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馬克思主義交往理論的內容
1.交往的本質。對交往本質的理解必須結合人的本質進行分析,否則只能停留于對人的交往的事實的現(xiàn)象描述。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由此我們可以推論出,交往就是人的一種本質屬性,是人的本質的內在要求,人交往故人存在。
2.交往的類型。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曾把人的交往類型劃分為“物質交往”和“精神交往”兩種類型。物質交往指在社會物質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在物質、能量上的交換,這種交換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礎。精神交往指人以交換和傳播精神產(chǎn)品為目的而進行的思想、文化、情感等方面的溝通與交流。由此可見,物質交往是精神交往的基礎,精神交往是物質交往的直接產(chǎn)物。
3.交往的發(fā)展形式。馬克思把不同時期的交往從歷史形態(tài)角度劃分為三種交往發(fā)展的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人的依賴關系階段,此時的交往具有自然性、原始性、依附性的特點。第二個階段是物的依賴關系階段,第三個階段是人的全面發(fā)展階段,在這個階段,人們克服了個人與社會間的矛盾,實現(xiàn)了對社會關系的自由駕馭,成為真正的交往主體,開始真正的社會生活。
二、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性缺憾
在當前思想政治教育中,交往出現(xiàn)了主體間性、生活世界和精神交往三方面的缺失,表現(xiàn)為交往形式、交往內容、交往理念三種缺憾。
。ㄒ唬┙煌问奖粍优c單向。人是雙重關系的存在物,從這一視閾審視當前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則出現(xiàn)了主體間性弱化的瓶頸。
1.教學被動。當下思想政治教育平等的主體間地位的交往異化為不平等的主客體地位的交往,一方面,受教育者作為主體的能動性常被忽視,思想政治教育交往變成教育者壟斷的交往;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常成為被動接受教育者教育的物化對象,喪失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權,無法完成自我建構。
2.交往單向。一方面,教育者受傳統(tǒng)“主體一客體”教學模式影響,通過制度化的權威將思想與規(guī)范單向灌輸給受教育者,異化了教學交往。另一方面,受教育者無條件地接受、服從,無視自身的能動性與話語權,不會對教育者提出質疑,很難實現(xiàn)對意義世界的覺解與對思想境界的提升。
。ǘ┙煌鶅热莩橄笈c疏離。思想政治教育交往指向的是現(xiàn)實生活的交往,當前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卻模糊了這一立足點,總著眼于抽象疏離的理論,脫離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
首先,交往內容抽象。本應體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的教育交往內容卻被過度意識形態(tài)化,脫離受教者的生活世界,喪失其應有的真實性與可信性、現(xiàn)實性與實踐性,成為空洞說教。其次,交往方式疏離。師生平等的生活化交往方式被異化為單調的“程式化”交往、“課堂式”交往,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漸漸異化為“填鴨型”教育模式,嚴重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ㄈ┙煌砟钪乩磔p情。交往對于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重要,在于既延展到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領域,又根源于受教育者的深層心理。然而,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交往中,對于精神交往卻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尤其是情感和心理。
1.情感交流缺失。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愿望和觀點所產(chǎn)生的內心體驗,是思想政治教育發(fā)揮其實效性的重要因素。實際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中往往缺少這一媒介,也就是說,雖然受教育者對情感交流有著迫切的需求,但情感交流在現(xiàn)實思想政治教育中并未達到客觀要求。
2.心理溝通不暢。心理是大腦的機能,而思想是心理的產(chǎn)物。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將心理咨詢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但其實踐過程中仍存在問題。一方面,心理溝通以門診式咨詢?yōu)橹饕绞,違背了“交心”的疏導原則,另一方面交往內容未建立在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之上,對其學習、生活等解疑答惑的心理溝通更是無從談起。
三、提升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路徑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全面發(fā)展,而提高實效性意味著這一教育目的可以更有效地實現(xiàn)。針對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現(xiàn)狀,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探尋提升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思路:
。ㄒ唬⿲嵤├砟睿夯ハ嗬斫。理解是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和前提。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是“單向度”的“理解”,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以主體之間的理解為核心,注重雙方的平等參與,實現(xiàn)主體之間的精神溝通,尋求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視界交叉點和融合點。
教育者應敞開心扉,與受教育者平等對話,使受教育者積極參與和表達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想法,形成“雙向互動”,最終與之產(chǎn)生情感共鳴。同時,注意言語表達,以理解為目的進行的溝通交流,往往注重發(fā)揮語言的媒介作用,而且言語必須具備“真實性”、“正確性”和“真誠性”[2]。只有這樣主體才會尋求改變自我、接納對方,達成真正的理解。
。ǘ﹥热葸x擇:回歸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世界指的是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相關的一切社會生活領域。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現(xiàn)實生活視閾下關注受教育者的存在狀態(tài)與發(fā)展程度,就不能游離于受教育者的生活之外。一方面,尊重受教育者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教育內容要貼近受教育者的現(xiàn)實生活,做到人性化與知識化兼顧、生活化與政治化統(tǒng)一。另一方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實用性與多樣性。既要包括正確的政治觀、價值觀等意識形態(tài)內容,也要包括人格塑造、社會交往能力等普世內容。豐富的教育內容,可避免單一枯燥的理論內容所引發(fā)的厭惡和逆反,滿足受教育者不同層次的精神需求,拓寬兩者的對話語境。
。ㄈ┬问絻(yōu)化:平等對話。對話是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紐帶。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主要有三種“對話”:一是受教育者與文本之間的對話;二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對話;三是受教育者之間的對話。[3]對于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對話,應營造自由、民主和寬容的對話氛圍;對話雙方互相認同、信任和尊重;對話雙方真誠地雙向交流、溝通和互動。
(四)模式建構: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的交往模式是教育主體間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日常交往為基礎,以交往為主要載體與途徑,主張通過平等對話、理解與相互理解、教育與自我教育,在平等、民主的交往氛圍中提升思想境界。[4]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入主體間性的交往模式,要求我們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交往活動中,將受教育者主體意識的增強、主體能力的培養(yǎng)、主體人格的塑造放在首要地位。以受教育者的各項權力得到充分的尊重與保障為前提,發(fā)揮受教育者的能動性,在認識自我的基礎上進行調控與發(fā)展,最終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提高,促進社會與個人全面發(fā)展。(作者單位:江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上一篇:芻議全球化與當代民族主義
下一篇:淺析馬克思主義的政體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