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導讀::象似性是語言符號在音,形,或結構上與其所指之間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現(xiàn)象,是人類認知或經(jīng)驗的反映。而修辭是說話和寫作的一門藝術。本文旨在將象似性理論與修辭結合起來,運用句法象似性原則中的數(shù)量象似性,順序象似性,標記象似性,距離象似性來討論其修辭效果。
論文關鍵詞:數(shù)量象似性,順序象似性,標記象似性,距離象似性,修辭效果
20世紀以來,象似性成為國內(nèi)外語言學研究的一個熱門話題。作為認知語言學的基本理論之一,象似性研究是建立在跨語言和類型學的基礎上的,讓我們以新的角度進行語言研究。很多著名學者,比如國外的Haiman (1980,1985), Givon (1985), Lyons(1991), 國內(nèi)的許國璋(1998),王寅,沈家煊等對語言符號的音義關系,表層結構和深層機制有了相對深入的探討和分析,象似性的研究對象也從語音和詞匯層面,擴大到了句法,語篇,語用等領域。John Haiman 在1985年出版的兩本書《自然句法》,《句法象似性》中談到:句法的象似性分為成分象似和關系象似。成分象似是指句法成分與經(jīng)驗結構的成分相對應;關系象似是指句法成分之間的關系與經(jīng)驗結構成分之間的關系相對應。句法中的關系象似原則關鍵詞匯手段形成的修辭格;另一類是運用句法手段形成的修辭格。本文通過分析典型的英漢例句,從句法象似性的數(shù)量,順序,標記,距離四方面來探討其修辭效果。象似性可以被看作是一種全新的分析修辭效果的手段。
(一)數(shù)量象似性原則的修辭分析
數(shù)量象似性可定義為:語言單位的數(shù)量與所表示概念的量和復雜程度成正比象似,與可測度成反比象似。概念量越大,越復雜,所用語言的單位數(shù)量也就越多。越是復雜的概念,在思維時處理起來就需要更長的時間,語言表達時所用的單位數(shù)量也就相應的多。Newmeyer (1998)指出句法或形態(tài)的復雜程度越高,那么它所擁有的語言成分要素就越多,語義就越復雜。Haiman (1985a:147) 指出:“形式的復雜程度與概念的復雜程度是一一對應的。“應此語言材料的數(shù)量越多,它所表達的內(nèi)容就越多。正如同Reddy在管道隱喻將語言形式視作容器,其所表達的意義視作容器中所裝的內(nèi)容。這樣“形式-意義”就如同“容器-內(nèi)容”的關系。容器越大所裝內(nèi)容就越多,語符越多所表達的意義就越多,這就是數(shù)量象似性原則。這種原則可以體現(xiàn)在反復,排比,對照等修辭現(xiàn)象中。
。1)反復
反復是為強調(diào)某種意思標記象似性,突出某種情感,特意重復使用某些詞語,句子或者段落等。反復可以發(fā)生在詞匯層面也可以在句法結構層面。為了達到數(shù)量象似性的修辭效果,可以通過增加語言符號的數(shù)量,來表達概念的復雜程度或增強情感。換言之,人們使用更多的語言符號去實現(xiàn)某種修辭效果。反復從結構上可分為連續(xù)反復和間隔反復。連續(xù)反復是連續(xù)的運用相同的單詞而沒有間斷,如:艾爾弗雷德.丁尼生的詩:
Break, break, break.
At the foot of thy crags, O Sea!
But the tender grace of a day that is dead
Will never come back to me.
詩人連用3個“碎了”,表達他對童年摯友逝世的悲痛以及時光流逝,光陰不再的感慨。昔日里,和好友一起共度的美好時光已一去不復返論文格式范文。詩人痛徹心扉的心情溢于言表,連續(xù)反復的使用將作者的感情淋漓盡致的表達出來了。同樣的例子還有北宋詞人歐陽修的《蝶戀花》中的“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shù)。”“深深”一詞已寫出庭院之幽深,空曠,再用一個“深 ”字的設問,讓庭院的“深”,“曠”更加讓人尋味,反復的使用使得景深,情深及意境的深遠。間隔反復是相同單詞的非連續(xù)重復。它又可以分為四種:a 首語反復(anaphora): Old wood best to burn, old wine to drink, old friendsto trust, and old authors to read. b尾語反復(epistrophe): And will you, will you, I will marry you. (WilliamShakespeare) c 首尾反復 (symploce): Broke oathon oath, committed wrong on wrong. d 逆轉反復 (antistophe):Lay a load onmy weary eye. It was the same everywhere, crime and betrayal, betrayaland crime.
視覺,聲音的圖像會影響我們的心理,并且通過認知,大腦獲得信息。重復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意欲強調(diào)的信息。總的來說,重復的運用可以讓語塊變得更大,給予人們某種視覺,聲音的意識,從而達到強調(diào)和表達強烈感情的顯著效應。反復就是通過增加語符量,而使我們獲得更多的信息,這正是數(shù)量象似性原則的體現(xiàn)。
。2)排比
排比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意義相關或相近,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相同的詞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組成的句子。它的文體效果是通過頻繁的或規(guī)律性的使用一種模式而去預測某種含義,從而有助于強調(diào)某種觀點。它具有平衡,清晰和連貫的特點。排比廣泛地被運用于演講,祈禱,詩歌和廣告語中,因為它能產(chǎn)生強有力的情感效果。
a讓描述更加生動;
Good in all, in the satisfaction and a plomb ofanimals,
In the annual return of the seasons,
In the hilarity of youth,
In the strength and flush of manhood,
In the grandeur and exquisiteness of old age,
In the superb vistas of death.
( Walt Whitman: Song at Sunset)
b 讓推理更加有說服力;
You can fool all of the people some of the time andsome of the people all of the time, but you can’t foolall of the people all of the time.
c 振奮人們的精神,讓人們受到鼓舞,在演講詞中:
I have nothing to offer but blood, toil, tears andsweat. (Winston L.S Churchill )
與反復這一修辭手法相同,排比也是通過語符量越多,語塊越大,從而傳達的信息量也越大,讓讀者對篇章的理解也更為清晰和透徹。節(jié)奏韻律相似的句子結構功能會讓我們對作者敘述的事物或情形產(chǎn)生強烈的感情,如: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 for ornament,and for ability. ( Francis Bacon, Of Studies) 文章中,培根闡述了學習的重要性。本句使用排比來突出學習的三種功能怡情,博彩,長才,這三個短語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較復雜的句子而提供給我們更多的信息,如缺少其中一個短語,作者的意思就不能完整表達,其含義與句子的字符數(shù)量密切相關。
(3)對偶
修辭中另外一個能凸顯數(shù)量相似性原則的就是對偶。它是把兩個字數(shù)相近,結構相同,意義相關的兩個詞組或并列從句成對的排列在一起,用以表示兩者的對比或對照關系,這種特殊的并列稱為對偶。例如:
。1)Manproposes, God disposes.
(2)A youngidler, an old beggar.
。3)When povertycomes in at the door, love flies out at the window.
為了使文章有說服力和表達某種強調(diào),對偶經(jīng)常運用到公眾演說,散文寫作,諺語,名言警句中等。這種表達對于效果烘托非常重要,可用于表達一種深刻的判斷,幽默,諷刺和強調(diào)。如上面的例子中,通過添加與句子第一部分并列相反的對比部分標記象似性,我們知道了“man 和God”,“young andold” “idler and beggar”以及 “poverty and love” “at thedoor and at the window”之間的對照。但如果將對比的部分刪除,則對句子的強調(diào)就會明顯減弱,使本來十分出彩的句子變得平淡無奇,也就失去了那種充滿哲理的深意。所以對偶就是通過增加對照部分,而擴大語符量,從而傳達出更多深刻的含義。
(二)順序象似性原則的修辭分析
順序象似性可定義為:語言單位排列的順序與思維的順序象似。事件發(fā)生的順序以及概念認知的順序與語言的線性順序相對應,包括句法成分排列及篇章敘述中對時空等順序的映照,在語言中可以產(chǎn)生一定的修辭效果。語言學家Givon強調(diào)在一連貫的語篇中句子的順序將與事件發(fā)生的時間順序一一對應。例如::凱撒的經(jīng)典名句“Veni, vidi, vici” ( I came, I saw, Iconquered) 這三個成分的順序與歷史事件的順序相符合。因此,順序象似性的認知基礎是建立在事件的敘述順序之上的,它與人類的直接經(jīng)驗的認知過程相一致。例如: He got on the bed and fell asleep. 很明顯,第一個句子與事件的時間順序是對應的,而第二個句子很奇怪,因為它不符合自然順序。西方文化是以“Me-first” 為原則的,并由此反映出“由近及遠,由小到大”的思維方法,比如:英語中的指示代詞“this”, “these” 指的是離說話人近的事物,而“that” “those” 往往指的是離說話人遠的事物。英語中的這種觀念不僅決定了在時間和空間上先小后大的語序排列順序,而且還滲透到語言單位從小到大的排列順序。一般英語中較大的,較重要的,較復雜的單位多排在句后,因為西方人認為語句末端是傳遞重要信息的地方。E.g. There is a girl in red skirt reading abook under a big tree. 兩個后置定語同修飾girl, 短的在前,長的在后,符合英語從輕到重的原則。
次序的語義原則的修辭效果是指在一連貫的語篇中句子的順序與所描述事件的發(fā)生的時間順序是一一對應的,即句子的順序經(jīng)常反映事件的順序。例如:H.W Longfellow 的《雪花》
Out of the bosom, of the air ,
Out of the cloud-folds of her gamentsshaken,
Over the woodlands brown and bare,
Overthe harvest-fields forsaken
Silent and soft and slow
Descends and snow
在這首詩中,雪花的降落按由上而下的順序:天空—云層—森林—大地詩人以一種自然的方式去描寫一種自然現(xiàn)象,將人們的認知世界與自然結為一體,讀者也能很容易地理解其含義。順序象似性原則的運用讓整首詩表現(xiàn)了一種生動美好像我們身臨其境一樣。余光中的詩《鄉(xiāng)愁》也體現(xiàn)了這一原則,
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達后,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xiàn)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作者按照時間順序將鄉(xiāng)愁依次比喻為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表達了海外游子的思歸之情,洋溢著詩人魂牽夢繞的“中國情結”。同時詩人用“小時候”,“長大后” “后來啊” “而現(xiàn)在”這種表時間的時序語正與人類的自然生理順序相一致。我們由一個小孩子到長大成人再到衰老,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戀,詩中順序象似性的運用使主題有模糊逐漸鮮明,流露出詩人深沉的歷史感。
回文
回文是為了達到某種修辭目的而作的詞序的相互調(diào)換,我們稱它為序換。這種調(diào)換可以是緊靠著的兩個字,詞或詞組的位置互相對調(diào),也可以是間隔者的兩個字,詞或詞組的位置互相對調(diào)。比如:
You can cage a swallow, can’t you? But you can’t swallow acage, can you?
Fools learn nothing from wise men, but wise men learnmuch from fools.
從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詞序的相互調(diào)換后的句子符合人類經(jīng)驗世界的認知過程,這正是順序象似性原則的體現(xiàn)。
。ㄈ擞浵笏菩栽瓌t的修辭分析
王寅將標記象似性定義為:標記特征象似于額外意義,標記性從無到有象似性于認知的自然程序。標記項比有標記項具有更一般化的意義,用于更廣泛的語言環(huán)境中。胡壯麟指出,語言形式上的標記性是以象似性為基礎的,即對語言符號和所指之間自然順序的理解。John Haiman將標記性和額外意義之間的關系表述為:在形態(tài)上和句法上有標記的范疇,必然在語義上也是有標記的,這是被普遍接受的推斷。比如:“倒裝句”就是一種有標記性特征的句子標記象似性,與正常語序比,傳遞了更多的信息,因而可使人們獲得特殊的含義。復數(shù)對于單數(shù)形式而言是有標記形式,它表達了額外的和意義,比較級和最高級相對于原級是有標記形式,也表達了額外的意義。如John kissed Mary.這個句子除了陳述事實之外,沒有表達任何其它的含義,所以是無標記句,但這個句子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
a Mary was kissedby John.
b It was John whokissed Mary
c It was Mary whowas kissed by John.
d What John did waskiss Mary.
e Who John kissedwas Mary.
f Mary, John kissedher.
g As for Mary, Johnkissed her.
(Based on Brown and Yule,2000,127)
原始的句子沒有表達任何特殊的含義,因為他不是說話人有目的選擇的結果,而其他的句子則分別蘊含了更多額外的含義。a 句表示該動作是被動發(fā)生的;b 表示聽者已經(jīng)知道某人親吻了Mary,并且證實是John做了這個行為;c 主題優(yōu)先暗示了接受者的身份已經(jīng)被弄清楚;d 暗示了聽者已經(jīng)知道John親吻了某人,并且確認其對象是Mary,但以對比的語調(diào)讀出這個句子時,有種諷刺的意味; eWh-結構傳達了意想不到的信息;f 表示聽眾知道John 親吻了某人;g 強調(diào)對象是Mary。從上述句子中,我們知道標記性表示認知上的復雜性意味著它在含義解釋上有額外的意義論文格式范文。語言符號標記的程度取決于認知上的復雜程度。相反,認知上的復雜程度,也反映了語言符號的標記程度。被標記的語言符號越多,它所表達的額外含義就越豐富。
1)矛盾和雋語
矛盾修辭法是將兩個意思互相矛盾,互為反義的詞語連用,以使詞語形成鮮明對比,加強語勢,突出某種心理感受,可以起到幽默諷刺的作用。如狄更斯《雙城記》中的開篇: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Darkness, 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 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 we hadeverything before us, we had nothing before us,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oHeaven,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he other way--in short, the period was so farlike the present period, that some of its noisiest authorities insisted on itsbeing received, for good or for evil, in the superlative degree of comparisononly.
該小說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揭露了當時激化了的社會矛盾。小說開篇連用了許多矛盾詞語,像既美好,又糟糕;既智慧,又愚昧;既信仰,又懷疑;既光明,又黑暗;既希望,又失望;既擁有一切,又一無所有;既說它好,又說它不好。這種用法正象似于作者對那個時代社會矛盾的看法,也反映了作者一種矛盾的心情。似是而非的雋語也有類似的情況,把意義相對的概念組合在句子或語篇中,表面上看似不和邏輯,實際上頗有道理,內(nèi)涵深刻,發(fā)人深思。如:War is peace, freedom is slavery, ignoranceis strength. More haste, less speed. 善游者溺,善騎者墮。這種修辭法將互為反義和矛盾的詞語置于一處,借以深刻地揭示不同心情或事物之間既矛盾對立,又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的關系。
2)反諷
反諷修辭格也是標記象似性原則的結果。周廣林(1992:551)指出所有的語言幽默技巧都是對語言的超常使用。王寅指出這句話中的“超常使用”,實際上就是讓某語言項帶上有標記特征。出于塑造藝術形象和渲染氣氛等的需要,將某些詞語違背常規(guī),用于某特定的語境之中,故意對其進行“別解”,即“有意對詞語的意義作歪曲的解釋,或者臨時賦予一個詞語以原來不曾有的新義的辭格。” (倪寶元,1994:282)。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聽到人們把一個瘦小的男孩稱為“fatty” 或稱一個很胖的人為“skinny”,以達到幽默的效果。反諷經(jīng)常也可以一種微妙的方式來揭露某些罪惡的東西,比如:當我們表達譴責的時候,故意使用稱贊語;或表達贊美的時候,故意用到貶義詞。如Johnathan Swift 《溫和的建議》中的一個例子,
A young healthychild well nursed is at a yearold a most delicious, nourished, and wholesomefood, whether stewed, roasted, baked, or boiled, and I make no doubt that itwill equally serve in a fricassee or a ragout. 斯威夫特極其擅長用溫婉的言語突出其辛辣的諷刺內(nèi)涵。在文中大量反語的運用,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機智幽默的諷刺才能。斯威夫特模仿謀臣策士的口吻,以憂國憂民的姿態(tài),提議將愛爾蘭貧民的嬰兒賣給有錢人做菜肴, “無論是燉, 烤, 烘還是煮”,“毫無疑問將是一道美味原汁肉塊或五香雜燴”,看似娓娓動聽,卻令人毛骨悚然標記象似性,襯托出英國殖民統(tǒng)治政策的殘酷和慘無人道。
(3)夸張
作者根據(jù)事物描寫的需要,運用豐富的想象,在客觀現(xiàn)實的基礎上夸大或縮小事物形象或某種性質(zhì),程度,借以突出事物的某種特征,表達作者某種強烈情感,使人獲得對事物的深刻印象的修辭格式。所以夸張是一種違背現(xiàn)實象似性的描寫手法,偏離了現(xiàn)實的語句就帶上有標記性的特征。這種有標記性特征的語句會產(chǎn)生出特殊的修辭效果,發(fā)人深思,令人回味,激發(fā)豐富的想象力?鋸垙囊饬x的角度可分為擴大夸張,縮小夸張和超前夸張。
擴大夸張就是夸大事實。唐代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詩作中“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詩人用“三千尺”來夸大瀑布的高度來渲染那種磅礴的氣勢。Macbeth: “Will all great Neptune’s Ocean wash this blood clean from my hands.” 麥克白說一海洋的水都洗不干凈他雙手沾上的犧牲者的血跡, 運用夸張說明麥克白知道自己罪惡深重。 縮小夸張就是縮小事實。如毛澤東的“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作者將五嶺看作細浪,烏蒙山小如泥丸,表明紅軍戰(zhàn)士不畏艱難險阻的豪邁情懷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超前夸張是指把后出現(xiàn)的事物說成是先出現(xiàn)的,或者是跟前者同時出現(xiàn)的。如: 馬克.吐溫在《百萬富翁》中的:Before I could finish my words , the tailor had measured me and was givingorders to his apprentice. 這句話是通過 “before” (還沒…就…)這一句式來完成超前夸張的, 說明老板對“我”的巴結.
但對現(xiàn)實無限的夸大, 過分違背象似性, 就會造成浮夸文風.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也強調(diào)說:“夸而有節(jié)”, “飾而不誣” 就是說夸張要合情合理, 要有節(jié)制,有分寸. 因此要掌握好象似性原則, 用好夸張手法, 使形象更為生動, 起到良好的表達效果.
(4) 仿擬
借用固有的表達式的外殼,通過模仿使用人們熟悉的詞句, 態(tài)度, 思想等,更換現(xiàn)成的詞語中的某個語素詞, 或改變次序, 為了某種特殊用途或表示某種特殊原因而臨時創(chuàng)造出一種與表達結構類似但意義不同的新的表達方式. 其中原來固有的表達式中的習慣搭配,固有意義是無標記性的, 如換用其中的字詞來取得其他意義,就有了標記性. 比如: A friend inneed is a friend to be avoided. 患難中的朋友是須回避的朋友, 這是對諺語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進行的仿擬, 用不定式to be avoided 取代了副詞indeed, 內(nèi)容也與原諺語完全不同, 它表述的是全新的意義, 新更換的字詞將人情冷暖, 世態(tài)炎涼的社會現(xiàn)實暴露在我們面前. 還有一些對古詩詞的仿擬如, “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 教室昨夜又用功, 考試不堪回首課堂中” 是對詞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的仿擬, 通過對學生考試之前焦慮和緊張的生動描述, 作者的幽默和機智的態(tài)度也躍然于讀者面前. 此外像 “ A government off the people, buythe people , and far the people…” ( 一個與人民脫節(jié), 收買人民, 遠離人民的政府….) , 仿擬林肯在《葛底斯堡講演》中的名言“ A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 ”( 一個民有, 民治, 民享的政府….) 來諷刺當今的美國政府.
5) 雙關
利用語音相同, 語義不同的條件, 使某些詞語或句子在特定的語境中帶有明暗的雙重意義. 比如: 一對夫婦在爐邊享受著寧靜的夜晚, 丈夫專心于閱讀, 妻子癡迷于字謎游戲。突然妻子問道, “What’s a female sheep, darling?”“Ewe.” 丈夫回答道。他的解釋讓妻子很憤怒。 (ewe—you)因為我們知道英語中 “ewe” 和 “you” 發(fā)音相同,在沒有上下文的背景下, 我們無法辨別出是哪一個單詞。于是 “雙關” 這種修辭在這種背景下發(fā)生了。上文中丈夫的回答讓妻子誤解為“她” 就是所指的母羊。事實上,丈夫的回答在這種情況下是完全正確的。但通常,我們想到的是“you” 而非 “ewe” 因為我們對 “you” 這個詞更為熟悉一些。 因此這里 “you” 是無標記性的,而 “ewe” 是有標記性的。這種修辭讓人更印象深刻和引人注目。雙關的用法在文學作品也很普遍,比如:海明威的名作 “Farewell to Arms” , 其中Arms 既可指武器, 也可指書中女主人公Catherine的懷抱。此外還有借助成語形成的雙關: What weather do mice most dislike?—When itis raining cats and dogs. / Why is crow the bravest bird in the world? –Becauseit never shows the white feather. 漢語中也存在雙關的語言現(xiàn)象,使語句收到 “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含蓄,幽默效果。比如:蓮子心中苦,梨兒腹里酸。(“蓮子”與“憐子”同音; “梨兒” 與 “離兒” 同音)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晴”與“情”同音)。
(四) 距離象似性原則的修辭分析:
John Haiman認為語言表達間的距離與它們之間的概念距離是一一對應的。認知或概念上相接近的實體,其語言形式在時間和空間上也接近。王寅將距離象似性定義為:語符距離象似于概念距離。概念上的距離相近,同屬一個義群或語義場,或欲描述一致性較高的信息,在思維時就容易將它們放在一起思考,共現(xiàn)的可能性就較大,在語言表達時符號間的距離也往往靠得近論文格式范文。如中心詞前的形容詞的順序來說明距離象似性現(xiàn)象:若一個名詞前有幾個形容詞時,越是主要的本質(zhì)的特性,越靠近中心詞,一般按“主觀形容詞+客觀形容詞”的順序排列,因為在這兩者之間,客觀特性是事物或概念的本質(zhì)屬性,比主觀更為本質(zhì),所以它就更靠近所修飾的中心名詞。當幾個客觀形容詞一起使用時,則越主要,越本質(zhì)的形容詞就越靠近中心詞。材料,用途就比大小,形狀,新舊,顏色更主要,因而更后置靠近中心名詞。另外一個例子如下:
I make her sing a song.
I asked her to sing a song.
I hoped that she would sing a song.
第一句中我的行為‘make’直接引起了她‘sing a song’ 的行為,這兩個動作僅被一個單詞隔開,它們之間的距離最近。第二句中我的行為‘ask’ 可能會引起她‘sing a song’也可能不會,因為這兩個行動隔的較遠。但在第三句中,我的行為‘hope’與‘sing a song’ 沒有直接的關系,所以它們隔的最遠,它們之間的距離最大。總的來說,這三種句子結構‘沒有to的結構’, ‘有to的結構’以及接‘that從句’的結構,它們在含義上反映了我們現(xiàn)實生活的概念距離。
我們可從兩方面來討論距離象似性的修辭效果:一是語言本身;二是從語用學的角度。綜上可知語言成分之間的距離越近,它所表達的效果就越強烈。例如:
A Jane doesn’t think Tomwill come back until tomorrow.
B Jane thinks Tom won’t comeback until tomorrow.
這兩個句子看起來似乎有相同的含義,但從第一句我們可以看到否定詞遠離come,因此第一句表達了一種很弱的否定效果而第二句否定詞與come距離很近標記象似性,因而表達的否定效果就越強烈。在中文里,也同樣存在這種語言現(xiàn)象,語言成分的距離越近,表達的效果就越強烈。
a 是你逼她死的。
b 是你逼死她的。 (文旭,2001)
這兩個句子在我們的腦海中形成了不同的畫面。a句中不能確定是否她已經(jīng)死了,而b句則確定她已經(jīng)死了。因為a句中‘逼’和‘死’彼此遠離,它僅表明了兩項分開,獨立的事件,而b句中‘逼’和‘死’距離接近表達的是同一個事件。
文學作家也在他們的作品中運用距離象似性起到某種修辭或交際效果。詩人為了用序列來表達距離或象似,他們將兩個語義或句法上不相關的符號放在一起,而將兩個語義或句法相關的符號放在詩行的兩端以產(chǎn)生距離,例如:威廉.華茲華斯的詩作Prelude,他描寫的一位阿拉伯人的夢;
……underneath one arm
A stone , and in the opposite hand , a shell.
‘stone 和‘shell’被置于詩行的兩端,反映了正是人的左右手的位置.。該句的句子結構象似于人類的身體構造,左手和右手被胸部隔開,而‘a stone’ 和‘a shell’ 被‘and in the opposite hand ’ 隔開。人類的認知概念被反映到句子結構中來,從而讓讀者理解得更為深刻。同樣,語言符號的距離象似性還反映了社會距離,例如:a Will you please close the door?
b Won’t you closethe door?
c Close the door, if you please.
d I would like you to close the door.
e Would it be too much to ask you to close thedoor ?
上面的五個句子表達的意思都是 “Close the door.” 我們可以看到前三句的語符量要少于后兩句的語符量,前三句中說話人的社會關系應該比后兩句中說話人的社會關系要近。因為后兩句用了較多的語符,傳達了較多的信息,顯得很有禮貌,說明兩者關系比較生疏。所以信息量的大小可以反映交際者之間的社會距離不同。
結論
認知語言學的句法象似性理論為我們研究和學習修辭格提供了新的理論支撐,通過象似性原則揭示修辭格語言形式存在的理據(jù),使我們認識到修辭格語言形式的實質(zhì)。同時,象似性理論還可用于語用學及外語教學比如:寫作,記憶單詞,理解句式結構的規(guī)律提供了理論依據(jù)等, 因此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
從上可見,數(shù)量象似性,順序象似性,標記象似性,距離象似性這四條象似性原則可解釋大部分的修辭格,已成為取得文體特征的重要手段,為我們研究和欣賞文學作品提供了全新的視角。相信隨著語言學的不斷發(fā)展,句法象似性理論能應用到更多的領域。
參考文獻:
[1]Haiman, J.Iconicity in Syntax [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85b:1-7
[2]Haiman , J.Natural Syntax [M]. Cambridge: CUP, 1985a.
[3]Givon ,T. Typologyand functional domain [M].Studies in Language.1984: 2-19
[4]Newmeyer, F.Iconicity and Generative Grammar Language, 1992, V68: 756-796
[5]Ephratt,Michal. 2005. Iconicity, Ratosh’s lexical innovations andbeyond. Semiotica1: 83-104
[6]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問題[J].外語教學與研究, 1993年第1期:3-4
[7]黃任,英語修辭與寫作[M].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8
[8]倪寶元,大學修辭[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4
[9]宋然然,論象似性的修辭效果[MA]. 合肥: 安徽師范大學, 2006.
[10]王銘玉,宋堯,符號語言學[C].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1.
[11]王寅,認知語言學探索[M]. 重慶: 重慶出版社, 2005,342-350
[12]王寅,象似性原則的語用分析[J]. 現(xiàn)代外語第1期, 2003:6-11
[13]文旭,論語言符號的距離擬象性[J]. 外語學刊, 2000:71-73
[14]周廣林,徐侗,幽默小百科[M].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2.
[15]黃芳,象似性理論及其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MA].福建:福建師范大學,2008:14-15
[16]陳忠,認知語言學研究[M]. 山東教育出版社,2006:606-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