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guān)鏈接: 山東安全網(wǎng) 山東質(zhì)量網(wǎng) 山東論文網(wǎng) 山東資訊網(wǎng)
論文導讀::影視課教學的積極意義已得到廣泛的認可,但影視課的課堂教學應(yīng)當怎么安排,還存在著爭議。本文在“i+1”理論視角下,以詞匯的習得為切入點,開展實證研究,證明了雙字幕電影對學習的積極意義,在電影播放前對相關(guān)知識進行講解,要好于播放過程中的穿插講解。
論文關(guān)鍵詞:“i+1”理論視角下的影視課教學模式初探
一、引言
科學技術(shù)日新月異的發(fā)展,帶來了社會各方面的變革與進步,各種基礎(chǔ)課教育教學的模式也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外語教學作為基礎(chǔ)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毫不例外經(jīng)歷了這種變化,各種教學手段、教學模式層出不窮,影視教學作為電子化與信息化發(fā)展的產(chǎn)物,寓教于樂,在眾多的教學手段與模式中脫穎而出,越來越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英文原版電影作為影視課教學的重要組成成份尤為受到學生的喜愛,其對英語學習的促進作用已得到廣泛的認可,然而對于影視課教學應(yīng)當如何開展,在觀賞電影時,要不要有字幕,使用英文字幕還是中文字幕,還是使用雙字幕;以及電影的背景知識、重要語言知識點的講解應(yīng)該怎樣安排,還存在著爭議[1][2][3][4]。本文嘗試從美國語言學家Stephen Krashen的“i+1”理論視角下,去探討研究視聽課中不同教學方式的影響。
二、“i+1”理論與影視教學
StephenKrashen在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第二語言習得的重要理論,“i+1”理論。該理論嘗試解釋學習者是如何習得第二語言的,該理論包含五個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假說:習得—學習假說(acquisition-learninghypothesis),自然順序假說(naturalorder hypothesis),監(jiān)察假說(monitor hypothesis), 輸入假說(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過濾假說(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其中的輸入假說是該理論的核心部分[5]。根據(jù)該理論,只有當學習者暴露于可理性的語言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時英語論文網(wǎng),語言習得才能發(fā)生。如果用i來表示學習者當前的語言水平,用1來表示略高于學習者當前語言水平的知識,可理解性的語言輸入就可以用i+1來表示,它屬于語言的就近發(fā)展區(qū)域。如果學習者想要獲得語言水平上的進步與提升,其只有接受這種i+1水平的語言知識后,才可能實現(xiàn)。如果給其提供的是i+0,那么其水平只能原地踏步,若是i+2或以上,那么他的習得效果也不能達到最佳狀態(tài);換句話說,語言的最佳習得狀態(tài),必須發(fā)生在i+1的情境下。Krashen在情感過濾假說中,同時指出了最佳的習得狀態(tài)也必須發(fā)生在情感過濾低的情境下,這也就意味著,語言學習者要避免受到過多的憂慮、不快等消極情感因素的影響,在語言的學習過程中,要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其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從上面的理論中,我們可以看出,就二語習得這一問題,Krashen既重視外部語言因素的影響,即語言的輸入要盡可能處于i+1的水平層次,又強調(diào)學習者內(nèi)部的情感因素對語言習得的影響,二者相輔相成核心期刊目錄。一個人若要學習語言,語言的輸入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i+1水平的語言輸入,同時要盡可能地降低情感的過濾,這樣才能充分地激活人腦的語言習得機制(language acquisitiondevice),真正地吸納輸入的語言,提高其語言能力。
電影可以開拓學習者的視野,可以使其了解到不同的文化,甚至可以影響到其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影視課的出現(xiàn),有機地把英語教學與電影接合起來,把語言知識的運用放在了具體的交際情景下,打破了傳統(tǒng)的聽力教學單一的教學形式,有助于學習者在輕松愉悅地氛圍中,掌握語言的具體運用。影視課為學習者提供的這種氛圍,也符合Krashen“i+1”理論中情感過濾假說所提到的語言習得要求。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影視課能極大地激發(fā)學習者的興趣和熱情,能夠極大程度地減少消極情緒,充分地降低情感過濾,極其有利于其對語言的習得。
但正如在上文中提到的,現(xiàn)今對影視課教學的組織模式尚存爭議,下面我們將從“i+1”理論的角度,對現(xiàn)有的視聽課教學模式,開展實證研究,以確定電影字幕的不同使用模式、電影背景知識及語言知識的講解模式對學習者的語言習得的影響,對這個問題開展定性定量的研究英語論文網(wǎng),無疑對實際的教學安排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與參考價值。
三、實證研究
基于影視課教學組織模式尚存爭議,筆者帶著對視聽課教學的大量實踐與思考,以詞匯的習得為切入點,對學生進行測試,開展對比研究,以期找出較為合適的課堂教學模式來。
。ㄒ唬y試對象
參加測試的學生為黃淮學院外語系大三的本科班學生,按照其在英語專業(yè)四級考試中的成績,隨機抽取分數(shù)段在65-75之間的學生120名,然后隨機地分為6組,前4組用來測試不同字幕模式對詞匯習得的影響,后兩組在前4組數(shù)據(jù)結(jié)果的基礎(chǔ)上,采取最適合的字幕使用模式,以測試電影背景知識及語言知識的講解模式對學生詞匯習得的影響。
。ǘy試材料
本次測試所選擇的視聽材料為最新美國動畫“怪物史瑞克4”,影片詼諧幽默趣味性強,語言難度適中。隨機從該影片臺詞中選出教學大綱以外的50個詞匯,設(shè)計一份聽寫測試試卷,要求學生寫出聽到每個詞匯及其中文含義,每個詞匯2分,滿分100分,測試時間為15分鐘。
(三)測試安排
前4組的測試安排在2011年4月15日周五上午8點開始,將這4組學生分在4個小多媒體教室中,給其播放電影“怪物史瑞克4”。對于第一組學生,給其播放的影片沒有字幕,第二組為中文字幕,第三組為英文字幕,第四組為中英文雙字幕。
測試開始前不對學生提出任何學習的要求或暗示,所以整個觀看過程學生都比較輕松愉快,沒有識記詞匯的壓力。在四組同時看完電影之后,拿出提前設(shè)計好的試卷,要求每個學生聽寫出每個單詞及其中文意思。
。ㄋ模y試結(jié)果
測試結(jié)束后,我們用統(tǒng)計軟件SPSS對測試結(jié)果進行了分析:
變量 |
N |
Maximum |
Minimum |
Mean |
Std. Deviation |
第一組 |
20 |
56 |
40 |
51.5 |
10.1 |
第二組 |
20 |
60 |
46 |
52 |
8.7 |
第三組 |
20 |
56 |
44 |
54 |
8.6 |
第四組 |
20 |
58 |
50 |
55.5 |
5.2 |
從測試結(jié)果,我們可以看出,盡管四個組的最高分與最低分沒有太大的差別,但使用字幕的第二、三、四組的平均成績高于不使用字幕的第一組的平均成績,標準偏差也顯示這三組的學生成績分布更集中在平均分附近,總體成績較為均衡。在使用字幕的三組中,采用中英文雙字幕的第四組,無論是平均成績還是標準偏差,都比使用單字幕的其他兩組表現(xiàn)要更好。這個測試以事實的數(shù)據(jù)表明,使用單字幕的教學效果要好于不使用字幕的效果,中文單字幕與英文單字幕的教學效果沒有明顯的差異,而使用雙字幕的教學效果是4組中最佳的。之所以有這樣的實驗結(jié)果,我們認為其原因如下:無字幕的影視教學,學習者獲得的可理解性的語言輸入相對較少,單字幕提供的稍多,雙字幕所提供的可理解性語言輸入是最多的。這個測試結(jié)果,充分顯示了雙字幕影視教學的積極意義。
為了進一步調(diào)查電影背景、語言知識點的講解應(yīng)怎么安排更合適,我們在上面測試結(jié)果的基礎(chǔ)上英語論文網(wǎng),安排了第五六兩組的測試,每組各20人,測試材料仍為《怪物史瑞克4》,測試時間安排在4月15日下午2點半,兩組同時開始。對于第五組的學生,在觀看電影前,不向其進行相關(guān)背景知識、語言知識的講解,而是在觀看的過程中,在有重要背景和語言知識點的時候,中斷影片的播放,進行穿插講解。對于第六組,我們在觀看影片開始前,把電影的背景知識、語言知識點給予講解,在播放影片的過程中,不中斷電影的播放,不去穿插背景知識、語言知識的講解。在兩組觀看影片同時結(jié)束后,我們拿出與上午4組相同的測試,對第五組和第六組同學的詞匯習得情況進行測試,隨后用SPSS軟件對測試結(jié)果進行分析:
變量 |
N |
Maximum |
Minimum |
Mean |
Std. Deviation |
第五組 |
20 |
75 |
30 |
54 |
13.3 |
第六組 |
20 |
70 |
55 |
65 |
5.9 |
根據(jù)數(shù)據(jù),我們可以看出第五組學生的平均分略低于第四組,標準偏差也大于第四組,整個六組的最高分最低分都出現(xiàn)在該組,標準偏差的數(shù)據(jù)表明,本組學生成績分布最為分散。第六組同學在最高分、最低分及平均分三個方面的表現(xiàn)均超過了上午的四組,從標準偏差上,我們也可以看出,該組同學的整體表現(xiàn)也是比較均衡的核心期刊目錄。
這樣的測試結(jié)果,有些出乎我們的意料,在常規(guī)語言教學的過程中,穿插背景知識和相應(yīng)的知識點,是極其利于學習者掌握所學的知識的,但對于第五組來說,盡管穿插了相關(guān)知識的講解,其同學的整體表現(xiàn)并不比上午的第四組好很多,成績也很分散,標準偏差較大。而同樣涉及了相關(guān)知識的講解,僅僅因為安排時間的關(guān)系,第六組同學的表現(xiàn)卻是整個六組中最佳的。這一現(xiàn)象引起了我們的思考。
在Krashen的“i+1”理論的視角下,我們對這個結(jié)果進行了分析,我們認為這印證了“i+1”理論中的情感過濾假說,即第二語言的學習效果和情感因素密切相關(guān),要最大限度地減少影響語言學習效果的消極因素,降低情感過濾的影響[6]。第五組在播放過程中,頻繁的暫停播放,穿插知識點、背景知識的講解,使學生處于一種受壓抑的學習氛圍,在情感因素上,加大了情感過濾英語論文網(wǎng),以致學習的效果反而不好。自控能力強的同學,可以發(fā)揮主觀的能動性,克服這種情感的過濾,充分利用積極的因素,即知識的穿插講解;自控能力差的同學,受消極情緒的影響較大,下意識地過濾了知識的輸入。我們認為,這也是六組的最高分與最低分都出現(xiàn)在該組的主要原因。
四、結(jié)語
我們的測試結(jié)果,以事實的數(shù)據(jù)駁斥了一些學者就影視課教學的觀點:影視教學的過程中,不應(yīng)該使用字幕,或只使用中英文單字幕影片。我們認為,由于學生詞匯量還比較小,電影中人物的語速又是英美人生活對話的正常語速,單字幕或沒有字幕的影片所帶來的是“i+2”甚至以上水平的語言輸入,這不利于給學生創(chuàng)造可理解性輸入的語言環(huán)境。而中英對照雙字幕的出現(xiàn),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兩種字幕的同時出現(xiàn),可以幫助學習更好地理解劇情,充分激發(fā)他們的積極情緒,又可以提供大量的可理解性的語言輸入,調(diào)動其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我們的測試也證明了,在播放電影前對相關(guān)背景知識及語言知識的講解,其教學效果要好于把這些內(nèi)容穿插到影片播放過程中。這充分說明了,教學的過程中盡量減少學生的情感過濾的重要性。本研究的主要發(fā)現(xiàn)對視聽課的教學組織及教學安排,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不同教學模式對影視課教與學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李世令,劉亞非.淺談英美原版電影對大學英語教學的輔助作用[J]. 山東外語教學, 2007, (3): 63-65.
[2]易高燕.觀看原版電影對英語學習的影響[J]. 科技風, 2009, (23): 73.
[3]張莉,王靜,李聰文.如何通過看英文原版電影學習英語[J]. 電影文學, 2010, (4): 164-165.
[4]龍千紅.電影與英語聽說教學[J]. 外語電化教學, 2003, (91): 48-51.
[5]Ting Yenren. 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 for English Major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 Press, 2004: 75-78.
[6]Victoria Rodrigoa, Stephen Krashenb,Barry Gribbons. The E?ectiveness of Two Comprehensible-Input Approachesto Foreign Language Instruction at the Intermediate Level [J].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2004,32 (1): 5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