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guān)鏈接: 山東安全網(wǎng) 山東質(zhì)量網(wǎng) 山東論文網(wǎng) 山東資訊網(wǎng)
論文導讀::進行語言糾錯將伴隨著語言教學實踐的始終。是實施因材施教、啟發(fā)式教學的策略。
論文關(guān)鍵詞:英語課堂教學,糾錯,啟發(fā)式教學
在英語教學中,進行語言糾錯將伴隨著語言教學實踐的始終。課堂語言糾錯不僅是培養(yǎng)和檢驗學生掌握語言的基本技能、技巧和能力的手段之一,是實施因材施教、啟發(fā)式教學的策略,也是確保學生廣泛應用英語正確交際和書面表達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
1 糾錯理論及研究
糾錯是指語言教學中學生對概念、用法、使用范圍或場合不理解或混淆的部分。國外關(guān)于外語教學中的糾錯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研究主要圍繞四個問題展開:①外語學習者的語言錯誤是否應該糾正;②應糾正哪些錯誤;③何時糾正;④怎樣糾正。
語言學界對待糾錯的態(tài)度經(jīng)歷了三個發(fā)展階段:由對錯誤的不容忍到容忍,再到最近對錯誤的理性態(tài)度。根據(jù)行為主義理論,不少學者認為,應該及時發(fā)現(xiàn)、及時地糾正錯誤。然而20世紀80年代發(fā)展起來的二語習得理論卻對錯誤糾正提出了不同的看法。Krashen認為,糾正錯誤將增加學習者的焦慮程度,妨礙學習。Elis也認為,錯誤糾正不會產(chǎn)生多大效果。此外,贊同交際法的人也不主張糾正錯誤,他們認為,流利和可接受的語言是教學的基本目標,犯錯誤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xiàn)象,對待學習者語言錯誤應采取寬容的態(tài)度;在課堂上,教師應采取積極的反饋形式,從而盡可能減少糾正學生的錯誤。然而這種忽視正確運用語言的傾向逐漸發(fā)展成對錯誤現(xiàn)象的放縱,并導致了錯誤的屢發(fā)現(xiàn)象,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定的語言思維定勢英文論文翻譯,語病現(xiàn)象將經(jīng)常發(fā)生,因而又引起了其他研究人員的注意。James認為,及時糾正錯誤是很有必要的。且提出了充分的理由。
何時糾錯也是外語教學研究領(lǐng)域一個熱烈討論的問題。一般有兩種情況:分為及時糾錯和延時糾錯論文開題報告范例。但國內(nèi)外有些研究者和教師卻反對即時糾錯。其理由是:即時糾錯可能使說話者在同學面前感到尷尬,打斷流利語言的順利進行,可能會誤導口語進行。然而教師則愿意采用延時進行糾錯,其好處是不會阻礙交流的順利進行,更能保證學習所需的時間和注意力。但是,這種方法一般來說缺乏上下文,更主要的是,學習者沒有機會進行自我糾錯。
關(guān)于糾錯處理的一般模式,研究者發(fā)現(xiàn):教師有多種糾正學習者錯誤的策略,課堂上用的最多的糾錯方式是教師用正確的形式要求學生重說或重做,還有其他的糾正技巧,包括啟發(fā)、元語言反饋(met linguistic feedback)及重復糾錯。 Ellis提出,學習者產(chǎn)生的糾正有助于語言的發(fā)展。一般而言,更明白糾錯技巧有利于喚醒差生的語言糾正,錯誤糾正策略一定要符合學生個體的語言差異。
從對糾錯的文獻研究中,筆者發(fā)現(xiàn),國內(nèi)外對這個問題的研究仍有不足之處,絕大多數(shù)為理論探討,實證研究很少。且國內(nèi)外對這些研究成果是否適用于中國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之中,仍有必要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對糾錯問題做進一步的實證研究。
2 糾錯研究設(shè)計
2.1研究問題
本調(diào)查主要回答了以下四個問題:①大學生是否認同教師在英語課堂上糾錯的作用,②教師通常對糾錯采用的方式,③教師在對學生糾錯過程中的態(tài)度,④學生喜歡教師采用什么樣的糾錯技巧。
2.2研究對象
本次調(diào)查的對象為隴南師專英語專業(yè)2009級4班和2009級漢語言文學專業(yè)3班學生,共92人,其中男生40人,女生52人。
2.3研究方法
為了能全面真實地反映大學英語課堂糾錯情況,筆者同時采用了兩部分研究方法。一部分是課堂觀察。課堂觀察歷時6周,同時記錄每天3小時的課堂交互,然后根據(jù)錄音現(xiàn)場的對話進行分析,指出主要錯誤出現(xiàn)的片段,包括學習者的主、客觀錯誤,教師反饋和學習者即時反應(含糾錯修正),又根據(jù)Lyster&Ranta糾錯的范疇對收集的語料編碼,還對教師糾錯把握的時機和尺度進行了指導,一類為即時糾錯,另一類為延時糾錯。
調(diào)查研究的另一部分為問卷調(diào)查。選取對象是英語專業(yè)2009級5班和2009級漢語言文學專業(yè)4班共92名學生。發(fā)出英文論文翻譯,問卷92份,回收有效問卷89份。問卷設(shè)計包括學生對糾錯的認識、糾錯態(tài)度、糾錯方式的選取等。
2.4研究結(jié)果與達到的目的
此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大學英語課堂糾錯情況。通過對原始數(shù)據(jù)的處理,歸納出如下結(jié)果:
2.4.1學生是否認同課堂糾錯。從問卷的調(diào)查結(jié)果來看,98%的學生對糾錯有正確的認識。他們對“錯誤是不可原諒的”持否定態(tài)度,而認同“語言學習和使用中出現(xiàn)錯誤是正常的”。42%學生認同“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錯誤應該即時糾正”。這與其它幾項研究得出的結(jié)論一致。69%的學生同意“糾正錯誤比忽視錯誤更有利于外語學習”。另外,有超過半數(shù)(54%)的學生認同“過多的糾錯會影響學生學習的情緒而喪失信心”。
2.4.2、教師應糾正哪些錯誤。在對課堂錄音進行分析之后,總共發(fā)現(xiàn)4265處學生錯誤,在這4265處錯誤中,語法錯誤2143個,占50%;詞匯錯誤1670個,占39%;句法錯誤155個,占3.6%。在所有4265處錯誤中,215處(5%)被教師以各種糾錯方式加以糾正,其中教師對語法錯誤的糾錯為2143個,占所有糾錯的50%;對詞匯錯誤的糾錯為1670個,占39%;對句法錯誤?木來砦?155個,占3.6%。
各類錯誤所獲得的糾正頻率成正比,語法糾錯頻率是三者中最高的,錯誤數(shù)量占54%,所獲糾錯數(shù)量占50%;句法糾錯頻率位置第三,所獲糾錯數(shù)量占22%;詞匯錯誤則介于前兩者之間,所獲糾錯數(shù)量占28%。
2.4.3、教師通常采用什么樣的糾錯方式。觀察發(fā)現(xiàn),從教師糾錯的實際來看,即時糾錯占91%,而延時糾錯只占9%論文開題報告范例。在糾錯方式上,教師用了七種糾正方式:教師用正確的形式重說(recast);要求學生重說重做(clarification request);元語言反饋(met linguistic feedback,即與學生語言形式開展有關(guān)的對比評語或問題不明示正確答案);啟發(fā)(elicitation);清楚指出學生的錯誤談論并糾正(explicitcorrection);重復學生的錯誤(repetition);學生互糾。
對七種糾錯方式及其頻率分析顯示,要求學生重說和教師用正確的形式重說這兩種方式最常用,占總糾錯策略使用總數(shù)的58%,而其他四種糾錯技巧使用機會較少。要求學生重說是最常用的方式,占34%。這一結(jié)果不同于國外有些關(guān)于語言學習者的觀察研究。他們研究的目的是把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有一定的英語交際能力,提高正確運用英語表達的水平和能力。而本文研究的是英語教學,學生英語水平相對較低,所以條件允許教師使用使學生更多參與語言形式溝通的錯誤糾正方式,如要求學生重說等。可見,學生的英語水平可能影響教師對糾正方式的選擇。本研究中,教師用正確的形式重說為第二常用的糾正方式。
2.4.4、學生偏愛的糾錯方式。在七種糾錯方式中英文論文翻譯,學生最喜歡的方法是啟發(fā)式糾錯,以及教師用正確的形式重說這兩種方式,學生更樂于即時糾錯。而上述啟發(fā)和教師用正確的形式重述屬于暗示糾錯。為什么中國大學生偏愛后者呢?這也許是因為這兩種暗示糾錯不影響個人面子,而他們有能力在暗示糾錯的情況下發(fā)現(xiàn)他們本族語的差異。這只是筆者的假設(shè),有待于后續(xù)研究驗證。調(diào)查還發(fā)現(xiàn),學生最不喜歡的糾錯方式是重復學生的錯誤。
3 結(jié)束語
本研究對于我國國家級貧困地區(qū)大學英語教學環(huán)境下關(guān)于錯誤糾正策略的認識和應用有一定的啟示:一是糾錯是語言習得的一個必然過程,一方面教師不要把糾錯看成是權(quán)威的再現(xiàn),另一方面也不能對語言和書面錯誤視而不見,應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動機,充分考慮學生對課堂糾錯的期待,使自己的認識和學生的認識達成共識,以便有效地實施課堂教學活動;二是通過本研究表明,學生需要教師及時糾錯,然而,糾錯并不是單一的過程,教師應通過觀察、訪談、問卷等形式了解學生對糾錯的認識,以便在課堂上選擇有效的糾錯方式;三是二語習得是一個緩慢、延續(xù)的過程,錯誤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然發(fā)展的一種標志,不可能在短期內(nèi)改變學習者的外語水平。作為教師,要耐心對待學生的錯誤,要根據(jù)不同對象和對所犯錯誤的類型,提供恰當?shù)姆答伜图m錯方式。
參考文獻:
1.CorderSP.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ingua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2.馬冬梅.英語教學中小組口語活動后的學生自我糾錯[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2):131—135.
3.郝興躍.論二語/外語習得中的錯誤分析[J].山東外語教學,2003,(1):44—47.
4.Ellis Larsen.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Teaching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5.向朝紅.“監(jiān)察”學習理論及其口語錯誤糾正的啟示[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9,(7):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