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導讀::當一種藝術有了不同于其它藝術的獨有的藝術樣式時,隨之發(fā)展會逐漸形成某種藝術傳統(tǒng),藝術中技藝、理論成分也會逐步完善,成為藝術家學習的基本準則,這種準則是學習藝術的一套完整化的法式系統(tǒng)。
論文關鍵詞:樹法,石法,山法,水法,云法
關于“法式”人們一般認為是中國古代建筑上出現(xiàn)的如宋·李誡《營造法式》,并認為是匠人之學,其實“法式”一直伴隨著山水畫的成長。中國歷代山水畫家熱衷于總結山水樹石畫法,為山水畫確立法度發(fā)表論文。在紛繁萬象中篩選物象,并為每一物象在無限多樣的表現(xiàn)中提煉水法,概括出具有典型意義的形、色、相。如山有山法、石有石法、樹有樹法、水有水法、云有云法,各種法式源于對象又不盡似于對象,是遵從中國畫筆墨特性而抽象、概括出來的最精煉的表現(xiàn)程式。這是繪畫藝術作為一種技藝的必經之路和必然結果。歷代畫家把自己的實踐經驗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去隨意、偶然,取恒常、穩(wěn)定,把復雜的筆墨效果、形式、因素提煉為最基本的法式發(fā)表論文。概括地說“法式是一種規(guī)律,是造物的結構關系,是一種文化共識,是一種精神”。
一、樹法
樹木,是構成山水畫的基本要素水法,畫好樹木,也是畫好山水畫的前提。林木枯榮,標志著山水的季節(jié)和氣候。傳為梁元齋所撰的《山水松石格》云“木有四時,春英、夏蔭、秋毛、冬骨發(fā)表論文。”宋韓拙在《山水純全集》中闡釋這八個字說“春英者,謂葉細而花繁也,夏蔭者,謂葉密而茂盛也,秋毛者,謂葉疏而飄霧也,冬骨者,謂枝枯而葉搞也。”韓拙將林木視為山水的衣裝水法,明代董其昌則更強調樹法在山水中的作用,曰“蓋萃古人之美于樹木,不在石上著力,而石自秀洞矣。”正因為如此,樹木的畫法在整個山水畫的技巧之中可說是一個大宗。舉凡古今山水課徒畫稿和各類山水技法書籍,在論及各類具體畫法時總是先由樹木入手披閱古今畫論,其論列樹木,法式之文字也比比皆是發(fā)表論文。
畫樹枝有鹿角畫法,蟹爪畫法等,以露根畫法標明畫樹根的要領,以梅花點、鼠足點、菊花點、胡椒點等來說明葉的畫法水法,以含苞法表現(xiàn)初春萌生和秋盡葉脫后的樹枝畫法,以迎風取勢法來表現(xiàn)孤石危峰上的樹木,以及根下襯貼小樹法和樹中襯貼疏柳法。
在雜樹總法上指明諸家雜樹法式的入門方法。“既將諸家之樹,各立標準,以見體裁關。然體裁既知,用即宜講,體與用雖未可分,而為入門者門,不得不姑為區(qū)別發(fā)表論文。如五味具在,減淡得中,盡成異味水法,又如卒伍四調,靜聽旗鼓,善將者指揮如意,多多益善。有配合、有趨避、有逆插取勢、有順顧生姿,荊關董巨諸人,既已各具爐冶,溶化古人之筆。今之學者,又當以我之爐冶溶化荊關童巨之筆,方見運用之妙。”
二、石法、山法
山石和樹木一樣是山水畫中的主體發(fā)表論文。因而畫山石成為山水畫最重要的造型基礎之一。山水畫由于須要表現(xiàn)千里之遠的境界,所以對山石的處理也有不同的要求。荊浩論畫曾云“近取其質,遠取其勢。”刻畫山石水法,必先得其形似,然而單得其形似,卻未能體現(xiàn)它的質感,因而古人創(chuàng)造了以變化多端的筆法來匹配山石錯綜復雜的皴紋這樣的技法,而墨在筆中,有筆即有墨,不同質感的山石決定了它不同的形狀,因而不同的皴筆也服從于不同的形似,以側鋒刮擦的筆法善于表現(xiàn)山石堅硬方折的質感,這樣的山石外形必然方折奇峭,以中鋒勾寫的筆調則善于表現(xiàn)土石柔軟松峭的質感水法,這樣的山石外形必然圓渾飽滿,如此等等發(fā)表論文。不同的用筆可以表現(xiàn)不同山石的形與質,乃有著不可須臾分離的緊密關系,不同的山石形狀和質感決定了以何種用筆予以表現(xiàn),因而山石的形狀和質感成為了筆法衍生的源泉,也成為筆墨的豐富多彩的前提。
1、石法
畫石的法式是“分三面法”曰“觀人者必曰氣骨,石乃天地之骨,而氣亦寓焉,故謂之曰云根,無氣之石則為頑石,擾無氣之骨則為朽骨水法,豈有朽骨而可施于騷人胡士筆下乎。是畫無氣之石固不可,而畫有氣之石即覓氣于無可捉幕之中,尤難乎其難,非胸中煉有娟皇,指上立有顛末未可從事,而我今以為無難也蓋石有三面,三面者即石之凹深凸淺,參合陰陽,步伍高下,稱量厚薄,以及巒頭菱面水法,曰:活。”
一個“活”字,高度總結了“石法”的要領,其實也是山水畫的要旨,正如著名學者周汝昌先生言“中華文化的精髓,一個字——‘活’發(fā)表論文;畹目捶,活的思維,活的表現(xiàn)手法”。
山石的“皴法”很多,皴法涉及觀念和技術兩個方面,但它們都是文化于繪畫中的映射。如石濤在《苦瓜和尚畫語錄》中將“筆之與效也,開生面也”,皴法不僅是山水畫的“生面”水法,還是山水文化的“生面”,更是中華文化的“生面”,“自皴法產生以后,它成了山水畫傳統(tǒng)中最重要的技法,學習者必須打下堅實的基礎,才能免去‘空’、‘亂’、‘薄’、‘臟’等毛病”,才能進入山水畫的廟堂之門。畫家只要掌握了像皴法這樣的法式,才能得心應手,自由的在藝術領域里遨游發(fā)表論文。
2、山法
《芥子園畫傳》中對山的畫法這樣說“畫山起手法”:“山之輪廓先定,然后效之,今人從碎處積為大山水法,最是病處,古人運大軸只三四分合,所以成章雖其中細碎處甚多與效法不一,要之取勢為主,元人論范、米、高三家先得吾心,古人云有筆有墨,筆墨二字人多不曉,畫豈無筆墨哉,但有輪廓而無效法,即謂之無筆,有效法而無輕重向背水法,即謂之無墨,然輕重向背卻又不在效滿,而在輪廓初定之下,如構屋者,施攘桶必先棟裸,棟楔如立,即有巧公輸不能以楠異其承拱矣。”
章法是布置,構成畫面的方法,即謝赫“六法”中稱之為“經營位置”。在西洋畫中則謂之構圖。西洋畫中的構圖,主要是借重幾何的原理來分割畫面,中國畫尤其山水畫則更多地是談“賓主”、“主次”、“開合”、“取勢”等平衡畫面的方法發(fā)表論文。有人認為中國畫的章法主要是依據(jù)“生發(fā)”原則水法,這種認識,既有道理但也并不全面。“生發(fā)”對于意筆畫的章法來說有很重要的作用,因為意筆尤其是寫意小品首重筆墨的偶然效果,故常常要按照筆墨的需要來布置構圖,但“生發(fā)”的原則在上古尤其是宋元的全景山水的章法中卻并不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全景山水的章法或者構圖主要還是依據(jù)平衡畫面的原則。
三、水法
水在山水中的表現(xiàn)形式主要是山泉、瀑布、石梁等。主要法式有“畫泉各法”、“亂石疊泉法”、“山口分泉法”、“懸崖褂泉法”、“畫泉兩疊法”、“畫泉三疊法”、“畫細泉法”、“畫平泉法”、“畫大瀑布法”、“畫石梁垂瀑布法”等發(fā)表論文。
看以上“水法”的法式類別如此之多,就可知“水”在山水畫中是何其重要,正如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云“山以水為血脈……山得水而活”,這個“水”,雖然更多地是指山間的泉瀑,然而山水畫中的泉瀑水口甚至是比江河湖海更為常見的景致水法,歷代山水畫名家?guī)缀鯖]有不善畫泉瀑的。畫泉瀑水口,分勾寫和烘染兩法,但畫泉瀑水口,最要緊的所在并非是用線條還是用烘染,而須知白守黑,以澗石之形加以烘托,也就是說,畫泉瀑著意并不在泉瀑本身,而在于構成泉瀑外形的巖石。因而,事實上,表現(xiàn)泉瀑水口水法,并不在于用勾還是用染的畫法,而在于留白的技巧。另外,留白,又被特指作“留白法”,歷代山水畫中常見有以留白法表現(xiàn)江河湖海泉,到了元代以后,隨著文人山水的興起,留白之法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往往留出大片空白以示江河湖海的萬頃碧波。
四、云法
對于云法《芥子園畫傳》中論“云乃天地之大文章,為山川錦瀟,疾若稗馬水法,撞石有聲,云之氣勢如是,大凡古人畫云,秘法有二,一以山水之千巖萬壑相湊大忙處,乃以云間之,蒼翠插天,倏而白練橫拖,層層鎖斷,上嶺云開,髻青再露水法,如文家所謂忙里偷閑,反使閱者目迷五色;一以山水之一丘一壑著意太閑處,乃以云忙之,水盡山窮層次斯起,陡如大海,幻作密層,如文家所謂引詩請客,以增丈勢,余畫山水諸法,而殿之以云者,亦以古人謂云乃山川之總水法,亦以見虛處無浩渺中,藏有無限山效水法,故山曰云山,水曰云水。”又論“畫云純用色漬、望若堆起,實無墨痕者為上,若畫青綠山水及工細效法,欲其相稱,當以淡墨句出,淡青染之,又唐人畫云有二種一為吹云法,乃將薄粉輕染絹上水法,勢若層云,隨風流動,輕請可人,最為雅調一為句粉法,于金碧山水中,將粉照墨痕細勻,小李將軍多用此,氣勢雄壯,亦助輝煌。”
上述兩式,雖例舉了不多,但畫云之法也就分勾與染兩大類水法,其中勾的技法源自于晉唐人物畫的勾線填彩法,非但具有很強的裝飾美感,而且能夠意到筆隨地表現(xiàn)云煙生動而難以名狀的姿態(tài),使之增加形式表現(xiàn)力,云煙之狀因而也成了一個非常中國化的象征符號,而染云的技法則是隨著唐五代水墨山水的產生而興起,具有真實性的自然美感,非但能夠表現(xiàn)云蒸霞蔚的水氣感,而且為中國畫貢獻了留白的特殊表現(xiàn)技法。明代董其昌在分南北宗時,將北宗的技法特征歸納為勾填,將南宗的技法歸納為渲淡。事實上水法,勾云法主要匹配于勾填的山水畫法,而染云法主要匹配于渲淡的山水畫法,其中原因,與勾填畫法更適合于青綠等重彩著色的畫法,而渲淡畫法更適合于水墨的淡逸畫法是一致的。
掌握山水畫基本的章法原理,便可游刃有余地構造整個畫面,而這樣的畫面,也就必然具有豐富的意蘊,當然,這僅僅是入門基礎,所謂“入門容易水法,高深難”,如要“高深”,則需在掌握基本法式、法則之后,加強對“筆墨”、“章法”及詩、詞、歌、賦等文學方面的研習,才能達到“形與心手相湊而相交”,使“有境逼而神境生”。中國歷代山水畫家熱衷于總結山、水、樹、石等各種畫法,為山水畫確立法式。各自法式源于對象又不盡似于對象,是遵從中國畫筆墨特性而抽象、概括出來的最精煉的表現(xiàn)程式,是構成山水畫面的結構關系。
參考文獻:
[1]巢勛,芥子園畫傳[M],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
[2]陳希仲,龔半千山水畫課徒稿[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3]官周繪,晚笑堂畫傳[M],河北美術出版社,1996
[4]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