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3--02
中國古典園林追求詩情畫意的意境美,在園林景觀的設計上匠心獨運,在景觀設置上既追求獨特性,又講究整體效應,使園林內的處處景觀形成一種畫卷感。不論是園林的空間感還是畫面感,都講究虛實相生,氣韻生動,與山水畫的宗旨一脈相承。中國山水畫發(fā)展至今已有幾千年,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互交融,她以獨特的使用工具,蘊含著神秘的東方文化情調和獨特的表現形式方法,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繪畫傳統(tǒng)。古人講究“修身、養(yǎng)性,治國,平天下”,作為君子首先要做到的是“修身養(yǎng)性”,而繪畫不僅能提高文人的審美素養(yǎng),成為文人之間思想交流的工具,也能鍛煉人的意志和耐性,舒緩生存的精神壓力。因此,中國繪畫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結晶,在畫軸中,不僅融入了文人自己的生活感悟,也流淌著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文化血液。
1. 繪畫之實,園林之材
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脈,作為統(tǒng)治階級的正統(tǒng)思想,深刻地影響了文人的審美傾向。儒家文化以倫理道德為綱,追求知行合一,提倡建立以重義輕利、以道制欲為核心的社會道德規(guī)范。因此,儒家規(guī)范也就成了大部分文人所追求的道德審美境界,賦有堅毅品格的“梅蘭竹菊”就成為了君子的代表,借此表達自己高潔的品質,不與污濁的社會丑惡現象同流合污。中國繪畫與其說是一種審美活動,不如說是文人托物言志,表達內心情感的工具,小小的花鳥蟲魚中隱藏著文人的世界觀,是文人與外部世界進行交流的工具,通過一畫會友,結交心靈的知己。這種繪畫的心理傾向,也帶入到古典園林的設計理念中。從歷史發(fā)展來看,園林的設計者和居住者,多是文人和達官顯貴,具有一定的思想文化基礎。而這些具有設計能力,在歷史上產生重要的影響的多是由繪畫功底的文人構成。計成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計成是明朝著名的園林的設計大師,深受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影響,在設計理念上追求“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設計思想與繪畫中所體現的“天人合一”有異曲同工之妙,都在孜孜的追求著生活中的自然美。計成在園林的總體規(guī)劃中,非常強調立意的重要性,講究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在構造景觀的過程中要追求自然,去除人工雕琢的痕跡。從中國園林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來看,繪畫早于園林的產生,而從事園林設計工作的也多是文人,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認為中國古典園林是中國繪畫思想的物質延伸,沒有深厚的繪畫功底,也就無法打造秀麗的園林景觀。
南朝畫家宗炳在《畫山水序》曾提到“今張綃素以遠映,則昆閬之形可圍于方寸之內。豎劃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迥是以觀畫圖者,徒患類之不巧,不以制小而累其似,此自然之勢!1要想使巍峨的昆侖山之勢展現在方寸之大的絹素上,只要豎畫三寸,表達千仞之高;用墨橫畫數尺,體現百里之遠,好的山水畫不會因絹素的大小,而影響山水景觀的氣勢,只要形象比例合適,自然會波瀾壯闊。所以在繪畫時,宗炳注重對自然景觀的立體想象與加工,在追求藝術真實的同時,加入大膽的想象與改造,展現了古代畫家對藝術的空間審美觀。宗炳在山水畫中體會到的不僅是山川之美,更體味出人生的哲學之思。
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篇》)儒家文化注重的是對人的審美功用,將人的品性與山水相連,在不同的山水之樂中,體現出不同的人生境界。孔子在對待藝術問題上貫徹的是“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文”,指合乎禮的外在表現;“質”,指內在的仁德,只有具備“仁”的內在品格,同時又能合乎“禮”地表現出來,方能成為“君子”。這種以倫理道德規(guī)范為核心的哲學思想,不僅影響了古代文人的入世觀,同時也在影響著文人的日常生活習慣。古代園林的主人多是地主階級或者是文人,他們的生活習慣不僅要向統(tǒng)治階級看齊,同時也在注重提高生活品味。因此,在園林景觀上,不僅講究奢華貴族感,也要追求文化氣息,增添文化底蘊。因此帶有象征意義的梅蘭竹菊成為園林景觀的主要代表植物。這種儒家的思想也深刻地影響了計成,在吸收古人的思想的基礎上,融入了園林人格化的設計,小小園林已不再是簡單的生活場所,通過重品行,重人格,園林已成為高尚的象征,道德的園地。
2. 繪畫之虛,園林之境
如果說儒家是通過入仕思想影響到文人繪畫題材的選擇,從而影響到園林景物的栽培,那么道家思想則是通過師法自然,還原人生本性,影響到文人對繪畫境界的追求,從而又影響到了園林境界自然化的境界設計。在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山水畫占據主要部分,它既是自然的客觀景物再現,同時也是人生境界的還原。隨著封建社會的深入發(fā)展,各種社會丑惡現象開始衍生,統(tǒng)治階級的殘暴致使民不聊生,官場的黑暗和腐敗使品行端正的文人無所適從,政局的動蕩和戰(zhàn)爭的頻發(fā)使家園遭到毀滅。正是這種人生的不確定使道家無為思想開始深入人心,在繪畫上表現出寧靜。祥和的氣息。
在老子的道家哲學思想中的最高范疇是“道”,在《老子》第四十二章說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边@里所說的“道”是指超越任何社會倫理的最高法則,是宇宙萬物的生成、運行、變化的規(guī)律。道是似有似無,若隱若現,無始無終卻又無所不在,我們只能靠心去感知它的存在。山水畫作為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主要部分,所遵循“外師造化,內發(fā)心源”2的創(chuàng)作原則,繪畫既是對自然界的客觀再現,又是內心情感的抒發(fā),追求的是天然、純樸和野趣的自然之樂。
中國繪畫追求意境美,談到繪畫不得不與中國古詩結合來談。我們常常借用蘇軾評價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作為評價古詩意境的最高標準,所以,一首膾炙人口的詩首先應該是一幅畫,寓情于景,觸景生情,以“詩情畫意”來評價古詩的意境最為貼切。如北宋詩人林逋的七律《山園小梅》中這樣寫道:“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睕]有一字寫梅花,卻將傲雪之梅的獨立和幽香傳達給讀者,簡約含蓄而又空靈,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古詩的意境美對繪畫的審美理念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蘇軾所謂“蕭散簡遠,妙在筆畫之外”3,追求形神相似,深受老子“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思想的影響,中國繪畫形態(tài)由艷麗的工筆人物、花鳥和金碧山水漸漸向水墨寫意人物、花鳥和水墨山水轉變,走向平淡和素樸。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痹诶献拥难壑,天地萬物是“虛”和“實”的統(tǒng)一,只有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結合才能把握宇宙萬物的運行規(guī)律。虛實相生成為指導繪畫實踐的藝術準則。
在中國古代繪畫史上,文人追求的不僅僅是視覺上的審美愉悅,在抒發(fā)內心情感的基礎上,追逐的是心靈的解放。畫家的世界與自然中的世界融為一體,以自然景物傳達內心世界的獨白。因此,道家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影響了繪畫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審美規(guī)律。同時,莊子作為逍遙派的創(chuàng)始人,將浪漫主義精神帶入到文學創(chuàng)作中,并以大膽的想象影響到文人的繪畫創(chuàng)作。中國繪畫的內容和形式開始豐富起來,有了想象豐富的神仙世界和隱逸山林的遁世情懷,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自然美的藝術風格。這種對自然美的執(zhí)著追求,也影響了園林的設計美學風格,在建設生活空間的同時,追求畫卷般的生活意境,比如蘇州園林以小見大,景觀精致,在湖光山色中領略人生境界。
3.結語
綜上所述,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相互交織,影響了古人在繪畫上的藝術創(chuàng)作方向和追求,小小的絹素上融入了古人對宇宙自然的哲學思考,在繪畫中往往融入了個人的情懷,成為抒發(fā)個人內心情感的園地。這種繪畫上的創(chuàng)作動機也延伸到了園林的設計中。在中國古典園林中,古人追求的是宛在畫中游的仙境,不僅住的要舒適,而且每個建筑物之間通過植物景觀的銜接,形成曲徑通幽,曲環(huán)往復之勢,藏有錯落有致,典雅古樸的意境美。因此,如果說中國繪畫是簡約的、抽象的、神秘的,那么中國古典園林則是繁復的、具體的、生動的,表現出古人崇尚自然,追求虛靜、逃避現實和向往精神自由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