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guān)鏈接: 北京安全網(wǎng) 北京質(zhì)量網(wǎng) 北京論文網(wǎng) 北京資訊網(wǎng)
論文導(dǎo)讀::下面我們就以許慎《說文·牛部》之45字為例。中國歷來被稱為“禮儀之邦”。封建“孝道”思想。
關(guān)鍵詞:《說文·牛部》,禮儀,尊卑,孝道
《說文》作為第一部系統(tǒng)分析漢字音義的字書,其“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鳥獸蟲魚、雜物奇怪、王制禮儀、世間人事莫不畢載”[1],蘊(yùn)含著豐富地古代歷史文化信息,堪稱中國上古時期的一部百科全書。對這些信息的挖掘不僅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同樣有助于加深對《說文》價值的認(rèn)識。下面我們就以許慎《說文·牛部》之45字為例,略探其中所蘊(yùn)含的部分文化意蘊(yùn)。
中國歷來被稱為“禮儀之邦”,禮儀在中國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上古社會更是有一整套嚴(yán)格的倫理道德、禮儀制度。禮儀制度體現(xiàn)在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為古人倍加推崇:《禮記·冠義》云:“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2]《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曰:“夫禮,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3]
許慎在編訂《說文》字序時,并不是隨意為之,而是嚴(yán)格依照中國古代倫理道德及禮儀思想依次排列,《說文·牛部》亦不例外:
一、雄尊雌卑(男尊女卑)思想。作為父系社會的延續(xù),中國古代社會充斥著嚴(yán)格的男尊女卑等級思想,孔子曾云:“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列子·天瑞》:“男女之別,男尊女卑”[4]等。作為男尊女卑思想的投射和推廣禮儀,古人對待動物自然也形成了雄尊雌卑的思想。許慎在“牛”部字的排列順序上也嚴(yán)格遵循這種思想:《說文·牛部》與雌雄性別相關(guān)的字有(“犗”字亦與牛之性別相關(guān),但情況不同,下別有論):牡、犅、特、牝,它們在 “牛”部依次為第二、三、四、五字。我們先列出許慎對這幾個字的解釋:牡,畜父也;犅,特也;特,特牛也(段玉裁注:“特本訓(xùn)牡”);牝,畜母也。以上幾字,牡為畜父,當(dāng)然是雄性;犅、特二字,根據(jù)許慎的的解釋以及段注亦可知其與雄性相關(guān),牝?yàn)樾竽福@然是指雌性。牡、犅、特、牝幾字,許慎嚴(yán)格按照先雄性再雌性的順序排列,其雄尊雌卑之思想明矣!
二、尊老愛幼思想。長尊幼卑、尊老愛幼歷來為中華民族之美德,《孟子·梁惠王章句》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5]《孟子·告子下》亦云:“敬老慈幼,無忘賓旅。”[5] “孔融讓梨”,懂得尊老愛幼更是被傳為千古佳話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同樣,作為長尊幼卑、尊老愛幼思想的投射和推廣,許慎在《說文·牛部》的字序編排上亦遵循了這一思想!墩f文·牛部》許慎按照尊老愛幼之思想前后排列及解釋的字為:牡,畜父也;犅,特也;特,特牛也;牝,畜母也;犢,牛子也;,二歲牛;犙,三歲牛;牭,四歲牛。許慎先牡、犅、特(三字皆可解釋為“畜父”)、牝(畜母),后犢、
、犙、牭(皆為子輩),先父母后子輩,其尊老之思想明矣!先“(二歲)”再“犙(三歲)”后“牭(四歲)”,先小后大,其愛幼之思想明矣!
三、封建“孝道”思想。“孝道”歷來被奉為中國家庭倫理道德的重要指導(dǎo)思想,早在春秋戰(zhàn)國之際就有專門導(dǎo)人行孝道之書《孝經(jīng)》傳世,后來更是被儒家奉為“十三經(jīng)”之一。作為中國封建倫理道德基礎(chǔ)之基礎(chǔ),古人把“孝”看做是做人最基本的行為準(zhǔn)則,俗語云:“百善孝為先。”《孝經(jīng)》云:“夫孝,德之本也禮儀,教之所由生也。”[6]而不孝則被視為萬惡之最,《孝經(jīng)》載孔子之語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6]古人之“孝道”內(nèi)涵豐富、冗雜,若背離孝道就會遭人唾棄。許慎之《說文》亦沿革了這一思想。上文提到,“犗”字本體現(xiàn)了牛之性別,但我們當(dāng)時未論!墩f文》:“犗,騬牛也。”即被閹割過的公牛。“犗”與雄性相關(guān),許慎卻將它列于“牝”字之后,為何?《孝經(jīng)》云:“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6]司馬遷《報任安書》云:“詬莫大于宮刑。刑余之人,無所比數(shù),非一世也,所從來遠(yuǎn)矣。”[7]故“犗”,刑余之牛,雖為雄性,已屬“不孝”,“無所比數(shù)”,不得與其它表示雄性之字“比數(shù)”,只能列于“牝”后。
參考文獻(xiàn)
[1]許慎著,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戴圣.禮記[M].長沙:岳麓書社,2001.
[3]左丘明.左傳[M].長沙:岳麓書社,2001.
[4]列子.列子[M].長沙:岳麓書社,2001.
[5]孟子.孟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6.
[6]鄭玄注.孝經(jīng)[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7]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