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導讀::把字句從近代漢語發(fā)展到現(xiàn)代漢語在生成原因及途徑上有很大的一致性。“把”后的名詞性成分NP2是多重移位的結果,是移位型空語類。隨著NP2的話題化,“把”的虛化程度也越來越高,這是雙重語法化過程。這種生成途徑的一致性反映了漢人觀察世界的視角和言語編碼方式在歷史發(fā)展中具有很強的穩(wěn)固性。
論文關鍵詞:把字句,生成途徑,NP1,NP2,多重移位,移位型空語類,隱含型空語類
20世紀80、90年代以來,由于運用全新的理論觀點和研究視角,把字句的研究向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拓展。但是把字句的歷史發(fā)展過程的研究還主要集中于傳統(tǒng)的語法框架內(nèi)或三個平面的語法理論范圍內(nèi)。本文試圖分析近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中把字句的生成途徑及原因,探討在“把”及把字句語法化的過程中所掩藏著的把字句生成途徑的一致性。
一、與把字句生成相關的理論
。ㄒ唬┛照Z類理論
空語類(empty category)是與語類(category)或?qū)嵳Z類相對而言的。它有兩個含義:一是指根據(jù)抽象句法結構形式判斷某個句法結構中存在一個應出現(xiàn)而沒有出現(xiàn)的由動詞所聯(lián)系的名詞性成分;二是指抽象的句法結構形式(這是一種原型結構)所限定的這些應出現(xiàn)而沒出現(xiàn)名詞性成分的句法空位(即動詞所聯(lián)系的主語,賓語的位置)?照Z類的含義側重于后者。因此,嚴格地說,空語類是位置性的。
漢語的空語類可以分為三大類:(1)省略型空語類,即動詞或動詞性短語所聯(lián)系的名詞性成分未在相應的位置(主語賓語位置)出現(xiàn),但是這個位置可補出相關的詞語,句法上自由。(2)移位型空語類,動詞或動詞性短語所聯(lián)系的名詞性成分未在相應的主、賓語位置上出現(xiàn),但它在表層句法結構中已經(jīng)移位至其他位置并且它有時可以移回原位有時不能。(3)隱含型空語類,動詞或動詞性短語所聯(lián)系的名詞性成分未在主、賓語位置上出現(xiàn),也沒有在句法結構中其他位置出現(xiàn),并且,這個句法空位不可能補出相應的有形詞語,在句法上是強制性的。[1]
。ǘ┮莆焕碚
漢語中三類動詞的原型結構是NP1V1 NP1V2NP2和NP1V3NP2NP3。這三類原型結構中名詞性成分NP1、NP2、NP3的位置是名詞的原始位置。句法成分NP1V1、NP1V2NP2和NP1V3NP2NP3的移位(movement)是相對原型結構中的原始位置而言的。成分移位的結果體現(xiàn)在表層結構上多重移位,而成分的原始位置不一定能補出相應的有形詞語,只能在深層結構上留下語跡。移位是深層結構與表層結構之間成分位置的變化。
二、把字句生成的研究概述
。ㄒ唬﹤鹘y(tǒng)語法研究所反映出把字句生成的觀點
仔細觀察傳統(tǒng)語法框架內(nèi)對把字句的研究,可隱約看到前輩語法學家對把字句生成的探索。
1922年,黎錦熙先生提出了“提賓”說,認為介詞“把”的作用是把原先位于動詞的賓語提到了動詞之前。這在國內(nèi)外語法學界的影響深遠,并且對我們今天深入研究把字句子的生成過程及途徑有很大的啟發(fā),但從生成的角度來看,單純用賓語提前來概括結構形式復雜和語義關系復雜的把字句未免過于簡單。后來有些學者,也堅持黎先生的“賓語說”期刊網(wǎng)。如李臨定先生曾明確指出:“漢語里只有賓語才可以用‘把’提前,或者說“可以用‘把’提前的,就應該是賓語。”[2]
。ǘ┙Y構主義語法研究反映出把字句生成的觀點
與黎錦熙先生的觀點相對立,朱德熙先生認為“跟把字句關系最為密切的不是‘主—動—賓’句式,而是受事主語句。”[3]這一觀點可以稱為“主語說”。朱先生這一觀點把我們從表層句法結構的制約中解放出來,使我們真正從深層結構和表層結構句法成分的位置變化去考察把字句,為把字句的研究開辟了新的研究視覺。但僅把NP2的原始位置看成是受事主語句的主語位置也是不全面的。而且有很多地方不可用反證,例如有許多主謂結構前面不可加“把”。因此,把字句的生成條件及過程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ㄈ┖蠼Y構主義語法理論對把字句生成的研究
80、90年代,由于受轉(zhuǎn)換生成語法理論的影響,許多學者著力研究把字句的生成條件,生成過程途徑及原因等。沈陽先生認為把字句中的VP的深層結構大多是兩項并合結構,在深層結構中,構成把字句的NP2一定是或一定可以是兩項并合結構中后項結構的主語,即唯賓語成分和唯前結構主語不能成為把字句中的NP2。由于VP的前后項結構結合十分緊密,因此,NP2只能自由或強制地后移,這個后移的成分由“把”字重新前移至VP之前構成了把字句,只有名詞的多重移位才能使把字句能用簡單一致的形式構造復雜結構類型,同時才能表達復雜的語義內(nèi)容及語義關系[4]。金立鑫先生從把字句句法語義,語境上的限制出發(fā),繪制了選擇使用把字句的流程圖[5]。
三、近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把字句的生成過程
盡管近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的把字句在句法構造,語義特征,語用功能上有諸多不同,但是從把字句的生成過程上講,存在著很強的一致性:
A.(牢房里)把幾個特務都跑了。
B.這些破事把他累倒了
C.他把衣服說干凈了
D.媽媽把眼睛熬紅了
以上這些把字句的VP分別是:光桿動詞+體助詞,動詞+趨向補語(動趨式)多重移位,動詞+狀態(tài)補語、(動補式)動結式,它們的原型結構和位移過程如下:
A中“跑”是一價動詞,原型結構是:幾個特務跑了。但在表層結構中有表處所的NP1占據(jù)了主語的位置,V1所聯(lián)系的名詞性成分“幾個特務”只有后移成為:“(牢房里)跑了幾個特務”,“幾個特務”可用“把”字位移提前,使其話題化最終形成表層格式:(牢房里)把幾個特務跑了。
B中的“累倒了”相當于一價動詞,也可以作如上兩次位移分析。
C中的“洗”是二價動詞,原型結構是:他洗衣服。這個句子中還包含著“衣服干凈“的語義,且在表層結構中,“干凈”與“洗”結合比較緊密。因此,“衣服”就只能后移別“干凈”之后:他洗干凈衣服。“衣服”可用“把”字位移到“洗”的前面,使其話題化,最終形成表層格式:他把衣服洗干凈了。
D中的“熬紅”是動結式,是雙項并合結構,深層語義應是:“媽媽熬(夜)+媽媽的眼睛紅”,“把”后的NP2是動詞后項結構的主語。由于動結式的結合是十分緊密的,“眼睛”不可插到“熬”和“紅”之間,況且,“眼睛”也并非“熬”的賓語,只能后移,“媽媽熬紅了眼睛”,為了強調(diào)“眼睛”受到的影響,用“把”字位移提前,得到表層格式。
下面是幾個近代漢語的例子,也可以作同樣的生成過程分析:
A.怎么忽然把個睛雯姐姐也沒了?到底是什么病?(《紅樓夢》79回)
B.話未說了,把個寶釵氣怔了,拉著薛姨媽哭道:“媽媽,你聽哥哥說的是什么話!”(《紅樓夢》34回)
C.說罷,把頭一掉,就幾步跨出去了。(《儒林外史》12回)
D.應把清風遺子孫(唐·方干語)
那兩個把一包金銀遞與管營,差拔,又吃一回酒,各自散了。(《水滸傳》10回)。
E.十三妹離坐一把拉住,按在身旁坐下,說:“不許跑。”把個張姑娘羞的無地自容多重移位,坐又不是走又不能。(《兒女英雄傳》9回)
黛玉白日己經(jīng)昏暈過去,卻心頭口中一絲微氣不斷,把個李紈和紫鵑哭的死去活來。(《紅樓夢》98回)
F.兩個公人自去炕上睡,把一條鐵索將盧員外鎖在房門背后,聲喚到四更。(《水滸傳》62回)
A例與現(xiàn)代漢語A句相似,“沒”在近代漢語中也是一價動詞,原型結構就是“睛雯姐姐沒了”。但表層結構不能采用這樣的簡單格式,原句應存在一個隱含空語類P,它處于把字句NP1的位置上。它指稱了某種不可言明的對NP2“睛雯姐姐”具有控制影響作用的自然力,因而不能在NP1的位置上補出相應的有形詞語。這是一個隱含空語類,這個空位占據(jù)了主語的位置,NP2“睛雯姐姐”的主語位置是移位型空語類。它可以后移為“沒了晴雯姐姐。”由于語義語用因素的影響,為了使“NP2”睛雯姐姐話題化,可用“把”字位移到VP“沒了”之前,構成把字句的表層句法格式。
B例與現(xiàn)代漢語B句很相似,其原型結構是“寶釵氣十寶釵怔”。它的NP1是一個隱含空語類P,這個不能言明的指稱對象對NP2“寶釵”有控制和影響作用,使其產(chǎn)生“VP”“怔”的狀態(tài)。NP2占據(jù)的空位是移位型的它可移位至VP之后,即:“氣怔了寶釵”、又由于要強調(diào)“NP2”“寶釵”受到控制和影響的結果,所以用“把”字重新移位到“VP”之前,并使其話題化,于是就產(chǎn)生了把字句的表層格式。
C例中的NP1承前省略,它是可以補出來的期刊網(wǎng)。NP1占據(jù)了VP前主語的位置,NP2必須后移成為:“掉頭”,由于要強調(diào)NP1對NP2的控制和影響作用,因此,用“把”重新移位到“VP”“掉”之前,使其話題化。
D例在現(xiàn)代漢語也存在。例句中的動詞都是三價動詞,VP只有一項結構,無所謂前項和后項。在深層結構中“清風”可作“遺”的主語。然而,在表層結構中NP1占據(jù)了其主語位置,它只有向后移位。“遺子孫清風”由于“清風”被強調(diào)受到NP1的控制、影響。因此,應用“把”字重新移回來。
E例VP有兩項并合結構,V及“的”后的補語,以第一個句子為例多重移位,NP2“張姑娘”可以看成是前項結構“羞”的主語,也可看成后項結構“無地自容”的主語,因此它不是一開始就用“把”字移位至前的,是由于“V”“羞”和“的”后補語“無地自容”結合十分緊密,它必須得經(jīng)歷一個后移的過程,然后再用“把”字拉回到VP之前。
F例在現(xiàn)代漢語中也隨處可見,如“我把花種在盆子里”等,同樣可作上述多重移位分析。
把字句及把字的虛化實際上存在一個雙向語法化(double grammaticalization),把字句要表達NP1對NP2的影響、控制作用而使NP2產(chǎn)生狀態(tài)及結果,NP2后移只實現(xiàn)了這個語義的一半,也即NP1對其的支配、控制。要突出NP2的狀態(tài)和結果,只能使之重新移位到VP之前,但它不能是簡單的回移,必須要有一定的語法手段,這就要求有一個介詞,把NP2介引到VP之前,“把”字的產(chǎn)生滿足這一要求。NP2話題化的過程,即突出它的狀態(tài)及結果的過程,同時也是“把”字虛化的過程,近代漢字中的有些句子看似與把字句的形式完全相同,但它不能作如此多重移位分析,“把”字仍有實在詞匯意義,NP2沒有話題化,不能算真正的把字句,雖然這樣的句子有的是出現(xiàn)在近代漢語晚期,但典型把字句早在唐代已出現(xiàn),說明把字句在發(fā)展演變化程中的不平衡現(xiàn)象。例如:
約莫也吃了十來碗酒,智深問道:“有甚肉?把一碗來吃。”(《水滸傳》4回)
例子中的“把”仍有實在詞匯意義,有“拿”“持”之義,它還沒有虛化,而“一碗”也沒有話題化,因此不能算是把字句。
四、結語
把字句在現(xiàn)代漢語和近代漢語中的生成方式,生成途徑及過程是一致的。NP2在原型結構中所占據(jù)的位置是移位型空語類,由于語義,句法的限制多重移位,NP2向后移位,表達其受控制,受支配的語義。然后,為了表示其所受到影響產(chǎn)生的狀態(tài),就被“把”字重新拉回到VP之前,因此NP2便話題化了,在把字句中,NP1是第一話題,NP2是第二話題,現(xiàn)代漢語中,NP1在很多情況下是有形的詞語,在近代漢語中NP1在很多情況之下是具有某種控制力,支配力的指稱對象,它是隱含型空語類,不能用有形詞語補出來。
話語與真實世界的聯(lián)系是間接的而不是直接的,話語直接聯(lián)系的是思想或概念世界。各個民族用話語間接聯(lián)系真實世界的方式及途徑不同。因此各民族的語言表達方式及習慣上也存在很大差異,但是,從縱向上說,語言是漸變的而不是突變的,一個民族用言語表達真實世界的方式存在著很強的歷史傳承性與穩(wěn)同性,把字句在近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中的生成途徑的一致性就反映了漢民族觀察世界的視角和言語編碼方式在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有很強的穩(wěn)固性。
[參考文獻]
[1]陸儉明,沈陽.漢語和漢語研究十五講[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李臨定.漢語比較變換語法[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3]朱德熙.語法講義[M].商務印書館,1982.
[4]沈陽.名詞短語的多重移位形式及把字句的構造過程與語義解釋[J].中國語文,1997,6.
[5]金立鑫.選擇使用“把”字句的流程[J].漢語學習,1998,4.
上一篇:三類十四行詩的語言學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