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862X(2014)02-0063-004
一、制度與價值觀存在著相互統(tǒng)一、
相互促進的正相關關系
新制度經濟學派的代表人諾斯指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來的規(guī)則、守法程序和行為的道德倫理規(guī)范!盵1]美國著名政治哲學家羅爾斯也指出:“制度理解為一種公開的規(guī)范體系,這一體系確定職務和地位及他們的權利、義務、權力、豁免等!盵2]50可見,制度是建立在一定價值理念基礎上的人們必須遵守的規(guī)則體系,它本身蘊涵著一定的道德倫理觀念,用以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
從制度的內涵來看,制度和價值觀存在著正相關關系。一方面,價值觀為制度設計提供重要的價值準則,是制度形成的基礎,并引領著制度創(chuàng)新!爸贫戎刑N涵著文化基因,是人們的倫理關系、價值關系及其評判尺度的現(xiàn)實凝結物。”[3]比如,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的制度體現(xiàn)的是自由、平等、人權等價值取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則體現(xiàn)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等奮斗目標?梢姡懊恳恢贫鹊木唧w安排都要受一定的倫理觀念的支配,制度不過是一定倫理觀念的具體化,是結構化、程式化的倫理精神。”[4]
不僅如此,價值觀還通過對舊制度的批判和對舊的價值體系的否定引領著制度創(chuàng)新。啟蒙運動為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我國的新文化運動更是為社會大變革提供了先進的思想指導;改革開放以來,正是三次思想解放引領了社會主義制度創(chuàng)新不斷向縱深方向發(fā)展。價值觀的變革對制度創(chuàng)新總是起著先導作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另一方面,制度形成以后,會把倫理精神制度化,成為社會各階層達成道德共識的基礎,用以強制性約束人們的行為,從而為價值觀的實現(xiàn)提供基本保障!爸贫冉⒌囊(guī)范、慣例和做事程序,在長期的作用下,就會使人們形成行為習慣乃至內化為個人的自我價值取向,對人們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具有根本性的指導意義;而制度的強制懲戒性又使其具有遏制作用。因此,制度對人的行為具有強烈的型塑性和直接的匡正性!盵5]也就是說,通過制度的強制性作用,他律性的道德要求會內化為自律性的道德意識,從而促使人們自覺地使自己的行為符合制度所倡導的價值觀的要求。
所以,制度與價值觀是正相關關系,二者是相互統(tǒng)一、相互促進的。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發(fā)展和完善提供了重要的價值準則,并不斷引領著社會主義制度創(chuàng)新;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則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和集中體現(xiàn),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現(xiàn)提供了支撐和保障。
二、現(xiàn)階段倫理精神缺位導致的制度
非正義性制約了制度支撐和保障作用的發(fā)揮
羅爾斯在《正義論》中指出:“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像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盵2]1為此,羅爾斯提出了著名的“兩個正義原則”,作為構建正義社會的基本制度所應遵循的原則:第一,“每個人對與所有人所擁有的最廣泛平等的基本自由體系相容的類似自由體系都應有一種平等的權力!盵2]4即“平等自由原則”。這一原則主要適用于分配權利和義務,以保障公民擁有平等的自由權利。第二,“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應該這樣安排:(1)適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2)依系于在機會公平平等的條件下職務和地位向所有人開放。”[2]84即“差別原則”和“機會平等原則”。這一原則主要適用于收入和財富的分配以及職務和地位的設計。其中“機會平等原則”優(yōu)于“差別原則”。也就是說,應在職務和地位向所有人開放的條件下,來安排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而且這種安排應當以最少受惠者即社會弱勢群體獲得最大利益為前提,以此來保證即使在不平等條件下所有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提高?梢娺@一原則關注的是社會弱勢群體的利益,主張應當有差別地對待不同的人,以便在不公平的社會現(xiàn)實中,為社會弱勢群體提供機會和利益上的補償。
從羅爾斯的正義原則出發(fā),筆者認為,從總體上看,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體現(xiàn)了正義性,但一些具體政策措施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存在一定沖突和背離。這種沖突和背離主要表現(xiàn)在:
第一,我們的社會體制對不同群體的社會權利給予不同的安排,導致社會資源配置不均衡,造成部分社會群體權利的不平等。“民生權利普遍性要求滿足全體社會成員的基本要求”[6],而我國現(xiàn)行的社會體制,包括戶籍制度、城鄉(xiāng)體制、社會保障制度和人事制度等,均形成于計劃經濟時期,它以單位制度、戶籍制度、職業(yè)身份制度和檔案制度為基礎,在不同的人之間建立了一種社會等級關系,不同的等級享有不同的社會權利。比如,二元分隔的城鄉(xiāng)體制使城鄉(xiāng)居民在義務教育、就業(yè)用工、婚姻生育、勞動保護、醫(yī)療、社會保障、兵役,甚至政治權利等方面的待遇是不一樣的。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城市居民與農民的差別待遇達47項之多。此外,在城市內部,也存在著類似不平等,比如,外來打工者很難享受城市居民的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而在城市居民內部,公務員和企業(yè)工作人員、國企和民企就業(yè)者、壟斷性國企和一般性國企職工、正式職工和非正式職工的待遇也存在著較大差別。以上由制度安排造成的不平等,背離了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目標和價值取向。 第二,政治體制改革不到位導致特權,制度性腐敗現(xiàn)象時有蔓延。制度性腐敗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特權現(xiàn)象來表現(xiàn)的,而特權產生的基礎是對權力或權利的分配不公。比如,在現(xiàn)有的制度設計中,官員在醫(yī)療、“三公”消費等方面享有巨大的福利待遇;更有一些官員,擁有設計制度的特權,為了使自己的謀利行為具有合法性,會事先把自己的利益設計在制度和政策中,這樣,謀利的過程就堂而皇之地成了依制度辦事的過程。特權階層的存在,是對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guī)則平等的公然否定,也是社會分配不公等不和諧現(xiàn)象的重要成因。
第三,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石的收入分配制度不健全,在一些領域造成收入分配公正缺失。從初次分配來看,其制度設計的缺陷在于起點和機會不公,造成收入差距拉大。不同的市場主體(主要指國有與非國有、壟斷性行業(yè)與非壟斷性行業(yè)之間)在資源占有和配置、資金分配和融通、市場準入等方面的待遇差別很大,而這些方面的制度決定著初次分配的起點和機會。不僅起點和機會不公,分配秩序也較混亂,表現(xiàn)在壟斷行業(yè)收入水平高、增長快,一些不合理的收入沒有得到規(guī)范。此外,由于我國勞動力的供給有余而資本供給嚴重不足,勞動力陷于被資本擠壓境地。要素市場發(fā)育不健全,各種要素的市場價值難以得到體現(xiàn),又使按勞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制度很難真正實現(xiàn)。
從再分配來看,制度設計的缺陷主要表現(xiàn)為社會保障制度的設計未能體現(xiàn)制度正義的“差別原則”。社會保障作為一種收入再分配,其最基本的要求是能夠體現(xiàn)公平性。而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卻帶有較為濃厚的差別性,并未從制度正義的“差別原則”出發(fā)而體現(xiàn)出對弱勢群體的“偏愛”和保護。首先是存在著較大的城鄉(xiāng)差別。其次,城市內部不同群體在社會保障的待遇上差距也較大。再次,社會保障制度帶有地區(qū)分割性。因各地財政能力差異較大,故各地之間社會保障水平也存在較大的差距。
三、著力推進與社會主義核心
價值觀相適應的制度正義性建設
制度是倫理精神的體現(xiàn),但只有體現(xiàn)正義性的制度,才能得到社會大多數(shù)人的認同和遵守,其調節(jié)作用才能切實有效地發(fā)揮,否則,就會因民眾產生抵抗心理而對社會核心價值觀起不到支撐作用。因此,必須著力推進制度正義性建設,以制度的剛性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現(xiàn)。
首先,要在價值的高度上設計和完善我們的制度,把以人為本作為制度正義性建設的價值基礎。價值的認同,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利益的認同,所以制度只有能夠體現(xiàn)人民群眾的利益,才有道德的合理性和倫理的正當性,才能夠具備合法性基礎,才能夠稱得上是正義的制度。所以,在設計和完善制度時,要有明確的價值導向,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精神――以人為本體現(xiàn)在制度設計和制度安排中,一切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而“以人為本”的落實最終體現(xiàn)在關注民生上,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以實現(xiàn)的物質基礎。如果我們的制度體現(xiàn)不了對民生問題的關懷,民生問題解決不好,人民群眾對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認同就會弱化,這樣的制度也只會阻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現(xiàn)。
其次,要增強制度的預見性,力爭從根本上改變制度調節(jié)乏力的狀態(tài)。這就要求制度的設計和完善不僅要立足于當前的經濟社會狀況,更要立足于未來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比如,開征遺產稅,就可以消除由私有財產繼承權派生出來的與生俱來的不平等,把在可預知的未來會出現(xiàn)的機會不平等問題放在眼下解決。再比如,針對未來我國將高度城市化的預期,現(xiàn)在就要著手建立新的社會體制,打破單位制度、戶籍制度、職業(yè)身份制度和檔案制度等方面的限制,平等地安排不同社會群體的社會權利,以避免新的社會等級的衍生以及相關權利分化的加劇,F(xiàn)階段尤其要在促進教育公平和統(tǒng)籌推進城鄉(xiāng)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上下功夫。促進教育公平,可以讓弱勢群體的下一代們獲得與他人公平的競爭能力和競爭機會,避免在將來繼續(xù)處于貧困之中;而統(tǒng)籌推進城鄉(xiāng)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改變對不同群體的社會保障權利進行人為分割的狀態(tài),不僅可以化解眼下因收入差距加大導致的尖銳社會矛盾,而且也能夠有效預防高度城市化以后弱勢群體權利保障問題的大量涌現(xiàn)。
再次,要完善制度正義性建設的內在機制。這種內在機制就是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制度正義是通過制度分配權利義務、決定社會利益的劃分方式這兩大功能來實現(xiàn)的,所以,制度正義能否實現(xiàn),由誰來主導和參與制度的設計和完善過程就顯得尤為重要。為此,要積極構建群眾廣泛參與的制度正義性建設的內在機制,使制度的設計和完善過程走向民主化,以保證制度體現(xiàn)人民的利益而不是制度制定者的利益或偏好。而落實和健全協(xié)商民主制度是最為有效的選擇。為此,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要“推進協(xié)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fā)展”,并特別強調要“在黨的領導下,以經濟社會發(fā)展重大問題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為內容,在全社會開展廣泛協(xié)商,堅持協(xié)商于決策之前和決策實施之中!盵7]在充分協(xié)商的基礎上去設計和完善制度,社會各階層的利益才能在制度中得到充分表達,而制度制定者在制度制定中的“自由裁量權”也才能得到有效控制。進而從根本上遏制特權階層的出現(xiàn)以及制度性腐敗的產生,實現(xiàn)社會成員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guī)則平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基本理念才能夠在制度中得到彰顯。
第四,從制度正義的實現(xiàn)方式出發(fā)推進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建設。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是保證制度正義得以實現(xiàn)的最有效機制。而這個“利益”,最主要的是物質利益,物質利益是其他社會利益的基礎。物質利益的取得又是通過社會收入分配制度的作用來完成的,因此,在利益分配機制建設中,必須把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機制作為重點。所謂“合理的收入分配機制”,其合理性就表現(xiàn)在能夠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因為效率與公平的矛盾得到有效協(xié)調,是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的基礎。就我國目前來說,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就是要做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8] 。為此,首先要繼續(xù)完善初次分配機制。為了保證人們在初次分配中的起點和機會公平,國家要“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和合法利益,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依法監(jiān)管各種所有制經濟”,“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guī)則平等,廢除對非公有制經濟各種形式的不合理規(guī)定”[9]。要改變資本擠壓勞動、剝奪勞動的狀態(tài),“著重保護勞動所得,努力實現(xiàn)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盵7]同時,還要“健全資本、知識、技術、管理等由要素市場決定的報酬機制” [7],以提高市場經濟配置資源的效率,煥發(fā)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強大生機與活力。其次,在再分配中要充分體現(xiàn)制度正義的“差別原則”,使利益適當向弱勢群體傾斜,最大限度地把收入分配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圍內;要針對分配秩序不規(guī)范,隱性收入、非法收入問題比較突出等問題的存在,著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規(guī)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調控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建立個人收入和財產信息系統(tǒng),保護合法收入,調節(jié)過高收入,清理規(guī)范隱性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縮小城鄉(xiāng)、區(qū)域、行業(yè)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7]此外,還要健全公共財政體系,完善轉移支付制度,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以此促進分配領域公平正義的實現(xiàn)。 第五,積極推進道德規(guī)范法律化、制度化,以強制力改變制度調節(jié)乏力的狀態(tài)。所謂道德規(guī)范法律化、制度化,就是將道德規(guī)范和倫理要求以制度、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 以強制力保證其貫徹實施,以增強道德對人們行為的調節(jié)能力。道德規(guī)范法律化、制度化,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制度、法律的融合,是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制度支撐的最為直接而有效的途徑。這一點西方國家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比如,國外公務員職業(yè)道德建設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歷程,已經實現(xiàn)了法律化、制度化,其公務員道德規(guī)范,都是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而得以強化的。如美國頒布了《美國行政部門雇員道德行為準則》;新西蘭制定了《公務員行為準則》;英國制定了《地方政府雇員行為規(guī)范》;日本頒布了《國家公務員道德法》,并制定了更具體的《國家公務員道德規(guī)程》;韓國頒布了《韓國公職人員道德法》,等等。這些法律和制度,對公務員的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和職業(yè)道德要求進行了詳盡規(guī)定。應該學習這些做法,在進一步完善《公務員法》的同時, 盡快制定規(guī)范公務員道德規(guī)范的法律,使公務員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發(fā)揮表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