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7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5)21-0100-01
一、“舞以盡意”的目標定位
在漢代,詩、歌、舞是主要的文藝形式,它們?nèi)灰惑w,合而被稱之為“樂”!霸,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备狄阍凇段栀x》中借宋玉的嘴說:“臣聞歌以詠言,舞以盡意,是以論其詩不如聽其聲,聽其聲不如察其形!笔紫龋狄銓ξ璧附o出了明確的目標,即“舞以盡意”,認為舞蹈是用來表達的,能夠用鮮明動態(tài)形象來表達一定的思想情感,突出舞蹈“立象以盡意”的特點。其次,傅毅對“詩”、“聲”、“舞”三種藝術形式進行了審美感知層次劃分,“是以論其詩不如聽其聲,聽其聲不如察其形”,肯定了視覺感知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感知方式,將“形”于審美感知之首。
《舞賦》中“修儀操以顯志兮,獨馳思乎杳冥”,指出通過對外在的“儀”――儀表,以及對內(nèi)在的“操”――德操、心性的修煉,來達到“顯志”的目的。道明了舞蹈美學中“象”與“意”的關系:象(儀)負載著意(操),意(志)通過象(儀)來實現(xiàn)。同時提出“與志遷化,容不虛生”和“明詩表指”的美學命題,明確了舞蹈動態(tài)是隨著心志而變化,舞動其容并非憑空而虛生,沒有心理動因是很難形成舞蹈動作。
上述的志、情、詩只是心理范疇的不同層次,其本質卻是一個東西,即是盡“意”!段栀x》中提出“與志遷化”,“明詩表指”等美學命題,都從不同角度闡述了“舞以盡意”的審美目標定位。
二、對舞蹈本體的關注
舞蹈作為動作的藝術,能夠將最直觀、最形象、最生動的內(nèi)容展現(xiàn)給觀眾,傅毅敏銳地抓住了作為舞蹈構成的基本要素――動作,《舞賦》中豐富的舞蹈語匯將漢代舞蹈的審美意象推向一個高峰。
首先,傅毅用了一些動感強烈且具有豐富意象的詞句來概括舞蹈的動態(tài),“若俯若仰,若來若往”,“羅衣從風,長袖交橫”,“體若游龍,袖如素霓”,將漢代舞蹈之舞姿多樣輕盈、飄逸、飛動之美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為人們營造出長袖飛展、自由飄渺的空間視覺意象,喚起人們的審美想象,同時也能感受到羽化升仙的氣息,體現(xiàn)了漢人“飛仙”的思想。
其次,在賦中也對具體的技術技巧進行了描述,用“頓趾”、“累跪”、“摩跌”、等詞匯來形容其技能之高妙,反映出技能技巧在漢代舞蹈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賦中寫“眄般鼓則騰清眸”突出眼睛在舞蹈表演中起到傳神的關鍵作用。“吐哇咬則發(fā)皓齒”則是寫舞者在表演時是邊跳邊唱的形式,漢代歌與舞并沒有分開,漢代人對表演的審美仍然傾向于歌舞融一的綜合形式,并注重舞蹈、服飾、表情、技能的多元美感。
三、“不可為象”的藝術境界
傅毅《舞賦》中,以“雍容惆悵,不可為象”之語,突出了舞蹈創(chuàng)造動態(tài)意象的特征,“言之不能盡者,象能顯之”(《周易尚氏學》)。當人們的情感不能用言詞準確、形象地描述出來時,舞蹈可以運用人體動態(tài)語言來塑造形象、表情達意。與此同時,虛實相生乃成意境,傅毅在描繪舞蹈動態(tài)實境中用“軼態(tài)橫出,瑰姿譎起”來描述舞蹈動態(tài)形象,用“羅衣從風,長袖交橫”來創(chuàng)造出廣闊的空間,用“形態(tài)和,神意協(xié)”創(chuàng)造出形神兼?zhèn)涞男蜗,在有限的舞蹈動態(tài)基礎上引發(fā)出觀眾的藝術想象,用有限的形象,表達出無限的意境,給人以強烈的感染,傳遞出舞蹈的“象外之旨,韻外之致”。
四、雅俗兼容的樂舞美學態(tài)度
雅樂是西周“制禮作樂”時期對周天子歌功頌德、宮廷禮教的正統(tǒng)禮樂,受封建正統(tǒng)禮教的制約,自春秋始到漢代建立,凡不符合封建“正統(tǒng)”意識的民間樂舞被斥作“鄭衛(wèi)之音”。隨著西周政權的崩潰,正統(tǒng)雅樂受到了民間樂舞的強烈沖擊,即“禮崩樂壞”,“鄭衛(wèi)之音”深受大家的喜愛,但其應有的美學價值和藝術地位始終在理論上不被認可,圣人孔子對這種樂舞指責“鄭聲淫,惡鄭聲之亂雅樂”。
自進入漢代,鄙棄“鄭衛(wèi)之音”的觀念被徹底扭轉,人們對它重新認識,重新評價!段栀x》中明確提出了“大小殊用,鄭雅異宜”的樂舞思想,肯定了雅樂與俗樂舞各有不同的功能,需要張弛有度地有效利用,“《激楚》結風,《陽阿》之舞,材人之窮觀,天下之至妙!睆睦碚撋险J可了“鄭聲”的娛樂審美作用,《激楚》、《陽阿》之舞能夠使人們暢情怡性,身心得到放松和愉悅,駁斥了儒家貶低民間俗樂舞的偏激觀點,是對孔子“惡紫奪朱”樂舞觀的顛覆。
總之,傅毅《舞賦》作為漢代具有代表性的樂舞文賦,反映出漢代人的舞蹈審美取向,其中提出的諸多樂舞美學理念為古代的舞蹈審美意識奠定了基礎,成為整個中國舞蹈美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