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導讀::杜牧。杜牧的詩歌內容豐富。從詩作解讀杜牧的愛國憂民之情。
論文關鍵詞:杜牧,詩,解讀
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他讀書注意“治亂興亡之跡,財賦兵甲之事,地形之險易遠近,古人之長短得失”[2](P89)。
杜牧的詩歌內容豐富,反映面廣。他的詩“風華流美而又神韻疏朗,氣勢豪宕又精致婉約”!3】(P45)從其諸多詩文里透露出的不只是杜牧少有的才氣,更有他拳拳愛國憂民之情,下面我們就通過作品來品讀一下杜牧。
第一類作品,關心世事,愛國憂民。杜牧的出身是值得驕傲的。曾祖杜希望為玄宗時邊塞名將,愛好文學。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政治家、史學家,曾任宰相。父親杜從郁官至駕部員外郎。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從小聰穎好學,年輕時杜牧就創(chuàng)作出以《感懷詩》為代表的飽滿報國之志的詩作,詩中寫道“韜舌辱壯心,叫閽無助聲。聊生感懷韻,焚之遺賈生”。通篇夾敘夾議筆力雄健?畤@安史之亂給人民造成的災難,歌頌太宗順應民心,以文德治天下的業(yè)績,肯定憲宗李純武力削藩平叛的功勛,同時抒發(fā)了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詩中“韓彭不再生,英衛(wèi)皆為鬼”“夷狄日開張,黎元愈憔悴”等詩句,質樸簡潔,感情真摯。又如《河湟》一詩:
元載相公曾借箸,憲宗皇帝亦留神。旋見衣冠就東市,忽遺弓箭不西巡。牧羊驅馬雖戎服,自發(fā)丹心盡漢臣。唯有涼州歌舞曲,流傳天下樂閑人。
詩人通過河湟無力收復這一事件,對朝政的混亂和國勢的衰微,表示無限的憂憤。這個時候連元載這樣曾經想收復河湟的人也沒有了人文歷史論文,盡管河湟的人民還戎服下面懷著系念祖國的丹心,但是舉國上下卻以麻木不仁、醉生夢死的態(tài)度來欣賞從河湟涼州傳來的歌舞。詩人心頭似壓千斤重石。讀到這里,我們仿佛看到了詩人在哭泣、流淚,甚至看到詩人心頭在滴血。
《郡齋獨酌》一詩更是直截了當地 表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豈為妻子計,未去山林藏?平生五色線,愿補舜衣裳。”《早雁》一詩則用比興手法,以雁象征邊地人民,驚飛四散的哀鴻則象征回紇侵略蹂躪之下逃回祖國的邊地人民;丶v南侵,驅虐人口,杜牧憂念北方人民凄婉逃難,借雁以寄慨。“仙掌月明孤影過,長門燈暗數聲來”一聯,用筆爽健,如飛鳥之出山林,而以“仙掌”“長門”“孤影”“數聲”的凄涼可憫,猶為警策。詩中既表現了對難民的體貼同情,也暗示統(tǒng)治者對百姓的漠不關心。這一類作品是杜牧愛國憂民之心的最直接表現。
第二類作品是品評歷史,借古諷今之作。此類作品是杜牧詩中較引人注目的詩什。杜牧很注意研究國家治亂的經驗教訓和經濟、軍事問題,且往往有新穎獨到的簡介。如《題烏江亭》一詩:
勝敗乃兵甲常事,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大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開篇直接點出勝敗乃兵家常事這一常識,暗示關鍵在于如何對待、然后對那位氣可蓋世的西楚霸王大有批判之意,接下來的議論不落俗套,讓人想象一個“江東子弟”“卷土重來”的情狀,在惋惜、批判、諷刺之余,又表明了“敗不妥”的道理,頗有積極意義中國論文下載中心。再如《赤壁》一詩: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作者通過赤壁古戰(zhàn)場,有感于三國時代的英雄,不僅引起了“懷古之憂情”。詩中的議論把赤壁之戰(zhàn)勝利歸于東風,看似難以想象,恐怕還意在于他自負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氣罷了。
此外,詩人還借古諷今,針對晚唐朝廷的黑暗政治和腐敗沒落的社會現實,借歷史上盛衰興亡的事實,諷勸當朝引以為戒,《過勤政樓》一詩:
千秋佳節(jié)名空在,承露絲囊世已無。唯有紫苔偏稱意 ,年年因雨上金鋪。
勤政樓是唐玄宗用來處理朝政,舉行國家重大典禮的地方。這首詩是詩人極度感傷下寫成的,全詩卻不著一個“悲”字。從詩的整體看,詩人主要采用明賦暗比的方法。前兩句寫道是今日之衰,實際上使人緬懷的是當年之盛;后兩句寫的是今日紫苔之盛,實際上詩人愈加感到“勤政樓”今日之衰。一衰一盛,一衰一盛,對比鮮明,文氣跌宕有致,讀來回味無窮。
第三類詩,關注下層,大多為女性而歌。《杜秋娘》是杜牧早年的一首名作,太和七年春間,杜牧奉沈傳師之命赴揚州聘問淮南節(jié)度使牛僧儒路過潤州,聽到杜秋娘的故事深有感興寫下了這首詩。杜秋娘曾得寵于憲宗,穆宗時,放還故鄉(xiāng),杜牧“感其窮且老,為之賦詩”(《杜秋娘詩序》)。這首詩用嘆唱的筆調,對照的手法,默寫杜秋娘一生遭遇的變化,篇終才發(fā)議論。詩中寫杜秋娘入宮得寵一段,詞采極為華麗:
聯裾鑒于天子,盼眄獨依依。椒壁懸錦幕,景奩蟠蛟螭。低鬟認新寵,窈裊復融怡。月上白壁門,桂影涼參差。
下面寫她被放后的凄涼情況人文歷史論文,與上文形成鮮明的對比:
歸來鄰人改,茂苑草菲菲。清血灑不盡,仰天知問誰?寒衣一匹素,夜借鄰人機。
詩的末段就人生升沉難定命運無常發(fā)了一大段議論,并舉出許多古人事例作證,說明人不鞥掌握自己的命運,歸結說“己身不自曉,此外何思惟”。此詩在張祜、李商隱贈杜牧是詩中都曾提到。
《張好好詩》也是屬于這一類作品。大約在太和九年(835)八月中,杜牧在洛陽東城遇到歌女張好好。張好好在宣州時嫁給沈述師為妾,與杜牧熟識,后來又被遺棄,流落在洛陽,當壚賣酒。杜牧與張好好談起別后的情況,一直談到天晚。他一方面同情張好好的身世遭遇,一方面懷念故交,尤其是沈傳師的逝世,于是“感舊傷懷”,作了首描寫舊時婦女悲慘命運的長篇五古《張好好詩》。此詩以舒徐委婉,韻致馨逸見長,篇中寫張好好在江西幕中能歌善舞的一段,詞采華艷,結處變?yōu)槭璧,撫今感舊,情韻綿邈,有不盡之味:
爾來未幾歲,散盡高陽徒。洛城重相見,卓卓為酒壚。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須。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無?門館慟哭后,水云秋景初。斜陽掛衰柳,涼風生座隅。灑盡滿矜淚,短歌聊一書。
讀罷這些語句,可以感受到詩人的那種憂國憂民的傷感情懷。此外,杜牧的其他類詩作中也還有表現出對國家前途的關注,對百姓疾苦的同情的范例,此處不一一贅述。
參考文獻;
[1]洪亮吉.北江詩話【M】.北京:人們文學出版社,1983
[2]杜牧.上李中承書【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胡應麟.詩藪【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上一篇:都市青年問題反思
下一篇:陳獨秀民主思想源流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