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陶瓷廠商擔心產(chǎn)品無法順利在消費市場運轉(zhuǎn)一樣,上游供應商同樣擔心自己掉進廠家的“坑”里。貨款被拖延、拖欠,最后甚至變成壞賬,已經(jīng)成了很多陶瓷供應商心中不明言說的痛。為了避開不良廠家,首先需要我們學會如何辨別企業(yè)在付款上的能力水平。
第一類“實力派”企業(yè)
對供應商來講,按約定的時間收到貨款而不需要人為設置層層關卡———簽名、蓋章、同意等繁雜手續(xù)的,就可稱為“實力派”。因此,所謂“實力派”企業(yè),就是那些在誠信的基礎上,公司運作順暢,現(xiàn)金流充足的“VIP”客戶。
第二類“有支付能力”的企業(yè)
這類企業(yè)具備支付能力,雖然最終還是會給你,但往往還附帶“拖延癥”的壞習慣。3個月支付期變?yōu)?個月,4個月變?yōu)?個月,而恰恰這類型企業(yè)占的比重又是最大的。在不用擔心企業(yè)有倒閉風險的前提下,供應商一般對其“拖延”的老毛病會表現(xiàn)一定的忍耐力。他們最怕的就是把“期票”打回去,一改再改。
第三類“戴紅帽子”的企業(yè)
在供應商口口相傳的口碑中,這類企業(yè)早已被拉入“黑名單”。他們雖隨時可能關門倒閉,但供應商們還要如“上帝”般伺候著。這些黑名單用戶特征就是把“拖欠”和“推遲”作為融資的常規(guī)手段,如此一來,大批供應商被拖欠6個月以上貨款的現(xiàn)象似乎就變得“不足為奇”。而一旦供應商使用法律武器對簿公堂,企業(yè)便立馬停止支付,利用法律和證據(jù)的種種缺陷、漏洞和供應商打法律“太極拳”。
再者,他們還有一種對付供應商的“慣用手段”———掛起。許多供應商長期供貨,陶瓷廠便沒有借口拖欠貨款,這時候陶瓷廠便“及時”通知停止供貨,同時停止支付貨款,把貨款數(shù)額“掛起”。另一邊,悄悄地物色新的“受害者”,又重新開始下一輪游戲。這當中,最凄慘的莫過于“被掛起”的供應商,貨款要不到,又停止了供應。而陶企對供應商欲使用法律途徑起訴的安撫手段———“打點滴”式支付小額貨款。如某企業(yè)欠供應商700多萬的泥沙款,“被掛起”后,每月只支付2萬多元。而大家為什么又能“乖乖地”不起訴?供應商為難地說,一旦起訴,連每個月的2萬元也只能打水漂了。
在供應商與陶瓷企業(yè)周旋的這些年里,陶瓷企業(yè)可謂是練就了“十八般武藝”,不是供貨單、入庫單的簽名不正規(guī),就是入庫員經(jīng)常玩“變臉”。另外,還有一種“迂回”戰(zhàn)術。供應商與A陶瓷廠簽合同,送貨給B企業(yè),再到C公司領取貨款。盡管大家清楚明白ABC其實就是同一個“幕后老板”,但偏偏三家企業(yè)的法人代表都不一樣,如此種種?梢姡掌笤诠┴浿蹙鸵褳樽约“量身”設立了諸多法律“防火墻”。按照常規(guī)來看,供應商被拖欠超過8個月以上的,就很可能已被陶企強行劃入“掛起”行列,成為又一“肥豬”。當然,“肥豬”也不是一天可以變成的。從“貨款”拖延演變成“壞賬”,再淪為“打點滴”,而一旦進入“打點滴”模式,供應商基本上就成了砧板上的“肥豬肉”,只剩下“任人宰割”這條路可選了。
上月初,江西高安某企業(yè)一夜間倒閉,陶瓷廠家召集所有供應商開會“商量”。全部貨款打3折支付,第二天要求結算的打到2.5折,第三天就直接停止支付。不僅如此,陶企還主動要求供應商起訴,走法律程序。還有一些經(jīng)營不好的企業(yè)會進行內(nèi)部轉(zhuǎn)讓,進入“洗白”過程。例如,價值2億的企業(yè),6千萬內(nèi)部轉(zhuǎn)讓,而接盤手往往是老板的近親或是一個“傀儡”。繞了一圈,老板還是那個老板,其唯一目的無非是把拖欠供應商的“爛賬”,按照走“破產(chǎn)”程序這樣一個快捷途徑大幅度打折,經(jīng)過程序后的貨款,往往不足2折甚至更低。
今年隨著房地產(chǎn)下行,陶瓷行業(yè)下行趨勢亦毋庸置疑,供應商如何選擇陶瓷廠、從而避開風險,擺脫“周瑜打黃蓋”的命運,無疑是今年供應商群體最關心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