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TU-8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055X(2013)02-0079-04
“嘉庚建筑”主要是對陳嘉庚先生于1910~1960年代以集美學村與廈門大學兩地為主興建的近百幢建筑物的稱呼。“嘉庚建筑”已有百年歷史, 人們廣為熟悉的是其1920年代本土化之后中西合璧的建筑形象, 對其1910~1920年代的南洋風格建筑鮮有研究, 該階段建筑是“嘉庚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 也是我國傳統(tǒng)建筑近代轉(zhuǎn)型的重要實例, 在地域性建筑的發(fā)展道路上至今不失其啟迪作用。
一、 建設內(nèi)容
集美學村的建設始于1913年由嘉庚先生親自選址購地并督建的集美學村第一幢建筑――集美小學木質(zhì)校舍。之后的建設, 他在《南僑回憶錄》里寫道: “民國二年(一九一三)秋余復南來……民六年春商遣舍弟敬賢回梓, 負責建筑校舍”[1]。隨同陳敬賢先生帶回的不但有在南洋聘請建筑師繪制的圖紙, 還有該批工程的承包商, 集美學村的首度大規(guī)模建設就在陳敬賢先生的督導下展開。首批建設的校舍主要有1918年1月建成的教學樓居仁樓與尚勇樓、 2月建成的溫水房與貯藏室、 5月建成的學生宿舍立功樓、 6月建成的校主住宅與12月建成的大禮堂, 同年建成的還有大操場、 電燈廠、 自來水廠、 自來水塔、 膳廳、 浴室等公共建筑與設施。
1919年嘉庚先生創(chuàng)辦廈門大學, 同期在集美學村又建設了大量的南洋風格建筑, 主要有1920年3月建成的立德樓、 7月建成的立言樓(這兩座建筑與立功樓一字排開, 合稱三立樓)、 9月建成的約禮樓, 1921年2月建成的尚忠樓與誦詩樓、 4月建成的即溫樓, 1922年9月建成的科學館, 1923年8月建成的允恭樓, 1924年建成的小白樓, 1925年4月建成的校長住宅、 8月建成的敦書樓、 12月建成的農(nóng)林學校務本樓, 1926年8月建成的瀹智樓等。
二、 功能空間
建設數(shù)量最大的教學樓與宿舍樓平面形式?jīng)]有太大區(qū)別, 功能也經(jīng)常轉(zhuǎn)換, 平面形式主要有“王”字形與“一” 字形。教學樓由教室單元、 樓梯間、 外走廊構成, 宿舍樓由寢室單元、 樓梯間與外走廊組成。開間與進深一致的教室或宿舍單元“一”字排開, 樓梯設在建筑的中央與兩側。居仁樓與三立樓等建筑將居中及兩側的交通空間凸出建筑主體, 形成典型的古典主義“王”字形平面。
“一”字展開的主要使用空間平面通透, 有利于迎接當?shù)氐闹鲗эL向, 進行被動式通風降溫, 驅(qū)除夏季炎熱的暑氣; 有時單面布置、 有時多面布置的建筑外廊, 下設供人行走的地板, 上設遮陽避雨的頂蓋, 不僅遮擋了中午最熱時段的強烈陽光, 降低室內(nèi)溫度, 改善不良的氣候條件, 雨季還可有效防止雨水潑進房間, 保證主要使用空間的舒適度。這個介于室內(nèi)與室外的灰空間, 寬度一般均大于2米, 除了具有交通的功能, 還代替了傳統(tǒng)建筑開敞的門廊、 敞廳及走廊等灰空間的作用, 為炎熱氣候區(qū)的人們進行日常雜務勞動與社交往來等提供一處相似的場所, 在滿足主要使用功能的同時, 拓展空間功能, 提高學習、 生活的環(huán)境質(zhì)量, 同時, 其空間形態(tài)與與當?shù)貍鹘y(tǒng)民居灰空間的相似, 容易引發(fā)人們對新建筑的親切感, 進而接受、 喜愛它(圖1), 正如東南大學張彤教授在《整體地區(qū)建筑》一書里所寫的: “人對場所的認同感可以來自最不經(jīng)意的細微之處, 只要它的特性曾經(jīng)被人體驗, 與人的生活相融合, 它便有了意義”[3]。
新加坡與閩南地區(qū)常年溫暖濕潤、 夏季炎熱并常有臺風暴雨的氣候特點有許多相似之處, 從新加坡引入的建筑形式, 其因應當?shù)貧夂蚨a(chǎn)生的這些建筑空間設計手法在閩南同樣非常適用, 美籍著名建筑師與建筑理論家伊利爾?沙里寧在《形式的探索――一條處理藝術問題的基本途徑》一文中寫道: “我們不可以任意地搬用外來的形式, 必須先從適應性的角度去直感地選擇外來的形式, 然后才能通過創(chuàng)造的過程, 把它納入形式的演變之中”[3]。南洋風格建筑之所以能在廈門生根發(fā)芽, 發(fā)展演變成如今眾所皆知的“嘉庚建筑”, 與其對閩南氣候、 閩南地區(qū)人們生活方式的良好適應性不無干系, 而在地域性建筑發(fā)展道路上, 善于“美人之美”[4], 汲取域外建筑文化的先進、 合理之處, 是促進本地區(qū)建筑不斷發(fā)展的重要途徑, 嘉庚建筑在20世紀初期, 引領風氣之先, 成為福建地域性建筑發(fā)展歷程上的拓荒者。
三、 形式表征
新加坡在近代曾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故其近代建筑的發(fā)展受到英國建筑的直接影響, 當時在英國風行的古典主義建筑形式、 哥特建筑語匯與文藝復興建筑樣式, 均廣泛移植到新加坡的建筑中, 而這些建筑語匯, 又由榮歸故里的華僑引入家鄉(xiāng), 在家鄉(xiāng)“被當作一種新生活的標志被民眾欣然接受”[5]。
仿照新加坡殖民地樣式的做法, 南洋風格的“嘉庚建筑”, 形式表征基本承襲西洋古典建筑的藝術處理手法, 對房屋做橫三段縱三段或橫三段縱五段的劃分: 屋頂、 墻身與臺基形成建筑立面的橫三段, 如果建筑中部門樓凸出或兩側角樓凸出, 就形成橫三段縱三段的立面構圖; 如果建筑中央的門樓與兩側的角樓均凸出, 就形成橫三段縱五段的立面構圖。門樓與角樓強調(diào)建筑豎向的線條組織, 一字形主體部分強調(diào)水平方向的線條組織, 形成建筑立面縱橫對比的美感, 有效避免長條形建筑容易產(chǎn)生的單調(diào)感。建筑中央的門樓與兩側角樓的山墻面均飾以華麗的巴洛克裝飾, 位于門樓的主入口一般開間比普通開間大, 裝飾也較普通開間細致(圖2)。 與我國傳統(tǒng)建筑屋頂在立面中占據(jù)的統(tǒng)治性地位不同, 在南洋式樣的建筑中, 由內(nèi)側墻面與外側梁柱式或券柱式柱廊兩個空間層次共同組成的外廊式建筑立面, 在視覺中占據(jù)了絕對的主導地位, 屋頂退居其后。敦實的內(nèi)側墻面作為外部柱廊的承影面, 在日光的照射下, 外廊式立面展現(xiàn)出豐富的光影效果; 建筑立面豎向立柱與橫向梁架形成的縱橫對比; 敦實的內(nèi)側墻面與空靈的外側柱廊形成的虛實對比; 外側梁柱的精雕細刻與內(nèi)側墻面簡單抹灰形成的繁簡對比; 門樓角樓與建筑主體形成的凹凸對比……多種對比手法的巧妙運用, 帶給建筑強烈的藝術美, 這種美, 與傳統(tǒng)建筑的檐廊有幾分相似又有所不同, 形式主義美學的主要代表人物――德國美學家赫爾巴特指出, 這種“與舊經(jīng)驗又聯(lián)系又差異的新經(jīng)驗, 最容易產(chǎn)生審美愉快”[6]。
四、 材料細部
如果說, “南洋風格的嘉庚建筑”遠觀以對比的藝術手法取勝, 近察則以微差的巧妙運用打動人心。屋頂方面, 西式直坡屋面的運用, 有別于我國傳統(tǒng)建筑的曲面屋頂; 女兒墻圍合的檐口, 葫蘆欄桿裝點的墻垛, 在正常視線條件下遮擋了大部分的屋面, 有別于我國傳統(tǒng)建筑屋頂在立面中的分量; 屋頂進行有組織的排水, 有別于我國傳統(tǒng)屋頂?shù)淖杂膳潘?屋面上形式各異的老虎窗、 錯落有致的小塔樓, 使建筑的整體造型更加生動, 這種做法也有別于我國傳統(tǒng)的屋面形式。
[JP2]墻身方面, 占據(jù)視覺最主要位置的外廊大部分運用磚石砌筑的“券柱式”, 也有少數(shù)運用“梁柱式”, 有時在建筑的1、 2層采用“梁柱式”, 三層采用“券柱式”, 有時又倒過來, 在建筑的底部采用“券柱式”, 上部采用“梁柱式”; 結構與裝飾兼具的拱券形式多樣, 有弧形、 馬蹄形、 弓形與半圓形等, 拱券擁有豐富的線腳且在其中心部位也依照西洋建筑的方式設置拱心石; 帕拉第奧母題的應用, 使外廊式建筑的立面構圖豐富細膩又華美精致(圖3~4)。門窗均帶有裝飾性的門套或窗套, 與層間、 檐部的裝飾性線腳相呼應。外墻裝飾方面, 與新加坡殖民地建筑的常用做法無異, 即用白色或淡黃色的灰泥抹面, 以利于墻面反射日光, 降低墻體表面溫度。
盡管由本土工匠建造西式的建筑, 可能導致某些建筑的造型與細部的簡化、 變形甚至走樣, 但閩南地區(qū)歷史悠久的石料開采與加工技術; 成熟的磚瓦制作工藝; 以海蠣殼制作灰泥的地方傳統(tǒng)技術, 使南洋建筑具備了在廈門實現(xiàn)的基本條件。
五、 建筑現(xiàn)狀
該階段建筑大都經(jīng)歷了相似的命運: 抗日戰(zhàn)爭中遭到日機轟炸, 抗戰(zhàn)后剛修復, 又在解放戰(zhàn)爭中遭到蔣機轟炸, 1950年代再一次修復。
木質(zhì)校舍、 居仁樓、 尚勇樓、 瀹智樓、 三立樓、 大禮堂與自來水塔均位于現(xiàn)集美小學校園內(nèi)。木質(zhì)校舍因木材腐爛于民國36年(1947年)拆除。居仁樓在第二次被炸后全毀, 沒有再建。尚勇樓與瀹智樓1990年代均成為危樓拆除, 與木質(zhì)校舍、 居仁樓遺址一起開辟為今集美小學運動場。三立樓經(jīng)多次修茸和1997年的重建, 成為今集美小學的教學樓, 但由于其結構形式不符合目前國家抗震規(guī)范的要求, 今年馬上要拆除重建。大禮堂于1937年1月改名“敬賢堂”, 以紀念1936年病逝的陳敬賢先生, 現(xiàn)建筑為1991年重建, 今年也同樣要拆除重建。自來水塔從1924年起兼作鐘樓, 1933年4月集美學校成立20周年之際加高為五層, 改為鐘樓, 在頂端的東面安裝了原位于木質(zhì)校舍的大時鐘, 該鐘為1913年秋季嘉庚先生從集美回新加坡, 途徑香港時以800銀元購買寄回, 鐘樓歷經(jīng)戰(zhàn)火, 數(shù)度化險為夷, 保存至今, 成為學村的一處美景。
即溫樓、 小白樓、 允恭樓、 校長住宅均位于現(xiàn)集美大學航海學院內(nèi)。即溫樓在解放戰(zhàn)爭和1958年8月的強臺風襲擊中損毀嚴重, 修復后屋蓋部分較原建筑簡約, 現(xiàn)為航海學院教學樓, 小白樓位于其西側, 至今保存完好; 允恭樓在抗戰(zhàn)期間遭日軍飛機轟炸受損, 1945年底修復, 1983年加高為四層, 現(xiàn)為航海學院辦公樓; 校長住宅1927年起稱校董住宅, 樓下為辦公部分, 樓上為住宅, 1950~1958年嘉庚先生居住于此, 現(xiàn)稱“誠毅樓”, 為集美大學心理咨詢中心。
尚忠樓、 誦詩樓、 敦書樓均位于現(xiàn)集美大學財經(jīng)學院內(nèi)。誦詩樓于1950年代與原敦書樓、 文學樓合三為一, 稱為敦書樓, 位于尚忠樓西側, 尚忠樓1954年又擴建了東部體塊, 這組建筑形成一個向南面敞開的三合院, 現(xiàn)為該院學生宿舍。
校主住宅在1938年被日軍飛機炸毀, 解放后重修, 1980年按原來格局再次修繕, 作為陳嘉庚紀念勝地的重要景點之一對外開放, 再現(xiàn)嘉庚先生晚年的居住情況, 展示嘉庚先生的珍貴手稿。約禮樓因年久老舊于1997年拆除, 地點為現(xiàn)集美圖書館庭院?茖W館原為3層, 1932年增加中央第四層為氣象臺, 抗戰(zhàn)期間與解放戰(zhàn)爭期間兩度遭敵機轟炸, 兩度修復, 至今完好。農(nóng)林學校于1947年停辦改為農(nóng)場, 務本樓隨同學校所有資產(chǎn)于1954年底一同捐獻給國家, 現(xiàn)處于荒廢狀態(tài), 有媒體呼吁有關當局給予重視與保護。
6. 歷史貢獻
長年僑居南洋的生活, 使嘉庚先生親歷了新加坡在城鎮(zhèn)布局、 市政建設、 房屋建造等方面的成功經(jīng)驗, 對其在建筑功能布局方面的合理安排、 居住衛(wèi)生方面的嚴格規(guī)定等提高居民生活品質(zhì)的做法極為欣賞; 在新加坡捐資創(chuàng)辦華僑子女學校的經(jīng)歷, 又使其擁有了建設教育建筑的實踐。將新加坡外廊式樣與“窗大門闊, 明亮通風”[7]的殖民地建筑樣式引入集美學村, 建造新式的學校, 代替集美“窗小且乏”[8]的舊式建筑, 給集美學村的早期建設注入全新的血液; 在被動接受, 原樣撰仿南洋建筑形式的基礎上, 民間匠師得以學習南洋與西洋建筑的營造方式, 領悟其在空間安排方面的合理性與形式表征方面的藝術美, 為后來的本土化嘗試打下了不可缺少的基礎。“由華僑、 華人精英與洋人引入的外廊式建筑, 對中國傳統(tǒng)建筑向近代轉(zhuǎn)型發(fā)揮了重要作用”[9]。作為“嘉庚建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其承載的“愛國愛民、 興學救國、 興學強國”的精神, 具有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無論在過去、 現(xiàn)在、 或者將來, 都是中華民族一筆寶貴的財富, 嘉庚先生個人興學、 創(chuàng)業(yè)歷程所傳達的“誠以待人, 毅以處事, 勇于拼搏、 開拓進取”的精神, 展現(xiàn)出跨時代跨國界的精神氣度, 對當今我國乃至世界范圍的經(jīng)濟與文化建設皆有著積極的啟迪作用。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更顯示其重要歷史地位。
從適應性的角度選擇外來建筑文化, 汲取外來建筑文化的優(yōu)秀成分以完善、 充實本土建筑文化, 使嘉庚建筑成功邁開百年歷程的第一步, 在地域性建筑發(fā)展的道路上, 這樣的建筑實踐, 無疑值得人們學習與思考。
上一篇:探討新型的霸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