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導讀::同義反復語是日常生活中一種有趣的語言現(xiàn)象,近年來受到了修辭學家、邏輯學家及語言學家的廣泛關注。但學者們研究的焦點主要集中于名詞性同義反復語。本文在認知轉喻的框架內研究了動詞性同義反復話語“V是V” 構式的意義及語用功能。
論文關鍵詞:言語行為轉喻,動詞性同義反復語,“V是V”,語用功能
一.引言
同義反復話語是指由同一詞語充當主語、賓語構成的判斷句。傳統(tǒng)修辭學把它看成是一種辭格,它可以產(chǎn)生積極或消極的修辭效果。著名修辭學家鄭遠漢先生在其《現(xiàn)代漢語修辭知識》中,把它作為一種重要的言語表達手段加以論述[1]。作為言語交際中一種有趣的語言現(xiàn)象,近年來受到了修辭學家、邏輯學家及語言學家的廣泛關注。但學者們研究的焦點主要集中于名詞性同義反復語“N是N”構式。而對“V是V”構式的研究較少。本文在認知轉喻的框架內研究了動詞性同義反復話語“V是V” 構式的意義及語用功能。
二.動詞性同義反復語
趙曉偉認為“X是X”是指“是”前后使用相同語詞構成的結構。從詞類上,充當X的可以是名詞、動詞、形容詞、代詞、數(shù)詞,此外短語和虛詞也可以出現(xiàn)在結構中X位置[2]。例如:
(1)不管他信不信,事實總是事實。(名詞)
(2)這衣服便宜是便宜,但是款式不好。(形容詞)
(3)走是走,我心上不服氣呀。(楊絳《弄假成真》)(動詞)
(4)我是我,我是楊倩兒。(電影《鐵血保鏢》)(代詞)
(5)龐家三兄弟一個是一個。老大穩(wěn)重,老二干練,老三是個文武全才論文格式模板。(汪曾棋《故里雜記》)(數(shù)量詞)
(6)不好就是不好語用功能,甭想讓我說好。(王朔《誰比誰傻多少》)(狀中短語)
(7)我去是我去,但還有別人呢?(主謂短語)
(8)管他呢,已經(jīng)就是已經(jīng)。(虛詞)
景士俊提出:句型中的“X”不限于詞,也有詞組。這也不難理解,不論是詞亦或詞組,甚至長度更長的小句,在適當?shù)那闆r下都可以作為整體單位進入X位置,表達言談者對概念或事件的某些主觀意義。
(9)你不愿意是不愿意,可也不能掄剪子呀!
(10)懷疑是懷疑,運氣還是想碰一碰。
下面我們主要討論動詞性同語,即同語的主語和表語都是動詞或動詞短語,構式為“V是V”。陳昌來認為動詞可分為動作動詞、致使動詞、心理動詞、性狀動詞和關系動詞,它們分別有[動作]、[致使]、[心理]、[性狀]、[關系]的語義特征[3]。這五類動詞進入同語式后分別帶有動態(tài)義和靜態(tài)義,因此,在動詞性同語式中我們可將這五類動詞歸納為兩大類:動態(tài)動詞和靜態(tài)動詞。動作動詞和致使動詞屬于動態(tài)動詞,心理動詞、性狀動詞和關系動詞屬于靜態(tài)動詞。例如:
(11)我去是去,可是不在那兒吃飯。(“去”動詞)
(12)哭是哭, 哭完了還要繼續(xù)訓練。(“哭”動詞)
(13)我們打牌是打牌,可是從不賭博。(“打牌”動賓短語)
。14)吃飯是吃飯,可是不喝酒。(趙元任《漢語口語語法》)(“吃飯”動賓結構)
三.理論框架
Panther 和Thornburg(1997)把轉喻分為:指稱轉喻、謂詞轉喻和言語行為轉喻。第一次提出了言語行為轉喻的概念[4]。他們認為,言語行為實際上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非言語行為并無二致,兩者的完成都要有適當?shù)臈l件,要經(jīng)歷一定的階段。間接言語行為要遵循一種轉喻規(guī)則,交際者往往是用一個言語行為去借代另一個言語行為。Panther 和Thornburg(1997)把言語行為轉喻分為三類:①事態(tài)前部分代表整個場境:包括用實施行為的能力代表該言語行為和用聽話人希望說話人實施一個言語行為代該言語行為;②事態(tài)核心/效力代表整個事態(tài)場境:包括實施言語行為的義務和結果代表該言語行為;③事態(tài)后部分代整個事態(tài)場境:包括實施言語行為的非必然結果代表該言語行為。在此基礎上,李勇忠(2003)認為言語行為可以被看成是一個有結構的行為腳本(actionscenario)。一個行為由三部分組成:(A)前段(before),指行為的準備階段,是行為的條件和動機;(B)核心及結果段(core and its result),又稱中段,這是行為的區(qū)別性特征,它可以表明行為的特點及成功完成一項行為的即時結果;(C)后段(after),指行為所帶來的預期(intended)或非預期(unintended)的后果(consequences)。人們經(jīng)常用行為腳本中的某個部分去替代整個行為,這符合人的普遍認知規(guī)律[5]。
四.言語行為轉喻對“V是V” 構式的分析
下面讓我們以上列舉的幾個動詞性同義反復語為例,在言語行為轉喻的理論框架下對構式“V是V”的意義及語用功能進行分析:
(11)我去是去語用功能,可是不在那兒吃飯。
在上例(11)中,動詞性同義反復語“去是去”這一言語行為腳本可以分為以下三段:前段——“我”有去的意愿、能力,中段——“去”這一行為的實施,后段——“去”的結果。當說話者說“我去是去,可是不在那兒吃飯。”這句話時,在大腦里激活的應該是這一事件的整個腳本,而字眼里強調的卻只是“去”這一行為的結果。說話者有意用“去”這一行為的后段來代替整個言語行為,其目的是為了突顯此行為的結果,這正是轉喻的功能之一,即突顯(highlight)功能的體現(xiàn)。由Langacker (1999)提出來的突顯原則是認知的兩大原則之一,是指人們傾向于談論事物最突顯的部分。此外,此例后半句“可是不在那兒吃飯”起強調說明作用,強調實施“去”這一行為的結果是“不在那兒吃飯”。
(12)哭是哭, 哭完了還要繼續(xù)訓練。
在上例(12)中,動詞性同義反復語“哭是哭”這一言語行為腳本可以分為以下三段:前段——說話人有“哭”的意愿、動機,中段——“哭”這一行為的實施,后段——“哭”的結果論文格式模板。當說話者說“哭是哭, 哭完了還要繼續(xù)訓練”這句話時,在大腦里激活的應該是這一事件的整個腳本,而字眼里強調的卻只是“哭”這一行為的實施。說話者有意用“哭”這一行為的中段來代替整個言語行為,其目的是為了突顯此行為的實施,這正是轉喻的功能之一,即突顯(highlight)功能的體現(xiàn)。此例后半句“哭完了還要繼續(xù)訓練”起強調說明作用,強調實施“哭”這一行為之后,要繼續(xù)訓練。
(13)我們打牌是打牌,可是從不賭博。
在上例(13)中,動詞性同義反復語“打牌是打牌”這一言語行為腳本可以分為以下三段:前段——說話人有“打牌”的意愿、能力,中段——“打牌”這一行為的實施,后段——“打牌”的結果。當說話者說“我們打牌是打牌,可是從不賭博”這句話時,在大腦里激活的應該是這一事件的整個腳本,而字眼里強調的卻只是“打牌”這一行為的實施。說話者有意用“打牌”這一行為的中段來代替整個言語行為,其目的是為了突顯此行為的實施,這正是轉喻的功能之一,即突顯(highlight)功能的體現(xiàn)。此例后半句“可是從不賭博”起強調說明作用語用功能,強調實施“打牌”這一行為的時“從不賭博”。
(14)吃飯是吃飯,可是不喝酒。(趙元任《漢語口語語法》)
在上例(14)中,動詞性同義反復語“吃飯是吃飯”這一言語行為腳本可以分為以下三段:前段——說話人有“吃飯”的意愿、動機,中段——“吃飯”這一行為的實施,后段——“吃飯”的結果。當說話者說“吃飯是吃飯,可是不喝酒”這句話時,在大腦里激活的應該是這一事件的整個腳本,而字眼里強調的卻只是“吃飯”這一行為的實施。說話者有意用“吃飯”這一行為的中段來代替整個言語行為,其目的是為了突顯此行為的實施,這正是轉喻的功能之一,即突顯(highlight)功能的體現(xiàn)。此例后半句“可是不喝酒” 起強調說明作用,強調實施“吃飯”這一行為時“不喝酒”。
五.結語
本文在言語行為轉喻的理論框架下探討了 “V是V”的構式意義和語用功能。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V是V”的構式的意義和語用功能還受突顯原則的支配,突顯原則是認知的兩大原則之一,也是轉喻的功能之一。言語行為轉喻是轉喻理論中一個重要的概念,對言語行為具有很強的解釋力。
參考文獻
[1]鄭遠漢,現(xiàn)代漢語修辭知識[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
[2]趙曉偉,“X是X”結構的多維考察[D].南昌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3]陳昌來,現(xiàn)代漢語動詞的類和基本動核結構[J].面臨新世紀挑戰(zhàn)的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1998現(xiàn)代漢語語法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M].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4]Thornburg,Linda& Klaus-Uwe, Panther. Speech act Metonymies [A].W. Liebert, G.Redekker& L.Waugh. Discourse and Perspective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7.
[5]李勇忠,轉喻的認知語用闡釋[J].外國語言文學,2003,(4).
上一篇:幾何中“面”的隱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