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農村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必要性
黨的十八大要求全國范圍內“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堅持不懈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教育人民”[1]。農民憑借在量上和質上的優(yōu)勢和重要地位,成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角,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現必須依靠農民,離開農民,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無從談起。因此,實現農民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應有之義。
(一)從量上看,農民是“大眾”的主體,決定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廣度。李大釗曾在《土地與農民》中指出:“農民約占總人口百分之七十以上,以全人口中占主要的位置,農業(yè)尚為其國民經濟之基礎。故當估量革命動力時,不能不注意到農民是其重要的成分!鞭r民以其數量上的絕對優(yōu)勢成為“一個不可輕侮的偉大勢力”,因此,中國不革命則已,如果革命時不教育、煽動、領導農民積極參加,是沒有希望的。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鄉(xiāng)村居住人口占50.32%,由此可見農民是中國最大的大眾群體,離開農民群體就無所謂大眾。
(二)從質上看,農民是大眾的核心,決定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深度。中國農民群體在中國社會發(fā)展中發(fā)揮巨大的作用,是中國革命、建設和發(fā)展的主力軍,他們的發(fā)展決定未來中國的走向。要維護農村穩(wěn)定,就必須抓住農民,要抓住農民,就要走進農民的內心世界和思想意識,只有用馬克思主義才能把農民的思想意識統(tǒng)一起來,才能實現農村和整個中國社會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農民群體的重要性,決定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fā)展,必須到農村中去,到農民中去,才能真正實現大眾化。
二、馬克思主義在農村大眾化面臨的現實挑戰(zhàn)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在農村的顯示境遇,是一個復雜的力量場,是各種力量為爭奪和融入農村場域的互動與博弈的行動框架。在農村特定場域和慣性的交互作用下,當代中國馬克思的傳播和普及面臨難以回避的挑戰(zhàn),這些挑戰(zhàn)有來自國際的,也有來自國內的,有來自黨外的,也有來自黨內的?茖W分析這些挑戰(zhàn),有助于我們在更大范圍和更大程度上推動馬克思主義在農村的大眾化。
當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面臨的現實挑戰(zhàn)主要是:國際上多元意識形態(tài)的沖擊給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帶來挑戰(zhàn)。全球化是當前國際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已經成為人們的一種生存狀態(tài)。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利用自身經濟和科技優(yōu)勢,在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同時,加緊對其他國家文化和價值觀念的滲透。他們利用電影、網絡、餐飲、娛樂等媒介滲透自己的文化觀念和思想信念,于是自由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在我國開始傳播甚至流行,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動搖了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影響了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
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能否合理解決,是當前面對的又一挑戰(zhàn)。首先,宣傳普及的內容不夠明確。一些黨的基層領導干部不明白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內容,宣傳學習流于形式。還有一些部門把馬克思主義的抽象原理作為宣講內容,而不是向普通群眾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挫傷群眾的積極性。其次,黨內思想政治理論宣傳脫離實際、遠離生活。實踐證明,在高校開設的“兩課”確實走進課堂,但沒有走進學生生活。課本內容遠離學生實際,“兩課”成為高校內逃課率最高的課程。再次,宣傳普及的方式手段過于簡單。傳統(tǒng)的“灌輸”方式成為宣傳普及的唯一方式,造成一些人對馬克思主義產生消極抵抗情緒。
三、馬克思主義在農村大眾化的路徑選擇
馬克思主義在農村大眾化過程中面臨的這些挑戰(zhàn)和問題,證明了大眾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時為其提供了新的契機。要選擇行之有效的路徑加快大眾化的步伐,要求內容具體化、語言通俗化、方式多樣化、宣傳專業(yè)化。
。ㄒ唬﹥热菥唧w化。據統(tǒng)計,2013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8896元,比去年增長12.4%,城鎮(zhèn)居民人均總收入為29547元,比去年增長9.7%。數據顯示,農民的經濟水平得到提高,但是增加的速度遠遠比不上城鎮(zhèn),收入增加所帶來的喜悅被接踵而來的物質和精神上的不平等淹沒,不平等的社會地位和受歧視的眼光不斷沖擊他們善良淳樸的心。同時降低對國家政策的信任度,他們開始迷失信仰,相信金錢、宗教甚至邪教,馬克思主義被“邊緣化”與“弱勢化”。如何在農村增強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關鍵在于能否抓住根本――物質利益!芭械奈淦鳟斎徊荒艽嫖淦鞯呐,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2]。馬克思主義是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tǒng)一的理論體系,只有與廣大農民群眾的實踐活動及其實際需要結合起來的馬克思主義,才會為人們所信服,才能達到“化大眾”的目的。
農民最關心的是如何致富,對黨的理論和政策學習的關注度和迫切度都相對較低。因此,只有讓馬克思主義與現實的、具體的生活結合起來,讓農民群眾獲得物質利益,才會得到支持和擁護,才能使馬克思主義成為農民普遍認可的價值觀。
。ǘ┱Z言通俗化。用通俗化的語言表達馬克思主義,是宣傳普及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條件。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最新成果,具有抽象性、學理性的特點。理論要指導實踐,就必須走出書本,走近群眾,與群眾的生產、生活實際相結合。這就要求理論通俗易懂,容易被群眾理解和掌握。列寧說:“最高限度的馬克思主義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3]尤其是在傳統(tǒng)的鄉(xiāng)村文化氣息濃厚、多種文化交織的當下農村,晦澀難懂的哲學觀點他們不會研究,深奧精彩的學術探討他們不會關注,天花亂墜的政治理論他們不會理會。要實現通俗易懂的“大眾話語”轉換,首先,編寫通俗易懂的讀物來表現理論的深刻內涵和精神實質。社會上已經有了一些這方面的成果,像艾思奇的《大眾哲學》,還有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畫說哲學》、《畫說資本主義》、《畫說毛澤東思想》和《畫說鄧小平理論》等都是很好的載體。其次,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解讀大眾所急需解決的問題。理論宣傳者不能從理論到理論,從書本到書本,必須把所講理論和群眾的生活、學習、工作聯系起來,關注農民需求,回應農民關切,解答農民困惑,“考察群眾的言論,知道他們的需要,在口頭上文字上的宣傳表現他們的心理”。 。ㄈ┓椒ǘ鄻踊6喾N方法、多種渠道并進是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途徑。單向度的“灌輸式”傳播手段往往會讓農民群眾認為馬克思主義是一種單純的政治說教工具,這樣就夸大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意識形態(tài)作用,而忽略了其科學性、實踐性和應用性。
由于“大眾”的主體結構、思想水平、政治覺悟不同,因此大眾化過程中就不能采取某種固定不變的方法。在宣傳過程中,調動受眾的積極性和興趣是非常重要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激發(fā)受眾的興趣,需要采用多種方法,我們可以借鑒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等方法,比如“期待效應”和團體輔導。在傳播載體上,除了利用書報形式外,還可以充分利用電影、電視、網絡、手機等傳播手段。多出版一些馬克思主義的通俗讀物,比如《畫說鄧小平理論》、圖解馬克思主義,畫說科學發(fā)展、圖解以人為本等。還可以用電影、電視劇形式,像《復興之路》、《建國大業(yè)》等,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網絡傳播迅速及時,我們可以通過互聯網建立專門的科普網站,解決群眾的政策困惑。還可以利用手機短信,把黨的最新政策、重點工作發(fā)給群眾,使群眾及時了解大政方針,從而產生認同感并樂于接受。
。ㄋ模┬麄鲗I(yè)化。建立一支過硬的宣傳隊伍是推動馬克思主義在農村大眾化的重要保證。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化”大眾,就需要大眾式的宣傳工作者,就需要優(yōu)秀的、專業(yè)的宣傳隊伍。黨政機構的理論宣傳者、科社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師,都應該成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力量。高校內要有專業(yè)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與“兩課”教師一起成為高校內培養(yǎng)宣傳者的核心,共同組成高校內的宣傳隊伍。在企、事業(yè)單位內,領導干部要承擔起培養(yǎng)宣傳者的任務,形成本部門內的宣傳隊伍。在廣大農村,要形成縣領導帶鄉(xiāng)鎮(zhèn)領導、鄉(xiāng)鎮(zhèn)領導帶村干部的“一條線”幫扶系統(tǒng),逐步把已經通俗化的理論推廣給基層群眾。還要把素質過硬的專家學者、大學生、各行各業(yè)有突出貢獻的人吸收到宣傳隊伍中。宣傳隊伍的素質越高,對馬克思主義掌握得越好,通俗化翻譯越貼近群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進程就越快。
農村大眾化工作取得過成就,也遭遇過挫折,在當前新城鎮(zhèn)化建設過程中,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符合時代的特點,不能因循守舊、一成不變。構建合理的傳播路徑,才能保證農村的大眾化工作有計劃、有規(guī)律地進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