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孔乙己》教學中來探究魯迅小說教學
論文關鍵詞:《孔乙己》教學,魯迅,小說,教學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小說教學也是教學重點之一。特別是魯迅的小說,既是教學的重點,又是教學的難點。人們習慣地把小說教學理解為,小說是怎樣描寫人物的肖像,語言,動作,心理來刻畫人物的形象呀,又是怎樣安排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呀,還有作者是怎樣為小說中的人物或情節(jié)來布置環(huán)境的等等。雖然這些都無可非議,但是,筆者認為,這只是一個套路而已,是一種呆板的固定“模式”。在今天的創(chuàng)新教學環(huán)境中,已不再適應和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因此,筆者集數(shù)十年的小說教學實踐的體會于今日拙筆之中。以小說《孔乙己》為例,略談我探究魯迅小說教學的幾點體會。
一..要分析小說《孔乙己》的主題,就必須讓學生懂得魯迅先生“正視現(xiàn)實,改造國民”之目的。
五四新文化運動伊始,魯迅先生便懷著憂國憂民的深情,從文學固有的規(guī)律和社會之功能出發(fā),孜孜不倦地探索,如何以形象的手段,深入剖析民族的劣根性,勾畫出國民的靈魂,“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以達到改造國民,振興中華民族之目的。魯迅一貫地“直面慘淡的人生”,“正視淋漓的鮮血”。因此,魯迅每一篇小說,無不“揭出病根”,“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從而著眼于“療救”,以塑造出國民新的靈魂。小說《孔乙己》就是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中孕育而成的。
我在進行《孔乙己》教學之前,就向學生講解以上情況,并在此基礎上,再介紹《孔乙己》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學生通過閱讀思考后能把握住《孔乙己》的主題:小說《孔乙己》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下層知識分子的嚴重毒害,有力地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同時也真實地揭示了當時一般群眾的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狀態(tài);封建社會的世態(tài)炎涼,認識到封建社會的腐朽與黑暗。因此,讓學生懂得魯迅先生那“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的目的就是達到“改造國民”,對分析《孔乙己》的主題就不需要花費多大功夫了。
二..要分析“孔乙己”的藝術形象,就必須讓學生知道魯迅先生的悲喜劇交融的創(chuàng)作藝術。
魯迅先生集悲喜劇與一作中,這是他的一大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犊滓壹骸芬晃木褪潜矂』ハ噢D化,滲透——喜劇氣氛逐漸消失,悲劇氣氛逐漸增強。
我們初讀《孔乙己》時,總覺得忍俊不禁,卻又催人淚下。這是什么原因呢?細讀品賞起來,我們發(fā)現(xiàn)魯迅先生的悲喜劇交融的藝術,正在《孔乙己》中體現(xiàn)出來。魯迅先生把“孔乙己”的缺點進行善意的諷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形成了喜劇性。繼而,魯迅先生又悄悄地將孔乙己身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使人覺得對孔乙己這個人真是啼笑皆非。
作為喜劇人物的孔乙己,他的性格特征最明顯的是:現(xiàn)實感喪失,主觀和客觀背離。明明自己經(jīng)濟上絕對不如那些“穿長衫的”,他卻偏偏穿著“又臟又破”的長衫而站在“短衣幫”中,“排出九文大錢”;明明偷了人家的書,“他卻偏要說是竊書不為偷”;明明自己的腿被丁舉人打斷了,卻偏要說是“跌,跌斷的”。真是死要面子而又迂腐到了極點,甚至對一些無知的小孩也說些“教人半懂不懂的”“之乎者也”之類的話來。
然而,魯迅先生又在人們的笑聲中,悄悄地寫出了孔乙己善良的一面:“從不拖欠酒錢”,“教我識字”,“一人一顆”地“分茴香豆”等等,展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而這一系列善良的一面仍逃脫不了那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群眾的嘲笑;更逃脫不了那些以“掌柜”為代表的剝削階級的嘲弄,侮辱。這樣,孔乙己的靈魂也變“曲”了,甚至他從這個無愛的人間默默地死去卻無人知曉。唯有“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仍記在粉板上——孔乙己的全部價值還不如“十九個錢”。悲劇氣氛是何等的濃重啊!怎不催人淚下呢?
因此,在分析“孔乙己”的藝術形象時,就必須把魯迅先生的悲喜劇交融的藝術講給學生聽,讓學生隨著悲喜劇發(fā)展來理解“孔乙己”。如果不理解這一點,很容易把“孔乙己”當做“笑料”而供看客笑笑而已,自然也就喪失了藝術形象的生命力了。
三..要分析《孔乙己》的故事情節(jié),就必須讓學生知道魯迅小說散文化的結構,淡化的情節(jié)之特色。
魯迅先生的小說,不是以情節(jié)的峰巒起伏和引人入勝見長,他改變了中國古典小說敘事的單向的敘述方式,追求一種自由的,散漫的,抒情的散文化的藝術結構,使故事情節(jié)嚴格服務于人物性格的嬗變。小說《孔乙己》盡管有些故事情節(jié),但并不在故事情節(jié)的鋪陳中施展筆墨,而是選取平凡的生活題材,在人們習焉不察的生活現(xiàn)象中和被壓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身上挖掘了深刻的社會蘊含,又以貌似平淡無奇的情節(jié)把它再現(xiàn)出來。一切象生活本身那樣樸素無華,但顯示出來的藝術魅力,卻撼人心弦,催人淚下。
孔乙己是封建科舉制度的犧牲品,他的一生充滿濃烈的悲劇色彩,是極富有情節(jié)性的。但魯迅先生并不著意追求情節(jié)的戲劇性,而是借咸亨酒店的小伙計的口,將孔乙己的喜劇性格和悲劇命運娓娓道來,情節(jié)完全融化在人物的性格之中?滓壹涸诒娙说男β曋械菆,又在被人取笑的鬧劇中寂寞地離開無愛的人間。魯迅先生敘述起來是那么平靜,那么不動聲色,但字里行間卻躍動著悲憤之情。小說《孔乙己》以一個小人物的悲慘遭遇,深刻揭示了封建科舉制度對人們的精神毒害,盡情渲染了造成孔乙己悲劇命運的環(huán)境氛圍,寓悲憤,同情,不平與輕松,調侃的平靜敘述之中。
因此,在分析《孔乙己》的故事情節(jié),決不能教條式地講小說的情節(jié)開端,發(fā)展,高潮和結局,而應該根據(jù)魯迅小說的淡化的情節(jié),散文化的結構之特征來閱讀理解。這樣,隨著對故事情節(jié)的分析,同樣把握人物性格的發(fā)展,更有利于歸納出小說人物的性格特征。
四..分析《孔乙己》中的人物形象,還要著力理解魯迅先生那精煉,傳神的語言以及語言的含義。
分析小說,我們不能離開他的語言。一旦離開了它本身的語言來分析人物的性格,那只是一種膚淺的或片面的理解人物性格。魯迅先生在《孔乙己》中就運用了那精煉,傳神的語言來表現(xiàn)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小說《孔乙己》不足三千字,卻寫活了一個掙扎在封建社會解體時期的破落的封建下層知識分子的形象。作者對孔乙己的肖像,語言,動作,神態(tài)的描繪,簡直精煉,傳神到了極點。“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既點明了孔乙己本來身份,又分明寫出了孔乙己的真實處境。“臉上皺紋間時常夾著傷痕”,隱含著孔乙己謀生中多少辛酸和悲苦;以手當足,坐著慢慢地“走”來“走”去,活畫出一個封建社會走投無路的舊知識分子悲慘境遇。在語言中,魯迅先生對每個字詞都是經(jīng)過細致地推敲的。決不故作姿態(tài)而浪費筆墨之痕跡。當孔乙己在“短衣幫”面前,為了炫耀自己,便“排”出九文大錢;當有人嘲笑他“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時,他臉上便“籠”上了一層灰色;當孔乙己被打折了腿時來買酒喝,他從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錢。這“排”到“摸”,“漲”到“籠”等變化,真是傳神極了。
因此,在進行《孔乙己》教學中,得讓學生理解魯迅先生慣用的精煉,傳神的語言,理解其語言的深刻含義,在形象分析時,能做到這一點,必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也會提高學生的遣詞煉字的能力,達到提高寫作水平之目的。
總之,如果進行魯迅小說的教學,就不妨注意以上四個方面的問題。這樣,或許能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筆者經(jīng)過多次實驗,解決好了這四個方面的問題,小說中的難點和重點都會迎刃而解了。而對于其他小說的教學,則應因材施教,因人而異了。
上一篇:淺析鄧演達國家資本主義思想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