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導讀::而是為去日本學習禪宗做準備。斯奈德的第一篇散文便是他登山的感悟。
論文關鍵詞:禪宗,日本文化,感悟
加里·斯奈德(GarySnyder)是20世紀美國著名詩人、散文家、翻譯家、禪宗信徒、環(huán)保主義者、BG代表人物之一。1930年5月8日出生在加州舊金山的史丹福大學醫(yī)院,趕上美國大蕭條時期,斯奈德一家為度過拮據(jù)的生活,于1931年底遷到華盛頓州西雅圖北部的萊克城,在那里全家以務農(nóng)為生。生性勤奮的父親在斯奈德十歲時便教其鋸木、伐木等技術,讓其從小就培養(yǎng)了很強的動手能力。斯奈德經(jīng)常到農(nóng)莊后面的樹林中露宿,自己生火、做飯,一住就是一兩天,與深林、山谷等親密接觸讓斯奈德從小對自然界有著獨特的興趣,這在其文學作品和日后的生活軌跡中都有所體現(xiàn)。另一方面,母親洛伊絲冊希望斯奈德能夠完成自己的愿望,即成為一名作家,于是母親經(jīng)常到圖書館借書給斯奈德讀。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反而讓斯奈德兼?zhèn)鋬煞N獨特的理念:生活上簡樸,精神上追求創(chuàng)作尤其是來自自然界靈感的創(chuàng)作。
1942年,斯奈德舉家遷到俄勒岡州西北部的波特蘭市,但斯奈德與大自然的特殊感情讓其感到自己仍然屬于童年的大山和深林。高中時期的幾個暑假,他參加了基督教青年會的露營,便因此對露營、登山、旅游等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故在他年少時期創(chuàng)作的詩歌主要來自于在大自然的親身體會。1946年,斯奈德的第一篇散文便是他登山的感悟。1947年,在母親的協(xié)助下,斯奈德申請到獎學金感悟,進入波特蘭市一所私立大學-----里德學院,主修人類學和文學。大學期間,斯奈德一直追求對大山和荒野的學習研究,曾利用暑假出海、穿梭于城市和鄉(xiāng)村、平原和高低之間,為自己的創(chuàng)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在不斷地創(chuàng)作和尋找素材的過程中,斯奈德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原本就對印第安文感興趣的斯奈德,在美國著名人類學家博厄斯的影響下,常到美國民族局收集印第安人的詩歌和神話。在大學畢業(yè)時,寫了一篇以印第安神話為研究主題的畢業(yè)論文,并于1979年出版成書。大學畢業(yè)后,斯奈德被印第安大學的研究所錄取,但一個學期后,主動退學,他說:“我做了一個完全的、徹底的的抉擇,刻意地背棄專攻人類學者的事業(yè)……并把自己松綁,去做一個詩人,在世界上或沉或浮。”
退學后的斯奈德四處打零工,1953年的冬季住在舊金山,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東方語言研究所學習中文和日文。除了語言聽說讀寫課外,還跟日本老師千浦小畑學習毛筆書畫。跟中國老師學習詩歌,并在老師陳世驤的指導下翻譯了中國唐代詩人寒山的詩共24首。此次斯奈德去伯克利并不是為了獲取學位,而是為去日本學習禪宗做準備。在里德學院時,他就開始練習打坐。在去印第安大學之前,斯奈德在舊金山讀了鈴木大拙有關禪宗的英文著作,開始對日本的禪宗感興趣。雖說印第安文化是斯奈德最先關注的,但他慢慢發(fā)現(xiàn)“期望對美國印第安文明進行的那種精神上的研究,對一個白人來說,并不可行。”禪宗是歷經(jīng)千年的宗教,是向每一個想要學習的人敞開,這正是斯奈德要尋找的東方智慧,因此開始學習日文和中文,并夢想去日本。
1956年,斯奈德通過魯思·佐佐木的安排,前往位于京都的美國第一禪學院擔任翻譯與研究工作。同年,開始在京都相國寺習禪,他剔掉頭發(fā),遵守佛家戒律,出入寺廟跟隨師傅潛心參禪。完全陌生的文化背景讓斯奈德有很多感悟,覺得有很多東西要學,所以他不僅學習禪宗佛法,還做語言、文化和歷史的研究。在1969年給舊金山禪宗中心的雜志《風鈴》寫的一篇文章中回顧了這段經(jīng)歷:在去日本前,我就一直在伯克利學習日文和中文,因為我對漢學和類似的學問很有感覺,所以也很喜歡學,但同時,卻似乎總有一點自相矛盾,因為鈴木大拙有關禪宗的書中第一個吸引我的是遠離學問感悟,在書中、文字和學說之外學習……畢業(yè)論文格式范文。
在日本學習一年后,為有時間感悟禪宗,同時也是為了賺一點錢,斯奈德找到了一份水手的工作,斯奈德跟隨油輪到達美國。1958年,斯奈德在舊金山灣區(qū)待了九個月。第二年,詩集《砌石》出版,期間結識了一位女詩人喬安妮·凱格,一年后斯奈德與凱格結婚,在此段婚姻之前,斯奈德曾有過六個月的短暫婚姻,但與喬安妮·凱格的婚姻也僅維持了四年。
1959年,斯奈德又到京都大德寺,作為小田雪窻的第一個外國弟子跟其學習,但這次并沒有出家,而是以居士的身份潛心學習臨濟宗。斯奈德曾如下描述在大德寺的學習經(jīng)歷:每天盤腿打坐至少5小時,在打坐間歇,人人都要勞動----園藝、腌菜、砍柴、清理浴室、輪流做飯。每天至少與小田雪窻老師小參兩次,在會見時,我們都要對事先指定的公案說出心得體會……睡眠時間很少,食物也不夠,房間很簡陋,而且沒有暖氣……。寺院的生活雖然艱苦,但對斯奈德來說算不得什么,因為比起母親對其要求和大學期間的窮苦,這樣的生活對斯奈德來說已經(jīng)是很溫和了。他認為“那種生活的美、精致與真正文明的品質(zhì)是美國現(xiàn)代生活無法比擬的”,而且他認為禪宗的最終目的是通過這種清規(guī)戒律的生活來達到個體和整個宇宙的解放。據(jù)斯奈德的朋友菲利普·揚波斯基說,禪師們經(jīng)常提到一種“禪宗病”,就是指有很多習禪的學生會陷入一種誤區(qū),在一知半解后就以為自己已經(jīng)大徹大悟了。每遇到這樣的情況,老師們大多選擇切斷與這些學生的交流。有些日本的學生會誤入誤區(qū),但他們通常能改正過來,而幾乎所有的西方學生會得這種“禪宗病”,他們“患病”后,經(jīng)常要求導師給予肯定,但斯奈德卻是個例外。由此可見,斯奈德習禪的態(tài)度是如此的端正和認真。
1961年12月,斯奈德與妻子凱格一同前往印度,在印度的5個月時間里,拜訪了印度各地的大寺廟和修院,并且將自己的印度之行記錄在《印度之旅》中。此書描寫了印度人民的生活,并將其與日本人的生活作出比較。斯奈德在思想上一貫追求真實,曾在日本同志社大學教授英文的日本人金關佐夫說:“人們相信加里是一個真正的東方學者,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從來不像他的前輩那樣把東方和日本傳奇化。……加里知道制度化的佛教下人們所有的軟弱和墮落,然后再此基礎上她在努力觀察和評價我們的文化。當我鄙視一個黑夜中將墓地的邊界石搬到遠處,從而擴張自己地盤的貪婪的牧師時,加里了解這一切感悟,但仍然設法從這個人的啟蒙教化中看到希望。”1964年,斯奈德與妻子凱格關系疏遠,不久離婚。接著,斯奈德在伯克利分校教授創(chuàng)作課,并參加了佛教反越戰(zhàn)的靜坐示威。1965年,回到日本,詩集《砌石》加入了24首他譯的寒山詩再版了。1967年,斯奈德短暫地返回美國,并參加了在金門公園舉行的抵抗運動。此次再返日本,斯奈德更多地從佛教團體中走出來,而加入到日本的類似嬉皮的團體中去,并結識了友人榊七尾,此人是二戰(zhàn)時期日本空軍雷達分析師,戰(zhàn)后游走日本各地,但堅持閱讀和寫作,了解林地的狀況。斯奈德曾這樣形容他的職業(yè):“游蕩的藝術家,還有,像梭羅一樣,是全日本的山脈和河流的東方督察員。”通過對榊七尾的接觸,斯奈德更多地了解了日本的傳統(tǒng)文化,至今,二人都是很好的朋友。在向榊七尾學習期間,斯奈德認識了日裔美國女人,并與其在1967年結婚。二人于1969年回到美國,定居于加里福利亞北部山區(qū)。至此,斯奈德結束了在日本長達十幾年的生活。
參考文獻
[1]高歌.生態(tài)詩人加里·斯奈德研究[D].廈門大學,2008
[2]陳小紅.尋歸荒野的詩人加里·斯奈德[J].當代外國文學,2004,(04)
[3]彭予.斯奈德:一位沒有“垮掉”的垮掉派詩人[J].黃淮學刊(社會科學版),1990,(03)
[4]劉生.加里·斯奈德詩中的中國文化意蘊[J].外語教學,2001,(04)
[5]區(qū)鉷.加里·斯奈德面面觀[J].外國文學評論,1994,(01)
[6]陳小紅.加里·斯奈德的生態(tài)文明觀[J].求索,2006,(07)
上一篇:中國商人消費偏愛與審美需要概述
下一篇:芻議徐志摩、林徽因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