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guān)鏈接: 中國安全網(wǎng) 中國質(zhì)量網(wǎng) 中國論文網(wǎng) 中國資訊網(wǎng)
中圖分類號:B5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5)09-0386-02
渴望擁有一雙洞察的眼睛,如清泉一樣真摯,望向來路的時候,歷史的真實會淙淙流動于心;如星辰一樣璀璨,望向去程的時候,宇宙的真理會因這眼睛的注視而在虛無廣袤的黑暗中顯現(xiàn)。
哲學是以個人的名義來書寫人類的故事,也是以人類的名義來書寫個人的故事,且真正的哲學是有“我”的哲學,這是肯定了人與哲學的不可分關(guān)系;馬克思在《萊茵報》中寫到過:“哲學已經(jīng)成為了報紙記者”,言下之意即,哲學是時代思想的“把關(guān)人”,而非人主觀的思維活動或思維形式亦或思維結(jié)果。我想,哲學所探討的,不論本原也好,存在也罷,或都因人因時因地而有所不同,當然也有異曲同工,但不論什么時代,人們對于哲學本身的追問是沒有停止過的,對它的回答也是百家爭鳴的,所以,當我們今天來討論哲學自身的理解時,絕不是徒勞的空泛之談,這關(guān)于宇宙、自然的最深邃最根本的奧秘之學的探求,恰恰是通往人類自由殿堂的必經(jīng)之路。
一、廟里的神
黑格爾比喻“廟里的神”是使廟成其為人們膜拜的廟的“靈光”,而哲學則是使人類的“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園”成其為人類社會推崇的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園的“靈光”。按黑格爾的說法,正是哲學之光的普照,得以使人之為人,繼而為人般地去生活,去建造不被虛無主義所擊潰堡壘――――人類最終的避難所。而這種哲學之光,我們則可以把它看做一種最高理念,黑格爾稱其為“絕對精神”,而人應當是與之相配的,才能獲得美好的生活,要與之相配,就唯有通過哲學的學習,人才能趨向高尚。
不難發(fā)現(xiàn),其實中西方很多領(lǐng)域是相通的,包括藝術(shù)、文學和哲學領(lǐng)域。黑格爾的此比喻,就好比古代中國所講求的君子的生活之道,在劉禹錫的《陋室銘》中有同樣的觀點:“山高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币簿褪钦f,一座山,一汪水,有其價值之處也在于是否有使“山”為山,“水”為水的“靈光”,講求的是“惟吾德馨”,這里的“德馨”可看做理念、理性,在他們看來,這是一種規(guī)范人生以獲得高尚人生的、出自普遍的理性。正因為有了這種“靈光”,一切才有判斷的尺度。在這一比喻意義上,哲學似乎更是一種判斷的最高理念。
但我個人認為此種比喻是有局限性的,它的局限性就在于其割裂性和架空性,忽視了經(jīng)驗性的東西,認為一切由理念而來,而古代中國的君子之道則更重視從生活中體驗尋求德馨。
二、廝殺的戰(zhàn)場
黑格爾的第二個比喻,即“廝殺的戰(zhàn)場”,之所以這樣比喻,是因為黑格爾發(fā)現(xiàn)幾乎歷史上每一位哲學家都認為自己發(fā)現(xiàn)了哲學的真諦,他們自認為尋找到的是最終的真理,或者相信他們已建立了最完善的哲學體系,例如康德曾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就自詡過自己所建立的這種哲學體系的完滿性,他們已終止了一切哲學混亂,但事實是總有不斷的后者對前者進行批判,以灌入新的哲學內(nèi)容,當然,這是哲學史的一大特征,即被迫在終點上做起跑點。哲學不輕易認為任何知識是理所應當?shù)模鼘θ魏沃R的答案都從深層的角度來提出問題,從新的起跑點來解決問題,但這并不意味著哲學就是小白鼠跑鐵環(huán),它并沒有陷入皮羅主義的懷疑論,對什么都持懷疑態(tài)度,進而導致“懸隔判斷”,它的意義在于康德所言的“何以可能”的追問和解答。
所以黑格爾說到:“全部哲學史這樣就成了一個戰(zhàn)場,堆滿著死人的骨骼。它是一個死人的王國,這王國不僅充滿著肉體死亡了的個人,而且充滿著已經(jīng)推翻了的和精神上死亡了的系統(tǒng),在這里面,每一個殺死了另一個,并埋葬了另一個”。是的,這樣看來,“廝殺的戰(zhàn)場”好像沒有開出“新的生命之花”,那么這種無休止的“死亡填充”又能否促成智慧呢?黑格爾意識到了此問題,同時也指出每一個被埋葬的是因時代所決定的,是無法避免的,這種哲學的相互批判并不會就此導致哲學的消亡,只是“被埋葬的”終究跳不出時代的圈子,因此而局限而已。
那么,我可否用更恰當?shù)谋扔鱽硇稳葸@種哲學的自我批判性呢?個人認為,哲學的此種批判性更像是15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發(fā)現(xiàn)的繪畫的一種――素描,每一筆單線條都是每一位哲學家不同的思想,有些交錯,代表著有異同之處,有些互相垂直,代表著有相悖之處,再有些線條彼此不相交,代表著哲學家們的思考對象或領(lǐng)域不同,也有后一筆蓋住前一筆的痕跡,但是整幅畫素描畫像的完成缺任何一筆不可,也不存在埋葬之說,整一副素描就是哲學史,亦或就是我們討論的“哲學”。
三、花蕾、花朵和果實
黑格爾的第三比喻是一個美麗的比喻:“花朵開放的時候花蕾消逝,人們會說花蕾是被花朵否定掉;同樣地,當結(jié)果的時候,花朵又被解釋為植物的一種虛假的存在形式,而果實是作為植物的真實形式而代替花朵的。這些形式不但彼此不同,并且互相排斥互不相容。但是它們的流動性卻使它們成為有機統(tǒng)一體的環(huán)節(jié),它們在有機統(tǒng)一體中不但不互相抵觸,而且彼此都同樣是必要的;而正是這種同樣的必要性才構(gòu)成整體的生命”。
花蕾為花朵的生而死,花朵為果實的生而死,看似是后者對前者的否定,可沒有前者,何來后者?與其說是否定性,不如說是依賴性,依賴于前者的基礎上,后者得以生成,雖然形式不同,但其承前啟后構(gòu)成了有機的統(tǒng)一體,哲學就是如此的有機統(tǒng)一體,之前的哲學家的哲學思想,之后的哲學家的哲學思想等等就分別是花蕾、花朵和果實的關(guān)系,無非是新的形式肯定過去的內(nèi)容,這是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過程。 這種關(guān)于哲學自身如何看待自己的啟發(fā)性比喻,即使在今天“后現(xiàn)代主義哲學”慢慢發(fā)展起來的背景下,也是我們不可忽視的自我審視過程,F(xiàn)今的一部分哲學觀持哲學消解的觀點,把哲學消解到文學中、科學中、宗教中或藝術(shù)中,而否定了哲學自身,正是缺乏了“花蕾、花朵和果實”這種有機統(tǒng)一體的哲學認識,單純地把哲學當做指導思想去融入各文化樣式,這顯然是非正確的認識。
四、密涅瓦的貓頭鷹
密涅瓦的貓頭鷹指的就是棲落在智慧女神雅典娜身邊象征理性與思想的貓頭鷹,它不是在旭日東升的藍天中翱翔,而是在日暮黃昏時飛起。黑格爾借此暗喻哲學需要反思,哲學是“對認識的認識”,“對思想的思想”,它需要深沉的思考以及深切的體驗。
如果說這種起飛是“反思的起飛”,那么反思的是什么呢?哲學的反思,不是對思想內(nèi)容的反思,不是從哲學史中斷章取義的抽取一些看似有條理的話語,去當做即成的教條,套用到科學中、藝術(shù)中、宗教中去否定已有的內(nèi)容,而是一種在思想前提上的反思與批判。在人們常說的“常理”之中去思考在何意義上認識所謂的“常理”,“常理”的前提條件是什么等等。當然,反思的過程中我們還需要明白哲學不是什么,它不是藝術(shù),無法提供美感,更多是晦澀;它不是科學,無法提供確定性公理,更多是漫長的演繹;它不是宗教,無法提供信仰,更多是真善美的探尋。
五、消化與生理學
黑格爾用消化與生理學的關(guān)系來比喻思維與邏輯學的關(guān)系。誰都知道,人用不著學習生理學、消化學,就會咀嚼、吞咽、吸收、排泄;反之,如果有誰捧著生理學、消化學去學習吃飯,倒是化天下之大稽。顯然,生理學并不是教人消化的,同樣,人的思維也不是邏輯學‘教’出來的。邏輯學使是人自覺到思維的本性,也就是自覺到思維運動的邏輯。哲學智慧并不是教人思維,而是使人自覺到思維的本性,掌握思想運動的邏輯,從而獲得真理性的認識。
這一比喻,寓意人本身的思維是自覺的,而不是從某一理論學科學來的,就好比人能消化但絕不是生理學教授的這一功能,而得出結(jié)論,邏輯學不是教人學會如何思維,而是呈現(xiàn)人的思維軌跡和方式。在此意義上,我們應該視哲學為使知識何以可能的學問,而非一門“教魚游泳”的學問。一旦把哲學當做“教魚游泳”的學問,哲學就脫離了“真正自由的學問”了,也就失去了其批判意義。
六、同一句格言
黑格爾認為同一句具有人生哲理的格言,飽經(jīng)風霜的老者和少不知事的青年說出來意味是截然不同的,原因在于老者有更多的生活體驗,而年輕人由于缺乏人生的經(jīng)歷,同樣的言語自然韻味不同。
同樣的,哲學是飽含著真切的生活體驗的,空有謹慎明晰的思辨是進入不了哲學的真諦的。我們說所有的基本概念都需要生活的前提,哲學不是空中花園,它是“在世之在”的學問,即真實的存在,且不僅僅是真實的存在,還是真實的運動發(fā)展著的進程,在這一進程中人包含其中,自我意識與真實存在相互生成,產(chǎn)生有“我”的真實的哲學。腳貼近真實的大地,頭頂至善的云彩,走在時間的大道上,這邊是哲學的要義。
這也就是佛家所講的“遁形而頓悟”,同樣的對象可能由不同的感知個體了解到不同的表象進而得出不同的觀點。
七、動物聽音樂
所謂動物聽音樂,即“如果把哲學當作現(xiàn)成的知識去接受和套用,雖然可以使用某些哲學概念,但卻始終不知道哲學為何物,因而也不可能真正地進入哲學思考。這就像‘某些動物,它們聽見了音樂中的一切的音調(diào),但這些音調(diào)的一致性與協(xié)調(diào)性,卻沒有透進它們的頭腦’”。
也就是說動物聽音樂而后過,智者聽音樂則是聽而后思。因為哲學不同于一般科學可給予明確的固定的定理、公理或答案,它需要詫異與思辨的精神,甚至有時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結(jié)果,但這也正是哲學的引人入勝之處。
通過黑格爾的幾個比喻,不難發(fā)現(xiàn)哲學的定義:
哲學是指導生活的最高理念,哲學是新舊思想的更迭與發(fā)展,哲學是思想中把握到的時代,哲學是反思批判的精神,哲學是引發(fā)思維思考思維的學問,哲學是生活的哲學,“人”的哲學,那么我們應該把握哪一要義呢,無數(shù)哲學家已給出回答:貼近真實的大地去無限地探求與思索。
我們從“黎明起飛”了解哲學是什么,我們從“黃昏起飛”理解哲學不是什么,哲學反思什么。最后我想借用孫正聿老師說過的話來總結(jié)哲學:“哲學是讀頭疼的書,是思考跟自己過不去的問題,需要像擁抱新娘一樣擁抱孤獨,同時,也可以說它是一種死亡的練習”因為發(fā)現(xiàn)普遍的問題,思考人類的歸宿,都是哲學的特質(zhì)。同時,“哲學就是理論思維,每個人都有理論思維能力,但需要鍛煉和培養(yǎng),而且只有學習以往的哲學史這一個辦法”。
而學習哲學史的過程是一個“路漫漫其修遠兮”的過程,需要“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與毅力,方能達到“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境界。
上一篇:梅奧管理哲學探討
下一篇:淺談基層干部哲學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