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雨雪霏霏”中“雨”的讀音與解釋
論文摘要:“雨雪霏霏”中“雨”的讀音與解釋
論文關(guān)鍵詞:雨雪,霏霏,讀音,解釋
“義務(wù)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語文·上冊》第六組“閱讀材料”1節(jié)選了《詩經(jīng)·采薇》:
昔我往矣,
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
雨雪霏霏。
對“雨雪霏霏”一句,只為“霏霏”作了注釋,說“霏霏:雪花飛舞的樣子”。似乎“雨雪”二字十分簡單,無需注釋了。
其實“雨雪”的解釋還是頗有分歧的,最簡單的解釋就是將“雨”和“雪”看作是兩個并列的名詞,就是“雨”和“雪”;而喜好古典文學的人通常會將“雨”解為動詞,意為“降下”,同時讀作去聲的“yù”。
這就需要探討一下。
在古典文學中,“雨”作動詞的例子比比皆是:
1、北風其涼,雨雪其雱。
——《詩經(jīng)·邶風·北風》
2、冬雷震震夏雨雪……
——《漢樂府·上邪》
3、哀哉流民!何時天雨粟,使女俱生存。
——張養(yǎng)浩《哀流民操》
4、天雨墻壞。
——《韓非子·說難》
5、景公之時,雨雪三日而不霽。
——《晏子春秋》
6、天雨雪。武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數(shù)日不死。
——《漢書·蘇武傳》
1、說北風多么的刺骨,雪下得那么的大;
2、說寒冬季節(jié)雷聲隆隆,夏天卻降下大雪;
3、可悲呀,到處流浪的災(zāi)民!什么時候老天象下雨般下些粟米,讓你們都能生存下去;
4、說天降大雨。(見“七年級語文教材”《語言四則·智子疑鄰》,上世紀八十年代教材中注釋音為“yù”);
5、說齊景公在位的時候,(有一年)大雪連續(xù)下了三天不停;
6、說適逢天降大雪,蘇武躺在地窖里嚼著雪,和著氈毛咽下去,幾天未死。
甲骨文中的“雨”,是象形字,象下雨形。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說“雨,水從云下也!憋@然,這就是“雨”字的最初釋義。
《易·小畜卦》“密云不雨”就是說云很濃,但是沒有下雨。
古文中還有許多如:雨毛(天上降下獸毛);雨矢(箭矢像雨一樣的落下。比喻密集);雨泗(淚流如雨)等等。
其實,古人單字詞多,沒有說下雪下雨的,雨就雨雪就雪。雨雪,那就是下著大雪。表示稠密,雪大。
我們回到“雨雪霏霏”上來,如果將“雨”讀第三聲“yǔ”,理解成雨水和雪花,現(xiàn)在通俗的說法是“雨夾雪”,那么后面的“霏霏”就應(yīng)當同時關(guān)乎“雪”,和“雨”,不能厚此薄彼,不能僅僅解釋為“雪花飛舞的樣子”,而應(yīng)當是“雨水”和“雪花”同時“飛舞”,“雪花”能“飛舞”,“雨水”又如何“飛舞”呢?顯然不合邏輯,也不合情理。
我們將“雨”讀作“yǔ”,作動詞“降下”解,就較為合適,“雨雪霏霏”是“天降大雪,漫天飛舞”的意思。
有人說,前面的“楊柳”是一個“聯(lián)合詞組”,后面的“雨雪”也應(yīng)當與之對應(yīng),也應(yīng)當作聯(lián)合詞組解釋才對。我想提示的是,能夠長條“依依”的是“柳”,不是“楊”,于是“楊柳”在這里只能偏指“柳”且是“垂柳”,而不是“楊樹”和“柳樹”。因此不必拘泥于是否是聯(lián)合詞組。
關(guān)鍵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