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服飾文化是社會的一面鏡子,是對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客觀反映;文學中的服飾描寫具有重要功能;通過對《平凡的世界》三部中人物服飾的變化進行描寫,凸顯歷史變革階段中體現(xiàn)出的社會文化意識。
論文關鍵詞:《平凡的世界》,路遙,服飾,社會文化意識
初讀此作,覺得不能全面而細致地對這部作品進行評析,因而僅想以小說中主要人物的服飾打扮的改變?yōu)榫索,淺析作品中所折射的社會文化意識的變遷。
。ㄒ唬┓椢幕巧鐣囊幻骁R子
人們的生存,總是離不開衣、食、住、行這些方面;人們的生活常常與習俗互相影響和制約。服飾文化就是對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客觀反映。
服飾作為人類文化最早的物化形式之一,以其特定的物質(zhì)形態(tài)和精神文化的內(nèi)蘊性深植于特定文化模式的社會活動中,由于它承載了太多的社會內(nèi)容,不僅成為自我表現(xiàn)的一種有力的物化彰顯,而且體現(xiàn)著社會文化發(fā)展的高度和深度。作為社會中的人,其意識和思維必定受到社會的影響與支配,因而服飾對于使用主體而言,就既包含了服飾文化的共性,又充分體現(xiàn)出個體的文化修養(yǎng)、審美能力、思想意識及職業(yè)特征和對生活的追求對文化價值的取向等。在當代中國,服飾變化與社會變革的聯(lián)系愈發(fā)緊密,F(xiàn)代意識的增強,新的文化觀念不斷沖擊和影響,使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社會風尚以及著裝觀念等都有明顯的變化。
(二)服飾在文學中的功能
l、語言功能
文學作品中人物所穿的服飾蘊含了對這個時代的說明,從第一眼看到人物相類似的衣著就能初步斷定故事敘述的時間,如長衫代表五四時期前后。其次,從不同人物的穿著可以了解人物的性格、喜好和身份等等,這些比用文字單純的敘述更加直觀。
2、修辭功能
修辭功能是指服飾造型的思維方式,它代表了服飾創(chuàng)作者對人物形象的主觀理解,并通過人物造型產(chǎn)生隱喻或象征等作用。服飾的造型可以作為補充敘事的“話語”,有時對故事的敘述產(chǎn)生了類似蒙太奇的效力。
3、審美功能
服飾造型由于它自身的文化屬性,對故事的主題有深化的作用。服飾造型的審美功能,表現(xiàn)在它能夠在讀者的意識里塑造一些健康、時尚的審美形象,這些健康、時尚的審美形象通過讀者的心理作用,往往會在社會生活中引起效仿和流行。
。ㄈ┬≌f中的服飾描寫
小說的第一部由七五年寫到七八年,敘寫了三年間黃土高原上農(nóng)村以及縣城的變化,由文化大革命的尾聲到其結(jié)束再到撥亂反正的開端。這些在如今看來甚為分明的轉(zhuǎn)變,在當時的雙水村甚至整個原西都顯得緩慢而渾濁,就像是隱隱而動的蠶,雖然感受到溫暖的風、看到幾點明朗的光亮,卻依然畏懼著春寒的料峭,不敢相信破繭時刻的來臨,仿佛已然麻木于混沌的狀態(tài),卻又難以忍受煎熬地迫切于改變。就是在這樣昏暗的開端中,我們看到了被一層灰暗色彩所籠罩的孫少平,這是進入讀者眼簾的第一位主人公,穿著自家剪裁的黑顏色老粗布的學生裝、窄短的補丁褲,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對其年輕而敏感的自尊心的細致刻畫,之后又從孫少平的眼中看到穿戴破爛、一臉菜色的郝紅梅……在文革末期,缺衣少穿的大多是老實巴交的貧困農(nóng)民和被劃入階級底層的地主階級,像是個滑稽的“殊途同歸”——最“高尚”的階級和最“卑微”的階級在同樣艱難的生活中煎熬,都因無權(quán)勢、無財富而受到輕視、產(chǎn)生自卑,然而同時一者因樸實的品質(zhì)和人性的自強而受到尊重,一者因沉湎于打擊而自輕自賤,想著依靠他人的力量而重拾自尊。再是樸素大方的潤葉,洋氣漂亮的曉霞,穿著筆挺、戴著腕表的顧養(yǎng)民,因勞動而滿面塵土的孫少安……自然不應以貌取人,但是從這些人物穿戴的差異中不難發(fā)現(xiàn)當時出于生存貧困線上的青年多么渴望改變,而衣食無憂的青年也面臨著精神上盲目空虛的苦惱。在第一部中,孫少平從苦澀的初戀中走出,陽剛而自信,孫少平娶了淳樸的秀蓮以求門當戶對,田潤葉嫁給李向前以求報恩,郝紅梅選擇顧養(yǎng)民以求安全。因而,處于文革末期的青年,即使有了鮮明的個性卻也終難掌握自己的命運,心中始終充斥著無形的重負,顯得疲憊而茫然,然而正是因為這重負和壓抑,亦可清晰地感覺到小說中青年內(nèi)心萌生的改變的沖動和熱情。
第二部進入七八年到八二年的時間階段,從卷一開始作者展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改革的大背景。如果說第一部中的三年時間是人們在徘徊懵沌中反思,那么在第二部中為前進而努力的人們則是在深刻的反思中摸索著改變。最鮮明的莫過于孫少安和孫少平兄弟的改變:書中寫孫少安在賺得第一筆財富后開始創(chuàng)業(yè),進而自身有了明顯的變化,“今非昔比”的“衣著裝束”,還有每次外出跑業(yè)務時換上的“禮服”、拎著的“黑人造革皮包”;孫少平在外出奮斗后用血汗錢為家人置辦衣服,給妹妹買“時新衣裳”,不工作時就換上干干凈凈的且體面的衣服;兄弟倆還第一次住進了高級賓館,為了“對得起房錢”而洗澡,這不由得讓我想起《陳奐生進城》中陳奐生住招待所的情景,但是沒有絲毫滑稽的感覺,反而為他們努力而得的成果而由衷地高興。這群青年為憑借自己的拼搏而取得的改變而自豪興奮,興奮于不再為了衣食而愁苦羞赧、興奮于由農(nóng)民變成工人、變成大學生,他們開始品嘗為改變而奮斗、因拼搏而收獲的喜悅。在這一階段,可以看到順應改革的浪潮,致富求學的渴望變得明朗起來,人們逐漸反思曾經(jīng)的混沌與畏縮,廓清心靈的迷霧,用踏實的拼搏來改變自身及家庭的困境,甚至是力求改變整個村子、整個縣市的困境,努力使自己所接觸的環(huán)境和環(huán)境中的所有的人都被激活起生命力。
第三部由八二年寫至八五年。在這一階段的故事中,盡管有孫蘭香的長大后衣著的大方得體,有對孫少平進城時換上精神兒衣服的描繪,但仍未見衣著服飾方面的鮮明變化。然而這一階段卻是整本作品中情節(jié)最為跌宕的一部,孫少安的磚廠由破產(chǎn)到復活,孫少平失去摯愛的曉霞,田潤葉接受癡情的李向前,還有少平的死里逃生,和他最終拒絕可愛的金秀而回到礦山……這些情節(jié)讓我原本隨第二部而張揚的心情逐漸沉靜。改變讓人充滿激情和活力、讓人感受到急切的前進動力,然而人世的無常、植于內(nèi)心的幽暗常常使人瞬間被擊倒,可是即便如此,也不得不重新打起精神、反思曾經(jīng)的沖動和盲目,找尋新的拼搏動力。
(四)結(jié)語
《平凡的世界》這部小說,是一部由文革末期到改革初期的城市與農(nóng)村社會變遷的縮略,沒有鮮明的批判、抑或張揚的稱頌,沒有完全光明或徹底陰暗的人物形象,在作者質(zhì)實的描繪與寫作中表達了對人生的隱憂和思考,這是一個平凡的世界,平凡中孕育著奇崛,奇崛也終歸于平凡,而使這平凡不歸于死寂的唯一途徑,就是清醒地奮斗。
參考文獻:
【1】王平《服飾文化是社會的一面鏡子》安徽文學2008年第11期
【2】孫艷艷《論影視作品中服飾文化的表現(xiàn)》藝海2008年06期
【3】何英、詹曉娟《女性性格的服飾傳達》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第6期
【4】路遙《平凡的世界》中國三環(huán)出版社1996年7月版第1版
【5】曹贇《平凡的世界的文化解讀》中國科技信息2005年第16期
【6】劉好梅《論平凡的世界中的奮斗者》碩士論文 青島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