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戰(zhàn)爭——《左傳》的關(guān)鍵詞——淺談《左傳》中幾個戰(zhàn)爭動詞
論文摘要:左傳》是儒家經(jīng)典之一,詳細地記敘了春秋時代各國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和文化等方面的一些事件,但在這眾多內(nèi)容中,毫無疑問以軍事事件為主流,由此描繪軍事場面的動詞也隨之極其繁多,如“伐”、“侵”、“戰(zhàn)”、“克”等等,一般的譯著統(tǒng)一翻為“攻打”,有的學者雖然也著手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如2004年廣西師大有中國優(yōu)秀碩博學位論文《左傳》軍事詞語研究),但那是對533個涉及軍事方面的詞語的產(chǎn)生根源、命名緣由作系統(tǒng)的探討,對幾個關(guān)鍵性的動詞沒有作詳細的區(qū)分性的分析,筆者行文,無非通過字詞的分析,更細致地了解當時的戰(zhàn)爭情形。
論文關(guān)鍵詞:伐,侵,戰(zhàn),征,戰(zhàn)爭,門
有人說,“人類是一種好戰(zhàn)的動物,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一部戰(zhàn)爭史”。[1]我認為這句話用在《左傳》中更恰當。盡管作為儒家經(jīng)典之一的《左傳》,所涉及的內(nèi)容林林總總,方方面面,如政治、經(jīng)濟、文化,尤其是禮儀,但翻開《左傳》,我們不難得出結(jié)論,《左傳》的歷史是戰(zhàn)爭的歷史,《左傳》的時代是戰(zhàn)爭的時代,不僅幾個大國之間如齊楚、齊晉、秦楚、魯宋之間常常窮兵黷武,就是一些勢力弱、地盤極小的,后人很難記住他們名字的鄭國、虢國、衛(wèi)國、邾國、鄀國,都從沒有逃過戰(zhàn)爭帶來的災(zāi)難。有人統(tǒng)計約春秋二百余年間,各類軍事行動就有483次,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就有14次。[2]因此,描繪戰(zhàn)爭的動詞自然不少,如伐、侵、攻、襲等等,把這些動詞籠統(tǒng)作“攻打”來翻譯,疏通句意倒也無妨,但如果都一概用一個義去理解,顯然只能粗線條地了解《左傳》。他們中有交叉的地方,但更重要的是他們用法有不同之處。
。ㄒ唬┓
“伐”在甲骨文中寫作,一邊是人,一邊是戈,像人以戈擊脖頸,《說文》,“伐,擊也。從人持戈,一曰,敗也。”伐即擊殺,攻擊義,已是定論。《左傳·莊公二十九年》,“夏,鄭人侵許,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侵,輕曰襲。”似乎將伐、侵、襲三字分得很清,“伐”因“有鐘鼓”而帶有“正義”的色彩,興師問罪,公開聲討,表明進攻的正義性,這是原文的觀點。我認為《左傳·莊公二十九年》中的話語只能強調(diào)這三個字是有區(qū)別的。孟子說“春秋無義戰(zhàn)”,要說“伐”即正義之戰(zhàn)是難叫人信服的。先看“公開聲討、興師問罪”的一組例子。
1、“遂帥師而伐宋,戰(zhàn)焉,宋無信也!薄痘腹辍穂3]
魯、鄭國之所以要伐宋,是由于宋國不講信用。
2、“楚伐絞,軍其南門!薄痘腹拍辍
楚國攻打絞國的理由,是“絞小而輕”,且自不量力。
3、“十六年夏,諸侯伐鄭、宋故也!薄肚f公十六年》
4、“秋,楚伐鄭及櫟,為不禮故也!薄肚f公十六年》
5、“故子國作亂,謂晉人曰:‘與我伐夷而取其地’,《莊公十六年》”
夷人不知圖報謝恩,必然導致被伐。
6、“秋,楚人伐鄭,鄭即齊故也!薄顿夜辍
鄭國因為親近齊國而被攻打。
7、“秋,伐陳,討不忠也。”《僖公四年》
8、“十五年春,楚人伐徐,徐即諸夏故也!薄顿夜迥辍
以上各句,或因為對方不講“禮”,不講“信”,或是對自己有貳心,用了“伐”字,進攻的方式是公開的,吻合了“凡師有鐘鼓曰伐”一語,再看下面一組。
1、“冬,伐衛(wèi)納惠公也!薄肚f公五年》
2、“夏,公伐齊,納子糾!保ㄇf公九年)
“代”的原因,不是對方的過錯,而是有自己的小算盤。
3、“伐我,吾求救于蔡而伐之!薄肚f公十年》
這樣的伐除了用居心叵測來形容外,別無他詞。
4、“二年春,秦孟明視帥師伐晉,以報殽之戰(zhàn)!段墓辍
5、“……,鄭公子歸生伐秦,取汪,及彭衙而還,以報彭衙之役!薄段墓辍
6、“晉人伐鄭,以報北林之役。”《宣公三年》
以上句子中,報復也好,居心叵測也好,實在難和正義沾上邊,充其量也就是為自己攻打?qū)Ψ秸医杩诹T了。
再看第三組。
1、“楚文王伐申,過鄧!薄肚f公六年》
2、“仲慶父請伐齊師。”《莊公八年》
3、“十四年春,諸侯伐宋,齊請師于周。”《莊公十四年》
4、“二十一年春,胥命于弭。夏,同伐五城!薄肚f公二十一年》
5、“晉侯將伐虢。”《莊公二十七年》
6、“二十八年春,齊侯伐衛(wèi)!薄肚f公二十八年》
7、“晉侯使太子申生伐東山皋落氏!薄堕h公二年》
8、“遂伐黃,改黃師于碏陵。”《莊公十九年》
從前后的語境看,這一組句子怎么也看不出攻伐的理由,純粹是為了土地,為了財產(chǎn),想“伐”就“伐”,這里的“伐”是完全可以用其他戰(zhàn)爭動詞替代的。
(二)侵
“侵”在甲骨文中形狀是,金文時左邊的“!鳖^演變成了人。《說文》:“侵漸進也。從人,又,持帚之進,又,手也!薄扒帧钡谋玖x是“打掃”,和“伐”的本義相差甚遠,但“侵”由“打掃”引申為“漸進”,再引申為象掃地一樣一步一步向前擴張,即侵犯之意,“這樣,侵”就和“伐”作為兩種截然不同的進攻方式而對舉。實際上在《左傳》中,有時這兩個字是融在一起的!痘腹辍罚骸褒R人以衛(wèi)師助之,故不稱侵伐!边@里就干脆將侵伐作為一個雙音節(jié)詞出現(xiàn),看下面的句子。
1、“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薄顿夜哪辍
2、“秋,諸侯為宋伐郳,鄭人間之而侵宋!薄肚f公十五年》
3、四月,鄭人侵衛(wèi)牧,以報東門之役!峨[公五年》
4、“秋,楚子侵陳,遂侵宋!薄缎辍
5、“冬,叔孫戴伯帥師,會諸侯之師侵陳!薄顿夜哪辍
6、“秋,虢人侵晉。冬,虢人又侵晉!薄肚f公二十八年》
7、“十一年夏,宋為乘丘之役故侵我!薄肚f公十一年》
8、“哀侯侵陘庭之田!薄蹲髠鳌せ付辍
以上例句中,1、2兩句中已將“侵”和“伐”明確分工,這也是人們常拿來區(qū)別這兩個字的涵義的例句,實際上,這兩句因為是對文,所以不能相同,和“正義”與否無關(guān),例3中講了侵的理由——報復,和伐用法相同,例7中更是講了正大光明的理由,其他的例句中的“侵”也一律可用“伐”來代替,可見“侵”和“伐”的意義和用法有重疊的地方。
并不是說“有鐘鼓曰‘伐’,無曰‘侵’!痹倏聪旅嬉欢卧。
“夏四月,鄭伯侵宋,及曹門外。遂會楚子伐宋,取朝郟,楚子辛,鄭皇辰侵城郜,取幽丘,同伐彭城,納宋魚石,問為人、鱗朱、向帶、魚府焉,以三百乘戍之而還”《成公十八年》。
鄭成公進攻宋國,到達宋國曹門外。于是就會合楚共王一起進攻宋國,占取朝郟,楚國子辛、鄭國的皇辰入侵城郜,占取幽丘。一起進攻彭城,送回了宋國的魚石、向為人、鱗朱、向帶、魚府,用三百輛戰(zhàn)車留守,接著便回國。“侵”和“伐”交替使用,誰也無法區(qū)分哪是“正義”的行為,哪是非“正義”的行為。綜觀遠古,在幾千年的文明史上,有幾次戰(zhàn)爭是正義的呢?因此,伐和侵的運用,只能講對文則異,散文則同,古漢語中這種用法并不是唯一的,“稼”和“穡”的用法亦是如此。
。ㄈ┱
現(xiàn)在的“征”字是從小篆變來的,小篆寫成[6]請看:
1、“巴人判楚而伐那處,取之,遂門于楚。”《莊公十八年》
2、“子庚門于純門!薄断骞四辍
3、“門于在門!薄断骞哪辍
4、“頃公之嬖人盧蒲就魁門焉!薄冻晒辍
5、“十二月,吳子諸樊伐楚,以報舟師之役,門于巢!薄蹲笙骞迥辍
6、“逼陽人啟門,諸侯之土門焉!薄断骞辍
7、“晉侯圍曹門焉,多死!薄顿夜四辍
以上句子中,無論是“門+于+地名”,還是“名+焉”,其句式結(jié)構(gòu)和上面講的“戰(zhàn)”相似,但二者又是有區(qū)別的。如《定公八年》:“與陽氏戰(zhàn)于南門之內(nèi)”!皯(zhàn)”同時用于攻守雙方,但“門”,雖然涉及攻守雙方,但是它在一個句子中并不同時用于攻守雙方,究竟用于哪一方,要由讀者依靠上下文來判斷,所以,它的語義是不明確的。
“門”字用作戰(zhàn)爭動詞只見于《左傳》,它是《左傳》里特有的一個詞。在先秦子史典籍中,“門”皆不用作動詞。在《左傳》里,它有和其他戰(zhàn)爭動詞有相同的用法功能,同時也有自己的特性。
(七)襲
在沒有“義”戰(zhàn)的春秋時代,“襲”更顯神秘和不義,讓人防不勝防。許慎《說文》:“襲,衽袍!倍斡癫米ⅲ骸靶看髷恐耙滤勒咧^之襲!奔础耙u”原指給死者穿的左掩襟的外衣,引申為“衣上加衣”,在軍事上便引申為有所掩蓋,不讓對方知道而出其不意地打擊,這便是“襲擊”。
1、“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薄峨[公元年》
2、“婦人不忘襲仇,我反忘之。”《莊公二十八年》
3、“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僖公三十二年》
4、“夏、齊侯、鄭伯朝于紀,欲以襲之,紀人知之!薄痘腹迥辍
5、“師還,館于虞,滅之!薄顿夜迥辍
無論是野心勃勃的共叔段,還是記仇恨入骨髓的婦人文夫人,都不可能“伐”或“戰(zhàn)”敵手,只能是“襲”。
例3中,對于剛愎自用而又占有欲極強的秦穆公來講,“襲”詞簡直用得恰到好處,加之有杞子的慫恿,還管它地方之遠近呢?“襲”和杞子的“潛”同義相承,剛好吻合了秦國統(tǒng)治者的輕佻心理。
。ò耍┕
本義是為了某一特定目的,持續(xù)而反復地敲打某一對象,從攴工聲,攴讀pū,敲打,引申為攻打,攻擊。
1、“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傳·僖公四年》
2、“文子怒,欲攻之!薄栋Ч荒辍
3、“伏甲將攻之。”《宣公二年》
4、“蔡、衛(wèi)、陳皆奔,王卒亂,鄭師合以攻之,王卒大敗!薄痘腹迥辍
例1、例2用法和“伐”相同,今天還有“攻伐”一說,孔文子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大叔疾,大叔疾派隨從勸誘他前妻的妹妹,把前妻安置在梨地而為她造了一所房子,好象有兩個妻子一樣,孔文子哪能容得這一招,于是用了“攻”一詞。例3、例4的用法和上面的“襲”用法相同,正如《孫子·討篇》中所說,“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總之,戰(zhàn)爭是《左傳》中最為人注意的一部分,《左傳》軍事詞語共533個,僅征戰(zhàn)類就有272個詞語,[7]本文僅選了幾個最有代表性的動詞進行比較分析,目的僅僅是更全面、更系統(tǒng)地了解當時的戰(zhàn)爭情況。因為在所有戰(zhàn)爭動詞中,“伐”是一個高頻詞,故在介紹其他詞時,往往和“伐”進行比較。
實際上,除了這幾個詞外,還有很多征戰(zhàn)類的動詞,如“戎”、“取”、“討”、“滅”、“戍”、“師”、“釋撼”,因為出現(xiàn)頻率不高,且用法單一,在此不一一枚舉。
參考文獻
1 李梵《漢字的故事》P349,中國檔案出版社。
2 廣西師大中國優(yōu)秀碩博學術(shù)論文《左傳軍事詞語研究》P1。
3 選自“中國古代經(jīng)典集粹”《左傳》(北京燕山出版社),以下選自《左傳》,內(nèi)容與此同。
4 春秋左傳注疏》,隱公元年注。
5 春秋左傳注疏》,莊公十一年注。
6 左傳謂語動詞研究》,張猛著,語文教育出版社P149。
7 廣西師大中國優(yōu)秀碩博學術(shù)論文《左傳軍事詞語研究》P1。
關(guān)鍵字:教育,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