”也過于“實”化,倒不妨將其譯作“抵擋、違背”更妥帖些。如此,“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北憧梢岳斫鉃椋和ㄟ^安撫百姓實行王道,沒有人可以違背它。這樣就忠實了孟子答語的初衷:既緊扣齊宣王的問題,又強(qiáng)調(diào)了自己的觀點——安撫百姓是實行王道的唯一途徑。
關(guān)鍵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