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太極拳與氣功八段錦,在中國可謂淵遠流長。二者都注重人體自身內氣煉養(yǎng),來調整人體陰陽,達到強身健體,祛病延年的目的。作為中國傳統優(yōu)秀文化,它們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本文試從運動特點和養(yǎng)生原理這兩個方面對太極拳與氣功八段錦進行比較研究。
論文關鍵詞:太極拳,八段錦,比較研究
1 太極拳的運動特點及養(yǎng)生原理
太極拳綜合融匯了我國諸多拳種之長,結合古代的導引術、吐納術、吸取古典唯物哲學陰陽學說與中醫(yī)基本理論的經絡學說,是一種內外兼修的拳術。
太極拳練習時要求氣沉丹田,采用腹式呼吸的方法,使之深、長、勻、細,日漸擴大肺活量,奠定健康的根基。練太極拳要周身放松,全身運動,以意導動,氣達四梢,內氣運行無處不到。不僅可使大動脈暢通,還可避免微循環(huán)毛細血管的過早老化,有利于血循環(huán)疾病的防治,F代社會物質生活的提高,空調、電扇使人免受寒暑之苦,卻使皮膚散熱功能下降,汗腺閉塞,皮膚的通透性弱化,有害物質得不到及時排泄,新陳代謝失調。練太極拳“一動無有不動”,在開合收放中使肌膚膨縮、毛孔張閉,一套拳下來汗腺通暢,保證了新陳代謝的平衡。練太極拳以意識引導動作,上下相隨,協調完整,活躍了神經中樞的指揮系統,增強了神經的靈敏性,延緩了其功能的退化。“生命在于運動”,然而超負荷的劇烈運動必使機體受到損傷和勞損。“生命在于靜化”。常以龜齡鶴壽比擬,然而過于求靜則精神萎縮,病氣易侵。太極拳運動綿綿不斷,動中求靜,“外示安逸,內益鼓盈”,動靜結合,運動適度,不用強拙之力,無傷大勞,對機體各器官形成良性刺激,有利于護養(yǎng)機體。常練太極拳,旋膀轉腕,撐襠開胯,伸筋拔骨,纏繞折疊,不僅增強了筋肉骨骼的柔韌性,內勁、內氣的運用也使內臟的彈性增強,從而延緩了機體的衰老。不少研究還表明,經常練習太極拳對降低血脂有良好作用,能增強血管壁彈性和血管運動神經的穩(wěn)定能力,使血循環(huán)處于良好狀態(tài),并且增大肺活量,增強心肌營養(yǎng),預防和延緩心臟疾病。據國外的一篇論文研究報道,認為保持屈蹲狀態(tài)的太極拳練習可以有效地增強下肢力量,提高平衡能力,減少老年人摔跤。
從養(yǎng)生學的角度看,氣被視為生命之源。太極拳集技擊、養(yǎng)生、哲理于一身,在松靜自然的動作中,氣沉丹田,深、長、勻、細的呼吸,以虛靈之心,養(yǎng)剛中之氣,達到培本養(yǎng)元之根本。太極拳講究和順,“舍己從人”,不爭強斗狠,把人生修為融貫于悠悠運動之中,陶冶人的情操和胸懷,把心理、生理、人生哲學連在一起,把心理平衡、延年益壽、生活情趣融合成一團,從而實現身與心的全面健康。
2 八段錦的運動特點及養(yǎng)生原理
八段錦是一套獨立而完整的健身法,源于梁代,成于宋,盛于明清。八段錦的“八”字,不光單指段、節(jié)和八個動作,另寓深意厚。表示其功能有多種要素,相互制約,相互聯系,循環(huán)運轉。所謂“錦”字是由“金”“帛”組成,絕美華貴,可以理解為單個導引術式的匯集,如絲錦那樣連綿不斷,是一套完整健身方法。
八段錦功法是以中醫(yī)經絡學說為基礎,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jié),溝通上下內外的通路。如果經絡阻隔、氣機不暢,則導致津液凝滯而成痰飲、痰濕、血行不利而成血瘀,同時氣郁影響津液的輸布,造成陰津虧虛,百病由此而生。同時臟腑有病可通過經絡反應出來,所以疏通經絡就能治臟腑之病,經絡不可不通。所謂“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就是這個道理。“八段錦”新功法每個動作根據經絡循行起終交結規(guī)律,突出體現逢練必旋、逢功必繞的特點,這樣緩解了末梢小血管痙攣狀態(tài),改善微循環(huán),從而達到通經活絡的目的。而每一式歌訣都與預防疾病,調理臟腑相聯系,每式的練習都要求上下肢的協調配合,動作柔和不用僵勁,并且在整個過程中做到柔和緩慢,圓活連貫,松緊適度,動靜相間。經常練習“八段錦”可以疏通經絡,消結化瘀,增力補鈣,保津益氣,減脂降壓,暢通氣血,疏筋柔體,強體增智。“八段錦”最大的特點是在練習時要求手臂的旋轉,通過兩臂的內外旋轉來加大對手臂的扭矩,從而加大對手臂的壓力。中醫(yī)認為:手臂的屈伸有助于對肘部的刺激,從而起到暢通心肺經絡的目的。軀干運動可以刺激大椎、命門和任督二脈,以達到固腎壯腰之功效;下肢運動則可刺激足三陰三陽經,以達調理脾胃,疏肝利膽和固腎健腰之目的。另外可以加強手腕的上提和提踵。中醫(yī)認為五臟有疾當取十二原。原穴很重要,十二經絡的原穴大部分布在腕和踝附近,加強頂腕和坐腕,就可以達到刺激原穴,暢通經絡,保健身心,防病治病的目的。該運動處處綿軟,強度較小,時間長,需要消耗較多能量,可減少血液對血管壁的壓力,從而起到減脂降壓的良好功效。再者較長時間小強度的全身運動可以達到消結化瘀的健身效果。
3 太極拳與八段錦的統一性
由以上對二者運動特點及健身原理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八段錦與太極拳的運動特點和養(yǎng)身效果存在很多相似的地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 隨著社會的進展,作為武術流派之一的太極拳,在社會生活中其技擊作用逐漸淡化,更加突出了是太極拳鍛煉的健身價值和傳統藝術扮演價值。從這一點來看,太極拳和八段錦都具有很強的健身養(yǎng)身價值。
3.2 二者都汲取了中國古代導引、吐吶等養(yǎng)生功法的精華。無論是修煉太極拳還是氣功,都十分強調對“氣”的修煉和運用,并將內氣修煉所達到的層次作為判斷功力水平的關鍵。如果修煉者內氣充盈,氣的運行正常,就能為各臟腑組織發(fā)揮其正常功能提供有利條件,從而維持身體健康;反之,氣的不足或運行不當,則會變生各種各樣的疾病。
3.3 太極拳和氣功八段錦的修煉過程中均要求“意、氣、形”三者的合一。氣功在修煉過程中非常注重意、氣、形的結合,認為養(yǎng)氣主要是用意調形。太極拳的“意靜、形正、氣順、神舒”的功理,也要求習練者做到“內三合”和“外三合”,即意、氣、形的統一,以維持整體運動的協調平衡。另外,氣功與太極拳均要求修煉者在修煉過程中,做到松靜自然,排除雜念,用意念來引導動作,外導內行,才能練功修身。
3.4 太極拳與氣功八段錦的功用都是通過調節(jié)人體自身陰陽來實現的。氣功各門派功理雖不盡相同,但最終目的都是疏通經絡,調整陰陽。通過修習氣功可調節(jié)氣的運行,維持經絡的暢通,調整陰陽的平衡,從而強身健體,祛病延年。太極拳也強調調節(jié)人體陰陽。整個太極拳功法處處體現著陰陽的對立統一。在拳勢上,這一特性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如就氣血運行而言,在上者為陽,在下者為陰,如上下不調則會造成各種疾病。太極拳注重以內氣來調整內外,使經絡疏通,陰陽調和,從而達到百病不生。
4 太極拳與八段錦的差異性
固然氣功與太極拳有很多相同之處,但由于它們的形成和進展的終極目的不同,導致它們在很多方面存在差異:首先,它們的實質是不同的,太極拳動的是四肢身體,氣功動的是意念引導下的內氣;太極拳靜的是心態(tài)平靜,氣功靜的是肢體外表,可見兩者的動與靜的內涵是不相同的。另外,氣功靜中求動是求內氣運動;而太極拳動中求靜只是一個手段、一種方法(以靜御動),靜不是目的,它真正追求的目的,也是內氣的動,心平氣和(靜),才能很好地運用意念(用意不用力)并在拳勢的導引下達到內氣運動。其次,從形成和進展上來講,太極拳是為了技擊的需要而產生的,目的是為了制敵取勝,其動作都有攻防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