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導讀::有度合宜的字理知識才是小學生的“呼吸所需”,期刊網。
論文關鍵詞:有度合宜的字理知識才是小學生的“呼吸所需”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人類文字史上從古代一直沿用至今的最博大精深的文字。它既是記錄漢語的符號,又是傳承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載體。漢字是以象形為基礎的表意文字,在數千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它的音、形、義等都發(fā)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因此,了解漢字的源流和演變,對于學習和研究古代漢語是至關重要的。
但,小學生對古代漢語是很陌生的,他們并不是專門的古代漢語的研究者,小學語文教學只要給予他們一些啟蒙,一些引領就可以了。如若一味以字源闡釋與釋義來教學的話,并未見得能取到良好的效果。筆者的觀點是,依托漢字的建構理據,根據相關的課型,選擇合宜的漢字,進行有度的字源闡釋,目標指向——能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而并非為了追求所謂的“新意”“創(chuàng)意”,進行了過度、肆意的挖掘。
如,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望天門山》,引進了字源闡釋與析義的做法,將漢字溯源定在“天、門、斷、開、碧、回、出”等字上。于是期刊網,課堂上有這么一些教師的引導活動呈現——
鏡頭一:
師:先來認一個字。(出示“天”的甲骨文)。
師:上面圓圓的是人的頭,下面一個“大”,本義就是頭頂,后來就指很高。古人認為最高的是什么呢?(板書:天),讀——(天)
師:認第二個字。(出示“門”的甲骨文)。
師:左邊一扇,右邊一扇。(板書:門)
師:連起來,讀——天門。再加一個字,(板書:“山”)讀——(天門山)。漢字是表義的,根據這三個字,你們想象一下天門山是怎樣的?
【筆者質疑:“天、門”二字,在日常生活中,學生都有直觀的感受,天是高的遼闊的,門是尋常物,有單扇門與雙扇門等,古代的“門”以雙扇的居多。學生完全可以從“天門山”的字面意思上,想象出天門山的形態(tài)來——兩山陡立,相對屹立,形成了天然的似門道大啟的“雙子座”……有沒有必要從漢字溯源的角度來教學呢?沒了這樣的漢字溯源,學生的理解能力有怎樣的增值?明眼人一眼便可洞穿!
鏡頭二:
師:就讓我們也乘上小船,與李白同游天門山,讀——(天門中斷楚江開)
師:你望到了什么?
生:(略)
師:(展示“斷”的字理),左邊表示用刀剪斷兩束絲,右邊是一把斧頭,這“斷”字有刀有斧,“天門中斷”你感受到什么?
生:(略)
師:這山怎么斷開的呢?(展示“開”的字理,據形索義——開的金文是會意字,由門、一、廾組成,“一”表示門閂,“廾”表示雙手,合起來表示用手拉動門閂開門之意。)如果說天門山就是這扇門,誰是那雙巨手把天門山硬生生地拉開了呢?
生1:楚江。
生2:是楚江。
師:楚江就是那把利斧,楚江就是那雙巨手,把原本一體的天門山硬生生地拉開了。這樣的氣勢,誰來讀?
【筆者感言:此兩處的“斷”與“開”的字源追溯就有積極意義了,目標指向讓學生理解楚江的氣勢之雄渾,沖刷力量之有力,山水相互較量又相互依存的“矛盾美”!
鏡頭三:
師:(回字放大),這個字的字形很有意思,什么叫“回”?
生:(略)
師:(結合簡筆圖)江水自西向東,流到這兒,天門山硬讓它拐了個彎,折向北流去,讀讀這三個字——至此回。
生:至此回。
師:天門山硬生生地拽著它拐了個彎期刊網,要讀出轉折的意味,再讀——
生:至——此——回。
師:“碧水”又是怎樣的水呢?讓我們一起觀察這個字由哪三部分組成?
生:“王”“白”“石”。
師:“王”字在古字中大多數是“玉”字,本義是青色的玉石,引申指青綠色,這個“碧”,讓你感受到什么?
【筆者感言:此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一贊一嘆。贊的是,“回”的捕捉得當且有助于學生在腦海中“構圖”;卦诮鹞闹邢袼骰匦,呈一條螺旋線;氐谋玖x指旋轉、回旋。從詩行的描述來看,此處的“回”應作“變化、改變”之解。由于天門山的緣故,楚江流經這兒,水流的方向發(fā)生了改變。教師以簡筆畫的形式將水勢、山勢進行了直觀化,有助于學生將詩行在腦際“圖示化”。一嘆,嘆的是“碧”字的字源闡釋就顯多余了。學生對碧字并不陌生,碧藍、碧綠、澄碧、碧空如洗、一碧千里等詞語,相信學生張口就來,無需在這里“耗力”!
鏡頭四:
教師出示“出”——
師:出,是會意字,表示人從半地穴式的原始居住處出來,本義是從里面走向外面。同時,出又由到外面引申為來到某處。孩子們,這不明明是相對“立”在這嗎?李白為什么說相對“出”呢?
師:坐過船嗎?乘過車嗎?馬路兩邊的樹,想一想。
師:一字未忽宜,語語悟其神。一個“出”字,化靜為動,青山動起來了。
【筆者感言:應該說,這個“出”字的捕捉是必需的。通過漢字的溯源,學生了解了“出”的字源來歷,并且明白了“出”有從從楚江中“冒出來”“鉆出來”“長出來”“聳起來”“隆起來”等的神奇感。兩岸青山,就是楚江水養(yǎng)育的,正因為楚江水的靈秀,才滋養(yǎng)出了這樣挺拔、偉岸、俊朗的兩岸青山。山因水而秀,水因山而麗。抓住“出”字,讓學生讀出了詩行中的動態(tài)美來。這就是合宜的字理開掘!
一首28字的古詩,一節(jié)課的時間,教師抓住了其中的7個字進行了字源的追溯理解,占了全詩的四分之一。也許有人會說,這對鑒賞和理解古詩是相當必要的,這位教師上出了古詩教學的新味道來。但,筆者想質疑的是,這首詩我們是面向小學生而教的,并非古詩鑒賞課,是小學古詩教學課。有沒有必要對這么多漢字進行漢字理據的教學呢?不錯,漢字理據是科學期刊網,這堂課上,教師授予學生的漢字知識都是正確與科學的。但筆者想說的是,漢字的理據教學并非多多益善,而是要根據教學所需,“有節(jié)制”地合宜開掘才是正道。否則,一堂課上的漢字理據教學過多,又會成為另一種形態(tài)的“滿堂灌”了。
好好審視上述的《望天門山》,筆者認為,只要落腳在“望”與“回”二字上進行漢字理據的科學教學就足矣。為什么要抓“望”呢?“望”暗含著詩人的觀察角度,與詩行中的“孤帆一片日邊來”來有印合和照應之關系。“望”是會意字,甲骨文的望——“ ”像一個人站在土墩上翹首遠看的樣子。金文的望,有望月等待歸來的意思。因此,本義有仰觀、遠看、希盼、期待等義。我們姑且不去爭論詩人究竟是不是“一片孤帆中人”還是站在天門山外的其他地點看天門山,總之,對天門山、楚江水的觀察點是遠離天門山的。正因為是遠距離觀山,山的全貌才能“全景入目”,否則就真的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了。要想看清天門山,就應在天門山外了。而抓住“回”字的用意,筆者已在上文中明晰表述過。至于“天、門、斷、開、碧、出”等,完全沒有必要在漢字溯源上較真、使勁,學生完全可以憑借生活經驗與詞匯拓展等方式進行理解。
由此,筆者對漢字字理教學的觀點是,不以多標榜自我語文課堂教學的新穎度,而應以精與宜來進行必要的漢字字理教學。需知道,合宜、有度的字理知識,才是小學生能接受與樂意接受的。筆者的建議是:
首先,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對漢字字理知識的傳授,要據需而定,切不可為了形式而用。我們提倡科學的教育方式,強調充分尊重學生的腦發(fā)育規(guī)律。錢學森教授指出:“教育工作的最終機理在于揭示人腦的思維過程。”因此,對于漢字字理知識的確定,關鍵要看能否對的大腦產生有益的刺激,是否有助學生的想象、思維與理解等。因為,小學生在閱讀中,他們眼前出現的是一幅幅有趣的畫面,大腦開啟的是意象運動。
其次,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在漢字字理知識傳授點的確定上,還要“取法乎上,所得乎中”。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大興趣,乃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時期刊網,應注意挖掘漢字固有的因素,選擇“最緊要”“最傳神”的,最能讓學生融入自己再造想象的,最能調動他們參與意識和進取探究熱情的關鍵漢字,做到“以一當十”。少而精,精而妙,妙而達。這是小學語文教師的應有追求。
再次,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在漢字字理知識的傳授中,也要努力做到“引而不牽”,要盡可能避免單純一味的“給予”“灌輸”。開始時,教師可以“主講”為主,待學生對漢字字理有一定的概念后,教師就逐漸淡出“主講”的角色,讓學生以讀圖、讀解釋為主,引導學生去發(fā)現,回歸到具體的文境、語境中去深化理解。需記住,課堂的學習主體始終都是學生,教師再“淵博的學識”也替代不了學生的自我體悟的真學習。
小學語文教學呼喚科學性、文化味,必要的漢字字理知識,小學語文教師要有藝術地融匯,真誠期待著有度、合宜的漢字字理知識能像清新的空氣一般,被學生的“肺腑”愜意吸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