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導讀: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定義自主性(Learnerautonomy) , (Holec1981: 47)是比較早倡導自主學習的人之一,他把自主性定義為“自己管理學習的能力”,包括獲得學習策略,擁有獨立運用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態(tài)度,自己設定目標,選擇材料,執(zhí)行計劃并自己評估(Littlewood1996: 98) ,進一步強調:“學生是否愿意學習取決于學習動機和信心;學生能否獨立學習取決于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水平”。 為了了解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自主程度、學習策略等情況,研究人員對本校參加大學英語試點的1000人發(fā)放了問卷, 收回830份。總之,調查的結果表明學生比較依賴面授,喜歡由教師來控制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缺乏自主和選擇,容易受外界誘因的支配,學習動機通常以成就導向而不是著眼于知識掌握的內部導向。
關鍵詞:自主學習,學習策略,學習動機
在語言學習研究領域,“自主學習”的研究成為當前外語界討論的熱點,也是外語教育和學習的新趨勢。論文檢測。這種學習責任從教師向學生的轉移,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指導理念的產物。目前的研究發(fā)現(xiàn),自主學習是一個“受教育中多種因素影響”的動態(tài)過程,而且,“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學習,教師應幫助他們意識到或辨別出他們已經使用或即將使用的策略”。目前在我國許多大城市,紛紛建立起了自主學習中心( Self-access Center)為外語學習者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1、自主學習的定義和理論基礎
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定義自主性(Learnerautonomy) , (Holec1981: 47)是比較早倡導自主學習的人之一,他把自主性定義為“自己管理學習的能力”,包括獲得學習策略,擁有獨立運用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態(tài)度,自己設定目標,選擇材料,執(zhí)行計劃并自己評估(Littlewood1996: 98) ,進一步強調:“學生是否愿意學習取決于學習動機和信心;學生能否獨立學習取決于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水平”。自主性包括以下五方面(Benson &Voller,1997: 2) : ( 1)學生有完全獨立學習的機會; ( 2)學會一系列技巧并在自我學習中使用; ( 3)具有潛在的能力; ( 4)為自己的學習負責; ( 5)有決定自己學習方向的權利。不應將自主學習與自學等同,因為自主學習指的是能力和態(tài)度,并非自學。有自主性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采取積極的態(tài)度,利用一切機會學習而不只是回應教師的要求,學習是他主動與外界交流的結果。Henri Holec認為自主學習就是學習者對自己學習負責任的能力,而且這種能力不是先天的,是可以通過后天培養(yǎng)獲得的。主要表現(xiàn)在五個方面: ( 1) 確立學習目標;(2) 確定內容進度; ( 3) 選擇方法技巧; ( 4) 監(jiān)控學習過程; (5) 評估學習效果。從總體上講,自主學習就是學習者自己對學習負責,具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和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具備參與學習所需要的知識,策略和能力,對學習有自信心,能自律,能夠獨立學習。
2、對大學生自主學習現(xiàn)狀的調查
2.1 調查方法
為了了解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自主程度、學習策略等情況,研究人員對本校參加大學英語試點的1000人發(fā)放了問卷, 收回830份。問卷共有18道題,采用里克特五級記分法,內容涉及以下內容:1)是否愿意自主學習;2)是否能夠自主學習;3)課堂和教師的重要性;4)比較傾向的語言學習活動;5)是否愿意自己選擇學習內容;6)目標和自我評價;7)外部評價對學習的影響。
2.2 調查結果分析和討論
調查數(shù)據表明學生有較強的自主學習意識,普遍贊同學習的責任在于學生自己,并且有一半多的學生傾向于自主學習,有大于1 /3的學生認為他們知道應該學什么。論文檢測。雖然數(shù)據顯示學生有明顯的自主學習傾向,當詢問學生如果教師的講授沒用,自己是否能夠自學時,很多學生表示沒把握,多數(shù)的學生說明希望教師指導具體去做什么,有接近1 /3的學生表示遇到困難時會放棄,半數(shù)的學生表示缺乏必要的自學策略。第二組數(shù)據說明學生想自主學習,但尚不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策略。第三組比較集中地顯示了學生對課堂和教師的依賴性,尤其是在語法、詞匯和課文理解上。但對于是否預習,是否注意聽講,絕大多數(shù)學生表示做不到,說明學生在學習方面比較缺乏主動性和自控力。第四組數(shù)據表明學生比較傾向參與性強和自己控制的活動,如小組活動和口語練習;多媒體課件最好由學生自己控制。第五組數(shù)據表明, 48. 6%的學生表示學習的內容應有學生自己決定,這一比例是比較高的,這與比較高的自主學習意識相吻合。至于對英語水平的自我評價,有大約半數(shù)的學生表示對自己的語言能力不夠了解、不自信。第七組數(shù)據調查了外界評價對學生學習的影響,雖然有半數(shù)的學生表示不很注重分數(shù),但如果教師不檢查,是否要做練習,相當數(shù)量的學生持中間態(tài)度?傊,調查的結果表明學生比較依賴面授,喜歡由教師來控制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缺乏自主和選擇,容易受外界誘因的支配,學習動機通常以成就導向而不是著眼于知識掌握的內部導向。
2.3 調查的結論與意義
目前,關于自主學習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從理論的角度描繪出自主學習的主要特點,但對廣大教師更有實際指導意義的是在何種條件下都能實現(xiàn)自主學習的實踐研究。論文檢測。自主學習需要這幾方面:學生的認知和元認知策略,學習動機,態(tài)度和元語言知識等。與自主學習關系最密切的當屬元認知策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是簡單地讓學生掌握幾種策略,而是需要師生共同努力,創(chuàng)造輕松友好的學習氛圍。
隨著社會對人才培養(yǎng)的新需求,我國的外語教學重心經歷了從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提倡個性化自主式學習模式的轉變。作為適應這種轉變,很多學校建立了自主學習中心,為學生提供多媒體形式的自學資源。然而,值得教師和學校管理者注意的是,自學環(huán)境和資源的提供不等于自主學習的實現(xiàn)。如果學生不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資源不會得到充分的利用。自主學習的成功實現(xiàn)需要學生了解自己的需求、目標,明確達到目標的手段方法,具備必要的學習策略,并且能夠不斷修正自己的方法,以謀求最佳學習效果。本次調查只是對自主性學習理論和方法的簡單分析,如何在目前大學英語的教學環(huán)境中探索出合理有效的自主學習模式,還需要廣大英語教育工作者和學生一起努力與合作。
通過調查,對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的現(xiàn)狀有了深刻地了解,對今后大學英語課程設計,對重新定位教師的角色以及對幫助學生轉變學習觀念都起著很強的指導作用,必將會促進我校大學英語教學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Holec, H.(1981) Autonomy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M ].Oxford: OUP
L ittlewood. W.(1999) Defining anddevelop ing autonomy in east Asian contexts[ J ] ·App lied L inguistics
胡風春·文化融入英語教學,提高學生文化素養(yǎng)[C ]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4
魏玉燕,等·自主外語學習在中國的可行性分析[M ]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4
王惠昭·學生為中心的主題教學模式與交際能力培養(yǎng)[ J ] ·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1 (4)
上一篇:大學英語教學和多媒體輔助教學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