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鵬 劉美思 劉 毅 侯兆新 孫 超
(中冶建筑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88)
摘 要:由于金屬屋面系統(tǒng)的設計方法尚不成熟,近年來金屬屋面被狂風掀起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因此,如何有針對性地開展此類屋面系統(tǒng)的抗風揭性能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試驗手段,對工程常見的金屬屋面系統(tǒng)進行相關的抗風揭試驗研究,獲得了相關的荷載-變形、荷載-應變曲線,并對相關試驗結果進行分析。試驗結果表明:該金屬屋面抗風揭能力最薄弱的地方位于支座與屋面板的鎖邊處,通過在支座和屋面板的鎖邊位置增加抗風加強夾,能夠顯著提高屋面的抗風揭能力,且加強夾間距越密,屋面系統(tǒng)的抗風揭能力越強。
關鍵詞:金屬屋面;抗風揭;試驗研究;分析DOI:10.13206/j. gjg201603005
金屬屋面系統(tǒng)因承擔防水、承重等建筑和結構功能,其性能質量將直接關系到建(構)筑物系統(tǒng)的使用和安全。近年來,金屬屋面系統(tǒng)因質量輕、板材薄、板間機械咬合強度低等特點,在臺風、風暴等惡劣氣象條件的影響下,常發(fā)生屋面金屬表層被風掀起的事件。因此,針對金屬屋面系統(tǒng)的抗風能力開展系統(tǒng)、全面的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針對屋面系統(tǒng)的研究,國內各類金屬屋面的供應商和科研機構進行得較少。為此,通過試驗手段研究了直立鎖邊鋁合金屋面系統(tǒng)在風吸力作用下的破壞機理,揭示其破壞過程中的一般性規(guī)律,可為建材商、設計人員、施工單位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參考。
1試驗準備
1.1 試驗概況
試驗在中冶建筑研究總院的建筑圍護系統(tǒng)實驗室內進行,采用的抗風揭試驗臺尺寸為3.6 m×7.4 m。待測試的屋面系統(tǒng)為65/400型直立鎖邊鋁合金屋面系統(tǒng),所用材料和構造形式與工程實際做法完全相同,相關的試驗參數(shù)見表1。
試驗共制作兩組對比試件,即試件A、試件B。其中,試件A表面的抗風加強夾間距為1000mm,試件B表面的抗風加強夾間距為500mm,兩試件其他參數(shù)均相同。
試件組裝時,應嚴格按照屋面系統(tǒng)安裝說明進行。首先,將屋面檁條用自攻釘固定在試驗箱底部;然后,在檁條上方鋪設氣膜,用以傳遞內部風壓至金屬面板;其次,將T型支座用自攻釘固定在檁條上方;隨后,依次安放鋁合金屋面板,并利用鎖邊機逐一鎖邊,直至所有屋面板安裝完畢。典型的試件組裝過程見圖1。
1.2 測試內容
如圖1e所示:在試件中心部位波峰的3個支座及其跨中兩個位置放置位移計,以測5個點位在負風壓作用下的豎向撓度;在試件中心鋁板的兩波峰位置沿板長方向貼4個應變片,在相應波谷位置沿板長方向貼4個應變片,沿板寬方向貼2個應變片。試驗采用分級加載制,通過強力引風機向試驗平臺內充入空氣,形成穩(wěn)定氣壓差,來模擬實際情況中負風壓作用。
1.3 加載過程
試驗加載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靜力加載階段:從0 k Pa加壓至2.9 k Pa,分8級加壓,即0. 36,0.72,1.08,……,2.90 k Pa,加壓達到相應氣壓值后保持壓力60 s,然后再加壓;第二階段為極限承載力加載階段:從0 k Pa加壓至試件破壞,同樣為分級加壓,在2.9 k Pa前分4次加壓,其后每級氣壓增量為0. 36 k Pa,即0.72,1.44,2.16,2.90,3. 26,3.62 k a,……。第一階段靜力加載階段,測量撓度和應變;第二階段極限承載力階段,考慮到變形過大對測量儀器的損壞,在此階段撤除了位移計,只測量應變。
2試驗結果
2.1破壞形態(tài)
對于試件A在加載初期,氣壓為0~1. 44 k Pa時,處于彈性階段,達到1. 44 k Pa時試件發(fā)生彈性變形,波谷在豎直方向出現(xiàn)小的變形,氣壓回落到O k Pa時試件恢復到初始狀態(tài);當加壓到2.9 k Pa,持荷60 s,回落到0 k Pa后,發(fā)現(xiàn)個別區(qū)域出現(xiàn)永久變形,不能自行恢復到初始狀態(tài);當加壓到4. 31 k Pa時,持荷30 s發(fā)生破壞,鎖縫處與T型支座脫開,鋁板出現(xiàn)嚴重變形。對于試件B,在彈性階段和彈塑性階段與試件A情況相同;在破壞階段,加壓至6. 51 k Pa,持荷41 s發(fā)生破壞,鎖縫處與T型支座脫開,鋁板出現(xiàn)嚴重變形,鋁板與防風夾接觸位置發(fā)生撕裂。破壞情況如圖2所示。
2.2 荷載-應變關系曲線
試件A與B在試驗加載過程中,跨中位置處(SG2-波谷橫向應變)的荷載-應變關系見圖3。
由圖3可以看出:在第一階段(彈性狀態(tài)),在2 k Pa相同荷載作用下,由于試件B的加強夾間距為試件A的1/2,其屋面板自由變形的性能受到一定的約束,此時試件B的應變約為試件A的1. 25倍;在第二階段(承載力極限狀態(tài)下),試件B的極限承載力約為試件A的1.5倍,表明經(jīng)加強夾加密的試件B其整體承載力均得到了提高。
2.3 荷載-撓度關系曲線
在圖3中可以看出:在初始階段,試件A和試件B在2個測點處的荷載-撓度曲線基本重合,呈線性關系,表明在彈性階段加強夾對屋面板(風吸變形)的約束不明顯;在極限承載力階段,由于受支座的約束作用,屋面板支座處的撓度始終小于跨中位置。由于試件B采用了加強夾加密,其在較大荷載下仍具備較大的變形能力,而不發(fā)生破壞,其極限撓度值約為試件A的1.6倍。
3 結束語
通過對金屬屋面系統(tǒng)的兩組抗風揭對比試驗得出了如下結論:首先,經(jīng)加強夾加固的屋面系統(tǒng),其整體抗風性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其次,屋面系統(tǒng)的抗風承載力隨著加強夾間距的增大而減小,本文中試件B的加強夾間距為試件A的1/2,其極限承載力為試件A的1.5倍;此外,在屋面板布置加強夾時,應做到經(jīng)濟、合理,過密的布置做法會產(chǎn)生局部過分的約束及應力集中現(xiàn)象,進而造成金屬面板在往復風載作用下的疲勞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