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觀察在急性冠脈綜合癥(ACS)患者中阿托伐他汀與辛伐他汀對高敏C反應蛋白(hs-CRP)、基質金屬蛋白酶2(MMP2)、白細胞分化抗原40配體(CD40L)水平的影響,探討他汀類藥物在ACS患者中的抗炎作用。 方法:選取 本文由wwW. zgazxxw.com提供,畢業(yè)論文 網專業(yè)代寫教育教學論文和畢業(yè)論文以及發(fā)表論文服務,歡迎光臨zgazxxw.comACS組患者96例,正常對照組34例。其中ACS組隨機分A組:辛伐他汀20mg/d,B組:阿托伐他汀20mg/d;分別測定治療前后患者外周血hs-CRP、MMP2、CD40L、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水平,進行臨床療效觀察。 結果:阿托伐他汀治療組與辛伐他汀治療組之間治療后的血脂結果未見明顯差異(P>0.05),但他汀類藥物治療4周后hs-CRP、MMP2、CD40L水平明顯下降(P值?);阿托伐他汀組較辛伐他汀組及對照組hs-CRP、MMP2、CD40L水平下降更加明顯(P值?)。 結論:他汀類藥物具有獨立于降脂作用以外的抗炎作用,減緩動脈粥樣硬化進程和管腔狹窄、穩(wěn)定冠脈斑塊,從而阻止或延緩ACS的發(fā)生發(fā)展。此外阿托伐他汀比辛伐他汀在抗炎方面更有優(yōu)勢。 【關鍵詞】hs-CRP;MMP2;CD40L;阿托伐他汀 The effect of atorvastatin and simvastatin upon hs-CRP,MMP2,CD40L level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bstrac: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the atorvastatin and simvastatin on 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2(MMP2),CD40 ligand(CD40L)levels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patients,so as to probe into the anti-inflammatory influence of statins in ACS patients. Methods:Select 96 patients with ACS and normal control group of 34 patients.The ACS group a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Group A:Simvastatin 20mg / d,Group B:atorvastatin 20mg / d.To assay the level of hs-CRP,MMP2,CD40L,total cholesterol(TC),triglyceride(TG),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Along with clinical efficacy observation. Results: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blood lipid results between atorvastatin and simvastatin treatment group(P> 0.05).However,the levels of hs-CRP,MMP2 and CD40L decreased obviously with statin therapy after 4 weeks.The levels of hs-CRP,MMP2 and CD40L declined more apparently in atorvastatin statin group rather than those in simvastatin group. Conclusions:Besides lipid-lowering effects,the statins have independent effect of anti-inflammatory,slow the process of atherosclerosis and stenosis,make coronary plaque stable,so as to prevent or delay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CS.And found that atorvastatin have an advantage over simvastatin in anti-inflammatory aspects. Key words:hs-CRP;MMP2;CD40L;atorvastatin 1、文獻綜述 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生物標記物的評述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以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rupture)或糜爛(erosion),繼發(fā)完全或不完全閉塞性血栓形成為病理基礎的一組臨床綜合征,它是包括不穩(wěn)定心絞痛(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一系列臨床病征。UA可表現為靜息心絞痛、初發(fā)心絞痛或惡化心絞痛。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發(fā)現,許多患者的臨床癥狀各異,其冠狀動脈卻具有非常相似的病理生理改變,即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由穩(wěn)定轉為不穩(wěn)定,繼而破裂表面血栓形成,導致病變遠端血管完全性或是不完全性閉塞,進而發(fā)生心肌缺血或是原有缺血惡化或發(fā)生心肌壞死。 在許多急性冠脈綜合征的患者中存在冠狀動脈的部分狹窄或短暫狹窄導致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或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而冠狀動脈的全部阻塞即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臨床上必須鑒別這些不同的病因,可以通過詢問病史、觀察癥狀、進行體格檢查、心電圖、心肌壞死標記物、心臟彩超、心室造影、冠脈造影來診斷。對于急性冠脈綜合癥的患者心電圖無疑是一個比較方便而且簡易的檢查工具,但心電圖對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率僅為60%[1],還有約40%的急性心肌梗死在心電圖上不能證實。而詢問病史和觀察臨床癥狀也存在不足,大約有超過30%的急性冠脈綜合癥患者發(fā)作時并不表現胸痛,而表現出各種各樣的臨床癥狀,很不特異[2]。由于存在上述不足,誤診和誤治提高了治療的成本。因為胸痛最初診斷為急性冠脈綜合癥的患者入院后檢查發(fā)現大約有50%的被誤診[3],而且誤診也導致了治療的延遲。因此心肌壞死標記物在冠心病的診斷中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對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與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鑒別方面。隨著對急性冠脈綜合癥診斷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研究了大量假定的生物標記物,并且推薦其中一部分應用于診斷急性冠脈綜合癥[4]。以下將介紹心肌壞死標記物的不足、新技術在檢測心肌壞死標記物的應用,以及新的心肌壞死標記物的出現。 1.1急性冠脈綜合癥診斷常用的生物標記物 1.1.1肌鈣蛋白 患有各種冠狀動脈疾患的病人必然會發(fā)生心肌細胞損傷,有些病人的臨床表現可能并不完全符合WHO關于AMI診斷標準(不穩(wěn)定心絞痛就是其中之一),但卻伴有某些心肌損傷標記物(如cTnT等)升高,從而導致細胞內的組成成分滲漏入外周血循環(huán),這使得心肌細胞損傷標志物的檢測成為可能5-7。cTnT和cTnI在AMI后(3-6h)血中濃度很快升高,和CK-MB(3-8h)相當或稍早,它們測定的特異性和靈敏度明顯高于CK-MB。cTn具有相當長的診斷窗口期(cTnI7-9天,cTnT更長),對急性胸痛病人(無論有無骨骼肌損傷)的診斷均優(yōu)于CK-MB。研究表明:在對AMI的診斷方面cTnI和cTnT無顯著差異,都能鑒別出CK-MB所不能檢測出的心肌損傷。相對cTnT而言,cTnI顯示出較低的初始靈敏性和較高的特異性。就上升的相對值來說,cTnT比cTnI高,在不穩(wěn)定心絞痛病人中cTnT上升的頻度比cTnI高。在AMI后30天死亡率的預報方面,cTnT優(yōu)于cTnI。無論是不穩(wěn)定心絞痛還是無Q波的心肌梗死,最初24小時的cTnT最具預后價值。對不穩(wěn)定冠狀動脈疾患病人的隨訪發(fā)現,cTnT和運動試驗兩項都正常者,死亡或AMI的僅1%;兩項若異常,死亡或AMI可達50%。對急性冠狀動脈疾患(包括心肌梗死)病人的隨訪研究發(fā)現,cTnT小于0.1μg/L的病人的死亡率僅4%,而大于0.1μg/L的病人的死亡率則增加3倍,發(fā)生休克的百分率增加3倍,發(fā)生充血性心功能衰竭的百分率也增加1倍。對cTnI的觀察研究得到了類似的結果。不穩(wěn)定冠狀動脈疾患病人中,cTnI大于0.1μg/L的病人較結果小于0.1μg/L的病人死亡率增加3倍多[8]。因此,任何急性冠狀動脈疾患病人同時測得cTn增高,應視為高危險性。并且與骨骼肌損傷的鑒別診斷心肌和骨骼肌細胞關系密切。在胚胎期,這兩種肌肉的基因表達有多處相同之處,但在最終分化時表達出現不同。因此骨骼肌損傷病人中的心肌損傷標志物檢測的特異性令人關注。由于第2代cTnT分析法已排除了分析法的交叉反應,因此cTn可作為骨骼肌損傷病人的心肌損傷診斷時的較好的標志物[9]。其他如心臟移植后的排斥反應或急性心功能衰竭時,也常常出現cTn增高而CK-MB無異常的情況[1]。 cTnT和cTnI與腎功能衰竭的關系。缺血性心臟病是晚期腎病病人發(fā)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占總死亡率的大約40%;這些缺血性心臟病中的大約25%發(fā)展為AMI。因此,在晚期腎臟病病人的臨床治療中,心血管并發(fā)癥的診斷成為至關重要的問題。在晚期腎臟病病人血清中,cTnT和cTnI的檢測值存在著差異。晚期腎臟病病人的cTnT升高的可能原因有3:檢測方法的交叉反應;cTnT在骨骼肌中的重表達;微小心肌損傷。第2代cTnT分析法不會因為cTnT在晚期腎臟病病人骨骼肌中的重表達而產生假陽性,從而排除了分析法的交叉反應。研究結果認為,晚期腎臟病病人血清中cTnT的升高可能是由于存在一定程度的心肌損傷。甲狀腺機能減退病人心肌損傷的診斷甲狀腺機能減退導致了膽固醇的上升,使病人易患冠狀動脈疾病以及AMI。同時,甲狀腺機能減退病人常有抽筋、肌痛等骨骼肌損傷癥狀。因此,這種病人的血清CK、CK-MB、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高。此時,cTn是甲狀腺機能減退病人心肌損傷診斷時較好的標志物。 1.1.2肌酸激酶 肌酸激酶有四種同功酶形式:肌肉型(MM)、腦型(BB)、雜化型(MB)和線粒體型(MiMi)。MM型主要存在于各種肌肉細胞中,BB型主要存在于腦細胞中,MB型主要存在于心肌細胞中。肌酸激酶的同功酶在臨床診斷中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0-13]。在各種病變(包括肌肉萎縮和心肌梗塞)發(fā)生時,人體血清中肌酸激酶水平迅速提高。目前認為在心肌梗塞的診斷中測定肌酸激酶的活性比行心電圖檢查更為可靠。心肌梗死時,肌酸激酶在起病6小時內升高,24小時達高峰,3-4日內恢復正常。其中肌酸激酶的同工酶CK-MB診斷的特異性最高。肌酸激酶因其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和臨床應用價值已引起人們廣泛的重視和深入的研究。 1.1.3肌紅蛋白 Myo增高見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急性肌損傷、肌營養(yǎng)不良、肌萎縮、多發(fā)性肌炎、急性或慢性腎功能衰竭、嚴重充血性心力衰竭和長期休克等。在心肌梗死后1.5h即可增高,1~2d內即恢復正常[15-16]。 測定血清肌紅蛋白肌紅蛋白可作為急性心肌梗死(AMI)診斷的早期最靈敏的指標【14】,但特異性差。骨骼肌損傷、創(chuàng)傷、腎功能衰竭等疾病,都可導致其升高。肌紅蛋白(Myo)陽性雖不能確診 AMI,但可作為早期排除 AMI 診斷的重要指標:如Myo陰性,則基本排除心肌梗死。Myo還可用于再梗死的診斷,如 Myo 重新升高,結合臨床應考慮為再梗死或者梗死延展。 1.1.4 CD40L CD40L也稱gp39。在CD40L胞膜外區(qū)含有4個半胱氨酸和一個N-糖基化位點,靠近跨膜區(qū)的兩個精氨酸是可能的蛋白酶作用位點,所以CD40L可以從膜上剪切下來形成可溶性的分子。不同的蛋白酶切可以形成不同長度的可溶性分子,比較常見的是p31和p18兩種形式。CD40L跨膜區(qū)有24個氨基酸殘基,胞漿區(qū)很短,只有22個氨基酸殘基。CD40L有多種表達形式,在細胞膜表面可以形成同源三聚體,也可以形成以全長分子與另兩個截短體p31和p18形成的異源三聚體存在,在胞漿內則以p18的同源三聚體存在。 CD40L主要表達于活化的CD4+T淋巴細胞,在部分活化的CD8+T細胞、嗜堿性粒細胞、肥大細胞、NK細胞也有表達,胸腺腫瘤細胞系EL-4也表達CD40L。CD3單抗可以刺激T細胞表達CD40L。CD40及其配體廣泛存在于T、B淋巴細胞、內皮細胞、平滑肌細胞、單核/巨噬細胞、血小板及上皮細胞表面,二者相互作用可誘導上述細胞產生許多致炎因子,參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及轉歸。阻斷CD40、CD40L的相互作用可以抑制動脈粥樣硬化(AS)的發(fā)生與發(fā)展,為防治動脈粥樣硬化和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S)提供新的治療手段。 CD40L是腫瘤壞死因子超基因家族的一種,它是各種免疫與炎癥調節(jié)的重要通路,包括調節(jié)動脈粥樣硬化的演變。已有研究證實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內、血管內皮細胞、血管平滑肌細胞、巨噬細胞、循環(huán)中的血小板中可出現CD40L的表達。循環(huán)中出現的可溶性CD40L可能主要來源于血小板及T淋巴細胞。CD40L在急性冠脈綜合征的作用與其產生的生物學效應有關。有研究發(fā)現CD40L可刺激血管內皮細胞、巨噬細胞及血管平滑肌細胞產生與動脈粥樣硬化有關的生物活性因子,如E選擇素、血管粘附分子、細胞因子等。CD40L還可通過調節(jié)粥樣斑塊的金屬蛋白酶表達影響斑塊的穩(wěn)定性。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炎癥與免疫在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并且提示動脈粥樣硬化可能是一種慢性炎癥性疾病,炎癥反應的激活可導致斑塊的不穩(wěn)定,從而引起急性冠脈綜合征的發(fā)生。 1.2 急性冠脈綜合癥診斷最新的生物標記物 1.2.1 C-反應蛋白 有許多生物標記物在心肌缺血但心肌細胞沒有損傷時就可以檢測得到,主要包括炎癥及血小板活化因子,目前研究最多的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炎癥標志是C-反應蛋白(CRP)。CRP是人體非特異性炎癥反應主要的、最敏感的標志物之一,它是一種γ球蛋白,分子量為105kD,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極微,一般<10mg/L,但在急性炎癥反應階段其含量可迅速增加1000多倍。CRP主要在IL-6調節(jié)下由肝細胞合成,IL-1、TNF-α對其也有部分調節(jié)作用。CRP>3mg/L或者SAA>3mg/L是不穩(wěn)定心絞痛患者近期危險性的預測指標,同時也是數月或數年后發(fā)生心血管事件的長期危險性指標(其ACS的再發(fā)率提高約5倍)[17]。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癥狀出現6h后即出現CRP的增高,且在正常水平心肌肌鈣蛋白的心肌壞死患者中CRP仍具有診斷價值[18-19]。作為首發(fā)心血管事件的危險因素,CRP與低密度脂蛋白(LDL-C)相比,高濃度CRP發(fā)生心血管事件的相對危險度為2.3,而LDL-C僅為1.5。提示CRP是無癥狀人群和穩(wěn)定、不穩(wěn)定心絞痛病人發(fā)生ACS獨立的預警指標。 1.2.2 基質金屬蛋白酶-1,13 基質金屬蛋白酶-1,1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1,13)能夠降解膠原,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特定區(qū)域的過度表達,可導致斑塊基質的降解,從而導致斑塊破裂,引發(fā)ACS;|金屬蛋白酶組織抑制因子(Tissue inhibitors of metalloproteinases,TIMPs)是MMPs內源性抑制系統(tǒng),MMPs/TIMPs平衡失調可能是造成急性冠脈綜合征發(fā)作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對動脈粥樣硬化提出的最新學說是組織重建學說(Remodeling),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和斑塊的破裂與細胞外基質的破壞和重構有密切關系;|金屬蛋白酶(MMPs)是降解細胞外基質的重要酶類,因此近年來人們對MMPs 的結構、功能、基因表達以及在AS 中的作用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以下就這方面的成果作一綜述。 細胞外基質(extracellar matrix,ECM)是血管壁的主要成分,其降解貫穿于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發(fā)展的整個過程。MMPs的主要特點如下:MMPs是一類依賴鋅離子的蛋白酶家族,催化機制依賴于活性中心的鋅離子;蛋白酶以酶原形式分泌;酶原可被蛋白酶或有機汞制劑激活;激活過程伴隨著約10000 分子量的丟失;cDNA 序列均顯示與膠原酶的同源性;激活后的酶可裂解一種或多種細胞外基質成分;酶的活性可被組織金屬蛋白酶抑制物抑制。從某種程度上講,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是一個慢性炎癥過程。正常血管壁內皮細胞與基底膜緊密結合構成血管壁的高度選擇性屏障。正常血管壁內皮細胞不能分泌MMPs。研究證明,斑塊中的巨噬細胞可分泌多種MMPs,如MMP-1、2、3、7、9、12、13 等,降解所有細胞外基質,它們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細胞外基質重構,特別是誘導斑塊破裂,誘發(fā)急性冠脈綜合征的發(fā)生中有重要作用。 2 總結 不斷的證據表明生物標記物反映了一些組織的病理特征,如炎癥、氧化應激、組織壞死、血小板活化等。然而卻沒有一種標記物能夠更早期的、高敏感性的、高特異性的、經濟簡單的來反映急性冠脈綜合征的發(fā)病。因此,該領域還存在很大的發(fā)展空間。其進一步發(fā)展對急性冠脈綜合征的診斷、預后、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 3、前 言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以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或糜爛,繼發(fā)完全或不完全閉塞性血栓形成為病理基礎的一組臨床綜合征,它是包括不穩(wěn)定心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一系列臨床病征。人們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發(fā)現,許多患者的臨床癥狀各異,其冠狀動脈卻具有非常相似的病理生理改變,即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由穩(wěn)定轉為不穩(wěn)定,繼而破裂表面血栓形成,導致病變遠端血管完全性或是不完全性閉塞,進而發(fā)生心肌缺血或是原有缺血惡化或發(fā)生心肌壞死。更多的研究表明,動脈粥樣硬化并非單純是一個脂類沉積的過程,系統(tǒng)性炎癥反應在動脈粥樣硬化的開始和發(fā)展中的各個階段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臨床上,對不穩(wěn)定斑塊的及時監(jiān)測是診斷并治療ACS的關鍵。于是,作為不穩(wěn)定斑塊的生化指標:hs-CRP、MMP2、CD40L等炎性指標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20.21.22.23]。 他汀類的抗炎作用在ACS的早期應用起到了抗動脈硬化穩(wěn)定斑塊的作用。本實驗觀察急性冠脈綜合癥患者給予阿托伐他汀與辛伐他汀治療4周前后的hs-CRP、MMP2、CD40L水平變化,從不同的角度去探討兩種他汀類藥物在ACS發(fā)病中的作用。 4、材料與方法 4.1病例選擇 選取2007年10月-2009年4月在我院心內科住院的急性冠脈綜合癥ACS組患者(符合2001年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診斷標準)96例(男47例,女49例。年齡40-75歲),隨機分A組:辛伐他汀 20mg/d,B組:阿托伐他汀20mg/d;對照組34例,為我院體檢中心健康志愿者。入選患者均做心電圖、血脂、心肌酶、肝腎功能、全血分析、心臟彩超檢查,且在性別、年齡、危險因素分布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4.2排除標準 急慢性感染,1個月內的手術創(chuàng)傷者;合并腦血管意外或外周血管;惡性腫瘤,血液病,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近3個月未服用過他汀類藥物。ACS組排除入院前行靜脈溶栓或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的患者。 4.3給藥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硝酸酯類、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β-受體阻滯劑、阿司匹林及低分子肝素等常規(guī)治療。A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予辛伐他汀20mg/d睡前口服,B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予阿托伐他汀20mg/d睡前口服,4周為一療程,對照組未行任何治療。 4.4觀測指標 所有患者于治療前后觀測hs-CRP、MMP2、CD40L、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變化。 4.5標本采集 正常對照組采集空腹外周靜脈血5ml一次。治療組(A組、B組)分別在入院6小時內和治療4周時采集外周靜脈血5ml。離心分離血清,采用免疫散射比濁法檢測hs-CRP水平,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MMP2、CD40L水平;血脂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LX-2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 4.6統(tǒng)計學處理 用SPSS10.0(軟件版本是不是過低?)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所有數據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5、結 果 阿托伐他汀治療組(A組)治療前后血脂水平的改變:TG:1.62±0.68 mmol/L;TC:4.66±0.95 mmol/L;LDL-C:2.86±0.85 mmol/L。治療后TG;1.31±0.63 mmol/L;TC:4.18±0.92 mmol/L;LDL-C:2.54±0.87 mmol/L。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改變明顯(P<0.05),治療后血脂水平降低。辛伐他汀治療組(B組)治療前后血脂水平的改變:TG:1.64±0.48 mmol/L;TC:4.66±0.95 mmol/L;LDL-C:3.11±0.58 mmol/L。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改變明顯(P<0.05),治療后血脂水平降低。阿托伐他汀治療組與辛伐他汀治療組之間治療后的血脂結果比較,差異未見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1、2、3。 表1 A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水平的變化 血脂指標 治療前 治療后 TG(mmol/L) TC(mmol/L) LDL-C(mmol/L) 1.62±0.68 4.66±0.95 2.86±0.85 1.31±0.63* 4.18±0.92* 2.54±0.87* 注:治療前后可見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 P<0.05。 表2 B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水平的變化 血脂指標 治療前 治療后 TG(mmol/L) TC(mmol/L) LDL-C(mmol/L) 1.64±0.48 4.66±0.95 3.11±0.58 1.31±0.63* 4.18±0.92* 2.45±0.43* 注:治療前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治療后血脂水平的比較 血脂變化 A組 B組 TG(mmol/L) TC(mmol/L) LDL-C(mmol/L) 0.31±0.02 0.48±0.09 0.32±0.02 0.63±0.09 0.99±0.01 0.96±0.07 注:A與B組比較,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阿托伐他汀治療組患者治療前指標水平:hs-CRP:3.05±0.93 mg/L;MMP2:46.42±5.44%;CD40L:73.2±15.8%;治療后:hs-CRP:2.16±0.52 mg/L;MMP2:36.51±4.06%;CD40L:51.6±5.97%。治療前后有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hs-CRP、MMP2、CD40l水平低于治療前。辛伐他汀治療組患者治療前指標水平:hs-CRP:3.19±0.94 mg/L;MMP2:44.92±4.12%;CD40l:78.1±16.1%,治療后:hs-CRP:1.68±0.91 mg/L;MMP2:282.61±41.72%;CD40l:42.9±17.2%。治療前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hs-CRP、MMP2、CD40L水平低于治療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指標的變化:從結果可以看出他汀類藥物治療4周后hs-CRP、MMP2、CD40L水平明顯下降;但阿托伐他汀組較辛伐他汀組及對照組hs-CRP、MMP2、CD40L水平下降更加明顯,如表4、5、6。 表4 A組治療前后hs-CRP MMP2 CD40L水平變化 指標 治療前 治療后 hs-CRP(mg/L) MMP2(單位?) CD40L(單位?) 3.05±0.93 463.42±58.44 7.32±1.58 2.16±0.52 369.51±47.06 5.16±0.97 注:治療前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5 B組治療前后hs-CRP MMP2 CD40l水平變化 指標 治療前 治療后 hs-CRP(mg/L) MMP2(單位?)CD40L(單位?) 3.19±0.94 449.24±46.12 7.81±1.61 1.68±0.91 282.61±41.72 4.29±1.72 注:治療前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6 治療后阿托伐他汀組、治療后辛伐他汀組及對照組hs-CRP MMP2 CD4ol水平比較 血數值變化 A組 B組 對照組 hs-CRP(mg/L) MMP2(單位?) CD40L(單位?) 0.89±0.62* 94.99±9.72* 2.16±0.98* 1.49±0.93 166.83±24.17 3.52±1.06 3.25±0.84 452.24±41.32 7.41±1.81 注:治療后A組、治療后B組及正常對照組hs-CRP MMP2 CD40L水平有明顯差異,且A組下降更明顯,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6、討 論 大量研究顯示,急性冠脈綜合癥主要原因是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破裂和血栓形成。近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導致ACS的主要原因取決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易損性。富含脂質的易損斑塊(軟斑塊、不穩(wěn)定斑塊)較富含纖維膠原較多的“硬斑塊”(穩(wěn)定斑塊)更容易發(fā)生破裂而引起血栓形成,這是ACS發(fā)生的主要病理生理學基礎。ACS多由于不穩(wěn)定斑塊內出血導致斑塊的急劇增大或者是在斑塊出現裂隙,糜爛或破裂基礎上形成血栓,而導致的嚴重急性心肌缺血。斑塊內炎癥細胞及炎癥產物對粥樣斑塊脂質中心的擴大、纖維組織完整性的破壞及細胞外基質的降解有深刻的影響。作為檢測不穩(wěn)定性冠狀動脈斑塊的生化指標,hs-CRP與冠脈斑塊的穩(wěn)定性呈正相關,血清CRP升高是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CRP在人體肝臟中合成,是主要的、最敏感的炎癥急性期蛋白之一,在不穩(wěn)定性斑塊的炎癥過程中,CRP水平升高;同時CRP也可促進炎癥反應。因此,它不僅是炎癥標志物而且還是引起ACS的直接因子。研究結果表明[文獻支持],冠心病患者CRP濃度明顯高于正常組,且血清CRP水平越高,病情越嚴重。HS-CRP作為一種急性時相炎癥因子,是反應機體炎癥的一個敏感指標,不僅與心血管事件密切相關,而且在預測冠脈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上有重大意義。因此,臨床上早期測定CRP濃度可預測冠脈病變的程度,并可以根據CRP濃度測定值的高低,來評估冠心病病情的進展,及時給予治療。 MMPs在動脈粥樣硬化的細胞外基質重構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MMPs的活性由斑塊處的炎癥活動驅動,它們降解纖維帽,使纖維帽變薄,促使斑塊破裂。斑塊中幾乎所有的細胞均能生成MMPs,血管平滑肌細胞與巨噬細胞是最主要的來源細胞,它們分泌包括MMP2在內的多種MMPs。有研究發(fā)現[文獻支持],在不穩(wěn)定斑塊,特別是易發(fā)生破裂的斑塊肩部區(qū)域,MMPs的含量較高,酶的活性明顯增加,是造成斑塊的不穩(wěn)定引發(fā)ACS發(fā)生的主要因素。有研究提示[文獻支持],ACS患者血清MMP2濃度高于無冠心病的人群。由于MMP2高度表達常局限與斑塊易破裂的纖維帽肩部,ACS時常伴有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纖維帽肩部的破裂,可能造成MMP2釋放入血,使循環(huán)水平MMP2升高。ACS患者高水平MMP2可能增加了冠狀動脈斑塊的不穩(wěn)定性,而且MMP2水平與冠狀動脈疾病變嚴重程度高度相關。因此,血漿MMP2的高水平可能是ACS發(fā)生及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進展的重要因素。 CD40L是一種跨膜糖蛋白,主要存在于活化的T淋巴細胞與血小板表面,分為可溶性和膜結合性兩型?扇苄訡D40L具有強的生物活性,可與B淋巴細胞、巨噬細胞、內皮細胞、血管平滑肌細胞上的CD4O相互作用,刺激這些細胞產生大量與ACS相關的生物活性因子:如E一選擇素、粘附分子、細胞因子、基質金屬蛋白酶等,參與ACS斑塊內主要細胞成分的炎癥反應調節(jié)。動物實驗證實[文獻支持],在實驗大鼠體內注射CD40L的特異性抗體可明顯減輕動脈粥樣斑塊的形成,并可使進展期的斑塊穩(wěn)定。 近年研究發(fā)現[文獻支持],他汀類藥物即HMGCOA還原酶抑制劑,治療ACS早期即使血脂尚未出現下降之前,心血管事件已顯著減少,復發(fā)缺血事件危險性迅速下降,早期死亡率降低。本實驗通過對120例ACS患者早期應用阿托伐他汀及 本文由wwW. zgazxxw.com提供,畢業(yè)論文 網專業(yè)代寫教育教學論文和畢業(yè)論文以及發(fā)表論文服務,歡迎光臨zgazxxw.com辛伐他汀治療4周,發(fā)現兩組患者血清hs-CRP、MMP2、CD40L水平有不同程度下降,且阿托伐他汀組患者指標水平下降更顯著 7、結 論 結論:他汀類藥物可顯著降低ACS患者血清hs-CRP、MMP2、CD40L水平,具有獨立于降脂作用以外的抗炎作用,可以減緩動脈粥樣硬化進程和管腔狹窄、減輕左室肥厚、抑制基質成分降解,穩(wěn)定冠脈斑塊,從而阻止或延緩ACS的發(fā)生發(fā)展。而且阿托伐他汀比辛伐他汀在抗炎方面更有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