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暢 于航 焦瑜 石翔宇 易志明
同濟大學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
摘要:本文以生活在上海地區(qū)的13名老年人和16名年輕人為受試對象,在2015年1月進行了溫度突變的動態(tài)環(huán)境下老年人和年輕人熱反應變化的對比實驗研究,獲取了熱感覺、熱舒適和皮膚溫度的實驗數(shù)據(jù)。實驗結果發(fā)現(xiàn),溫度突變時,老年人和年輕人的熱感覺與熱舒適穩(wěn)定時間均超前于皮膚溫度調節(jié);遇冷時生理調節(jié)速度比遇熱時緩慢;當溫度突降時,年輕人出現(xiàn)明顯的冷感超越現(xiàn)象而老年人則未表現(xiàn)出此特征。
關鍵詞:老年人溫度突變熱感覺熱舒適皮膚溫度
0 引言
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的信息,截至2014年底,全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比例上升為15.5%,社會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隨著年齡增長伴隨的感覺功能衰老,老年人對環(huán)境變化的敏感性降低;同時,由于體溫調節(jié)機制的衰退,老年人對熱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減弱。
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在不同溫度區(qū)域間穿梭的情況,如進出房間、出入不同建筑物的過渡空間等。在養(yǎng)老機構中,老人為了鍛煉身體及緩解心理上的孤獨感,更加頻繁地出入房間進行日;顒印A私鉁囟韧蛔兿吕先诵睦砗蜕矸磻淖兓,是為老人提供安全舒適過渡空間溫度環(huán)境控制基礎。溫度突變環(huán)境下人體熱反應變化最早由Gagge教授于1967年展開實驗研究,隨后de Dear,Zhang H,Nagano,Parsons,敖順榮,王良海,端木琳,張宇峰等人進行了進一步研究,得到了一些基本共識:溫度突降時,熱感覺變化強烈,出現(xiàn)冷感超越現(xiàn)象;溫度突變時,心理反應超前于生理反應達到平衡,皮膚溫度并不能獨立地作為熱感覺評價尺度。但是,以上實驗的受試對象均為年輕人,關于老年人在溫度突變環(huán)境下熱反應變化的研究尚未見報道。
本文以老年人和年輕人作為受試對象,進行了空間轉換下溫度突降與突升的實驗,并對熱感覺、熱舒適和皮膚溫度變化結果進行了統(tǒng)計對比分析,探索老年人在溫度突變的動態(tài)環(huán)境下心理及生理熱反應的變化特點。期望日后利用本實驗及更多工況下實驗的結果,最終為將來養(yǎng)老建筑內過度環(huán)境空調溫度設定與控制的策略提出建議。
1 研究方法
1.1受試對象
本次實驗地點為上海市,共選擇13位老年人,16位年輕人作為受試對象,其基本信息如表1。為保證實驗數(shù)據(jù)真實準確,具有代表性,受試老人均為Rockwood老年人虛弱等級中1~3級的健康老人,年輕人均健康無病癥。受試者均在上海市生活一年以上。受試者在實驗前一天避免飲酒,避免進行劇烈運動及熬夜,實驗前一小時禁止飲食,保證實驗期間的
代謝率穩(wěn)定。
1.2實驗場所
實驗在同濟大學某辦公樓的兩個相鄰房間進行,房間布局如圖1。房間A為采用輻射供暖加新風的空調房間,房間B為非空調房間。實驗過程中,房間A門窗關閉,窗簾閉合,空調開啟;房間B門關閉,窗稍開啟,窗簾閉合。
1.3環(huán)境、生理、心理參數(shù)測量
實驗進行期間測量的室內環(huán)境參數(shù)有溫度、相對濕度、黑球溫度。測量所用儀器型號及精度列于表2。儀器布置在房間中心1.1 m高度。溫濕度每分鐘自計一次,黑球溫度每5 min手動記錄一次。風速經測量小于0.1 m/s,認為室內為無風狀態(tài)。
本實驗測量的生理參數(shù)為皮膚溫度。采用T型熱電偶測量(精度±0.20C),通過透氣型醫(yī)用膠布貼附于受試者右手背處,每分鐘采集一次。
心理測試通過問卷方式進行。問卷內容包括熱感覺投票、熱舒適度投票,熱感覺投票采用7點標度,熱舒適投票采用4點標度,如圖2所示。
1.4實驗流程
實驗在2015年1月17日至1月20日的四天內連續(xù)進行。每天2組,每組共四個人,包括年輕男、年輕女、老年男、老年女各一名。每組實驗共90 min,每天上午9:00至11:30,下午14:00至16:00進行。實驗流程如圖3所示。每組受試者首先在房間A中靜坐30 min,在第20、25、30 min時分別作一次問卷投票,第20 min至第30 min連續(xù)測量皮膚溫度。而后受試者以正常速度移動至房間B(第一小組在房間A進行實驗時,第二小組在房間B休息。當?shù)谝恍〗M移至房間B,第二小組進入房間A開始實驗)。為獲取溫度突變條件下受試者熱反應的動態(tài)變化,在缺乏相關實驗設計規(guī)范情況下參照已有研究做法,在受試者進入房間后的前8 min時間內,每隔2 min投一次票;第8 min至第20 min,每3 min投一次票;第20 min至第30 min,每5 min投一次票。在受試者進入房間后10 min內完成熱電偶的貼附工作,隨后采集第10 min至第30 min受試者皮膚溫度。然后第一組受試者返回到房間A(第二小組進入房間B),重復上述實驗。30 min后結束實驗(第二小組進入房間A)。
1.5環(huán)境參數(shù)采集
實驗期間的室外天氣狀況見表3。本實驗中,為了避免太陽輻射的影響關閉了窗戶及窗簾,因此室內空氣溫度與黑球溫度差異較小(<1.5℃)且無風,實驗房間的操作溫度見表4。房間A的實測空氣濕度在35%左右,房間B的空氣濕度在40%左右。
2 實驗結果與討論
2.1熱感覺
將上午進行的實驗和下午進行的實驗結果分別處理,得到上午工況(20.6℃→15.6℃→21.0℃)和下午工況(20.90C→17.4℃→21.0℃)溫度突變條件下熱感覺隨時間的變化情況。圖4、圖5顯示了兩種工況下熱感覺投票(Thermal Sensation Vote,TSV)的均值,PMV預測值及標準偏差。
從圖中觀察可知,當溫度突然降低時,兩種工況下,年輕人的熱感覺都會出現(xiàn)比較明顯的冷感超越現(xiàn)象?臻g轉換初始時刻年輕人的熱感覺投票值比其后時刻低,隨后熱感覺不斷回升達到穩(wěn)定,、研究結果一致。根據(jù)實驗統(tǒng)計結果,在16位年輕人的32次溫度突降過程中,有20次突變初始時刻投票值比后時刻低,占比62.5%。而在13位老年人25次溫度突降過程中,僅8次突變初始時刻投票值比后時刻低,占比32%,說明年輕人出現(xiàn)冷感超越的比例更大,超越的幅度更明顯。但對于老年人,在溫度突降環(huán)境下并未出現(xiàn)明顯的冷感超越現(xiàn)象。
當溫度突然升高時,年輕人和老年受試者均未觀察到明顯的熱感覺超越現(xiàn)象,報導了類似的實驗結果?赡艿脑蚴侨梭w皮膚下的熱感受器相對于冷感受器更少而且深,對溫度突升的反應不如溫度突降敏感。
本文通過對實驗結果進行組內方差分析(with-subjects ANOVA)確定熱感覺達到穩(wěn)定的時刻(p>0.05),如表5所示。從統(tǒng)計學意義上證明了上述對圖4-5的分析結果。
2.2熱舒適
將上午進行的實驗和下午進行的實驗結果分別處理,得到上午工況(20.6℃→15.6℃→21.0℃)和下午工況(20.9℃→17.4℃→21.0℃)溫度突變條件下熱舒適投票隨時間的變化情況。圖6、7顯示了兩種工況下熱舒適投票( Thermal Comfort Vote,TCV)的均值和標準偏差。穩(wěn)定時間見表6。
對比圖6、7和圖4、5,可發(fā)現(xiàn)年輕人熱感覺和熱舒適投票值的變化趨勢一致。從圖5可看出,下午工況從房間A到房間B,老年人熱舒適投票值略有上升,回到A房間對老年人來講為偏熱房間。如圖4所示,上午工況,老年人在A,B房間熱感覺投票值為0.5,-0.5左右,偏離中性程度相同,但圖6中老年人在房間A中熱舒適投票值明顯高于房間B?赏茢啵,老年人更偏愛中性偏暖環(huán)境;據(jù)此本文推測老年人的舒適溫度與熱中性對應溫度可能存在偏離。
2.3皮膚溫度
由于本實驗中受試者非暴露部位皮膚溫度測量困難,故選擇右手手背溫度表征平均皮膚溫度的變化趨勢。圖8是受試者皮膚溫度平均值的全天變化曲線,對應的溫度突變?yōu)椋?0.7℃→16.7℃→21.0℃)。表7為手背溫度穩(wěn)定時間。
如圖8所示,當溫度突降時,老年人與年輕人的手背溫度均持續(xù)下降,直至空間轉換后第30 min還未達到穩(wěn)定。Collins KJ指出當人遇冷時,皮下血管收縮,身體表層血流量減小,血液帶到皮膚表面的熱量減少,皮膚溫度下降,人體輻射和對流散熱降低。當溫度突升時,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老年人與年輕人的手背溫度均上升,并在空間轉換后第22 min達到穩(wěn)定。說明當人體遇冷皮膚溫度所需穩(wěn)定時間比遇熱時更長,即人體的體溫調節(jié)機能在遇冷時反應比較遲鈍,而遇熱時相對敏感。另一方面,在溫度上升時老年人與年輕人手背皮膚溫度變化并未發(fā)現(xiàn)差別。年輕人在偏冷環(huán)境中手背皮膚溫度明顯比老年人低,很可能為年輕人服裝熱阻較小所致。老年人與年輕人在體溫調節(jié)方面的差異有待進一步研究。
對比表5、6、7中熱感覺,熱舒適和手背溫度變化穩(wěn)定時間可知,當溫度發(fā)生突變時,老年人和年輕人的心理熱反應均超前于生理熱反應,皮膚溫度與熱感覺出現(xiàn)分離。
3 結論
本文通過對上海地區(qū)冬季空間轉換溫度突變實驗,獲取了老年人和年輕人熱感覺、熱舒適和皮膚溫度隨時間的變化特征,得到以下結論:
1)本實驗環(huán)境下,溫度突降,年輕人出現(xiàn)明顯的冷感超越現(xiàn)象,老年人則無此現(xiàn)象;溫度突升,年輕人和老年人均未出現(xiàn)熱感超越現(xiàn)象。
2)溫度突變下,老年人和年輕人的熱感覺和熱舒適先于皮膚溫度達到穩(wěn)定,即心理熱反應超前于生理熱反應。
3)老年人與年輕人在溫度突降時的生理熱調節(jié)速度較慢,溫度突升時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