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導讀:這也是我國重視人民政治參與的主要原因。要解決這些問題。為了了解我國新農村地區(qū)農民政治參與的現狀。
關鍵詞:新農村,政治參與,問題,路徑選擇
一、政治參與的含義及意義
政治參與是指普通公民通過各種合法方式參與政治生活并影響政治體系的構成、運行方式、運行規(guī)則和政治過程的行為。其主要意義有:
。ㄒ唬┩苿由鐣髁x和諧社會的建設無疑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這也是我國重視人民政治參與的主要原因。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首先應是公平的正義的公正的社會。參與是個過程,公正是個結果,參與追求是廣泛性,公正追求的合理性。在一般情況下,公眾的參與程度在一定意義上能夠反映社會的公正水平,參與有助于實現社會公正,要實現社會公正就應當推進公眾參與。
改革開放以來,由于我們追求效率,經濟效益,在原來就不公正的基礎上又增添了新的不公正,人民群眾容忍了這些不公正。但是,隨著改革開放深入,整個社會已經或正在向多樣化、動態(tài)化、社會化方向發(fā)展,現階段農村中各種矛盾突出,影響了農村社會的正常發(fā)展。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我們的農民群眾參與進來,從而形成農村和諧穩(wěn)定的局面。
(二)改善基層政府形象,改變干群關系的現實需要。論文檢測。
當前,我國的基層政府在群眾中的形象普遍不好,尤其是在農村中,突出表現在:辦事效率不高,服務態(tài)度不好,官本位觀念強,貪污腐敗等等,找他們辦事就得托關系,走后門。而在基層干部看來,下面的人難伺候,沒文化,老土等,并且又要應付上級的工作檢查。總之農村中由于利益因素等影響,干群關系普遍緊張,農村社會中存在著不和諧因素,這嚴重影響農村社會的穩(wěn)定。
公眾積極參與有助于解決這類問題,把問題拿到桌面上,群眾說出自己看法,干部說出他們的意見,然后共同討論解決,那矛盾也就沒有了。所以說“陽光”是最好的殺毒劑。
二、我國新農村地區(qū)農民的政治參與現實存在的問題
為了了解我國新農村地區(qū)農民政治參與的現狀,我們在淮海地區(qū)一些農村進行了問卷及走訪調查。在問卷調查的過程中我們采取了分階段(分層,隨機)抽樣方法抽取了120份,收回了120份。樣本分布與當地農村實際人口構成現狀相符。論文檢測。另外,通過調查該區(qū)一些干部和普通農民進行了隨機訪談,對當地許多情況以及政治參與程度有了更多的了解。
。ㄒ唬┪覈罗r村地區(qū)農民參與態(tài)度冷漠,政治參與意識低
近年來,雖然農民的政治熱情比以往都有所提高。但總體而言,農民的政治參與態(tài)度依然過于冷漠,我國農村地區(qū)農民的政治參與的意識非常低,顯示出明顯的被動性。
調查表明,我國農村地區(qū)農民與政府的接觸總體而言是很小的,大多數農民根本不把同政府接觸視為一種主要的政治參與手段,在選民中,絕大數的人都是因為“村里要求所有的人都要去”才勉強去的,他們并非為了出于維護自己利益考慮,而另外有些人則是為去給自己的“熟人”拉選票,更有甚者只是去為了湊熱鬧。僅僅有少數人是為了想選出能夠為大家,為自己服務,代表自己利益的領導。也就是說只有很少農民意識到選舉活動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以及選舉是其一種政治權利,而更多農民認為選舉只是一種形式,沒必要參與。 這主要是因為:
1、在傳統(tǒng)計劃體制下,鄉(xiāng)鎮(zhèn)統(tǒng)的太多,管的太多
農村中大小事情全靠上級的指示,完全是按章辦事、按規(guī)矩辦事,把農民牢牢束縛在土地之上,村民自治體制沒有完全發(fā)揮其作用,成為計劃體制下的一種傀儡。農民習慣了被指示、被命令,在我國農民的政治參與熱情還沒有出現時就被扼殺了,這種影響很難被消除。
2、傳統(tǒng)農村經濟的影響
傳統(tǒng)農村經濟就是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小農經濟的封閉性與分散性以及由此而導致人際關系的模糊。在溫文爾雅的外表掩蓋之下,人際關系非正常性發(fā)展造成了社會的嚴重變形:一方面,小農經濟對自然環(huán)境的高度依賴對主體人格的伸張是一種天然的束縛;另一方面,社會關系的非正常性又不可能為主體人格的發(fā)展提供強有力的社會依據。其結果不僅是社會成員自我意識的盲目,同時也是社會成員群體意識的淡漠,恰恰是這種狀況不僅造成了社會心理的內傾與血緣宗法關系的牢固,而且使社會中很難形成相對穩(wěn)定,具有共同的政治傾向、經濟利益以及文化品格的階級或階層。因此,在這種經濟體制下,農民自給自足,缺乏溝通、交流,沒有形成有效的利益制約聯(lián)系,利益網,這就造成一種情況:在一些農民利益遭受到利益損失時,而自己的力量有限抵抗不了政府的錯誤做法時,更多的人則是駐足關看,沒有施以援手,農民的利益集團沒有形成。
。ǘ┪覈罗r村地區(qū)農民政治參與的組織單一化
民眾要參與到政治領域內,靠單個人、單個群體的力量是不行的,必然要以一定的政治組織作為紐帶,這些政治組織將起到很好的橋梁與紐帶作用。我國政治內部的組織有人大、黨組織、青年團、婦聯(lián)、工會、居民自治組織等等。這些組織在農民政治參與中起到了表達、協(xié)調、綜合公眾意愿的作用。
但是,上述組織都是政府等有關部門領導的,它們在一般情況下是上級傳達命令的渠道,而不是制約、影響上級制定決策的組織。有時則成為上級為了應付媒體、公眾要求的一種工具。所以在農村中,上述組織作為農民政治參與的功能比較弱,農民除了能在一般的農民選舉中參加到政治中來,很少能在其他組織中找到政治參與的入口。
而要改變這種情況,就需要從政治體制中下手,改變現有的鄉(xiāng)鎮(zhèn)——村管理體制,發(fā)揮農民自治體制的優(yōu)越性。
三、 解決我國新農村地區(qū)農民政治參與問題的路徑選擇
。ㄒ唬┙∪妳⑴c的法律法規(guī),建立公眾參與的具體制度。
通過法律法規(guī)明確規(guī)定公眾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的范圍、參與途徑和參與方式。同時,為了保障群眾參與的有效性與公正性,應以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不同類型、不同形式群眾參與的程序和方法。這樣就把我國的群眾參與納入了法制化軌道,避免人為因素的干擾。
(二)轉變思想觀念,積極營造群眾參與的政治文化和政治氣氛
我國經歷了漫長的封建專制時期,權威意識,服從意識,官本位等觀念意識,無論是在政府官員還是在普通民眾都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要想轉變這種觀念,從政府方面講,應切實從官本位向民本位理念轉變。各級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官員必須盡快走出管理認識誤區(qū),真正把吸收公眾參與看成一種責任和義務,看成政府的一種績效,看成優(yōu)化政府行為的必由途徑。從公眾方面講,公眾必須確立強烈的參與型思想觀念,努力培育公民的參與意識,提高公民參與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三)加大社會信息的開放,提高公民參與的能力,為公民提供基本的技術條件
要想讓我們的廣大農民群眾廣泛參與到新農村建設上來,除了完善法律法規(guī),轉變思想觀念,還要為其提供必要的渠道、途徑、手段。
1、建立健全政務公開制度
在農村表現為:財務公開,村務公開。論文檢測。信息公開是公眾有效參與的基本條件和前提。沒有信息公開,公民不了解政府決策、決定的事實根據、形成過程、基本目標、預期成本和效益等情況,就很難對政府的決策、決定進行相應的評價,提出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因此,通過法律建立經常性的規(guī)范化的政務信息公開制度對于保證公眾參與的真實和有效是極為重要和不可缺少的。
2、提高公民的文化程度,從而提高公民的參與能力
在農村,存在著不少的文盲、半文盲,所以,現階段我們的主要工作就是提高農民的知識程度,減少文盲、半文盲的人數。我們可以通過舉辦農村夜校、知識競賽、學習小組等各種各樣的方式,千方百計地提高農民的知識水平。農民的文化程度提高了,就有維權的意識,也有維權的手段。
四、結束語
黨中央、國務院根據國情適時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戰(zhàn)略。實現這個戰(zhàn)略,就要靠我們廣大的農民群眾的積極參與,因為他們是這個戰(zhàn)略的主體。離開農民群眾的參與,新農村建設就會失去它本來的意義。由于受歷史傳統(tǒng)的影響和現實的制約,農民群眾的政治參與熱情還沒有被激發(fā)出來。由于篇幅有限,作者能力不足、見識有限,只能粗略地論述以下問題,至于更深層次的問題和看法,有待更多的學者、專家去探索。
參考文獻:
[1]姜明安.公眾參與與行政法治[J].中國法學,2004,(2)
[2]王三秀.公眾政治參與與政府行為優(yōu)化[J].社會主義研究,2003,(3)
[3]陳振明.政策科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9
[4]王邦佐.王滬寧等.新政治學概要[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5
[5]王彩梅.論我國公眾參與機制的建設[J].中國政治.2006.7
[6]任爽.石慶環(huán).科舉制度與公務員制度:中西政治發(fā)展史上的一個交匯點[J].東北師大學報,2002,(4)
上一篇:企業(y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下一篇:芻議青少年品德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