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guān)鏈接: 中國安全網(wǎng) 中國質(zhì)量網(wǎng) 中國論文網(wǎng) 中國資訊網(wǎng)
【摘要】甲骨文記載了華夏民族歷史與文化的方方面面,諸如政治、軍事、經(jīng)濟(jì)、文化等等。當(dāng)然也記載了中國古代女性的無限風(fēng)采,并且用文字符號頌揚了母性的偉大光輝,但是這也終成為過去,父系氏族社會的到來導(dǎo)致女性權(quán)威地位的急劇下降,直至落到社會的底層,成為男性的附庸。但對她們母性以及德行的贊揚也溢于言表。
論文關(guān)鍵詞:甲骨文字,女性,社會地位
一 從“姓” “氏”的由來看女性的地位
今天我們一說到姓和氏,大家都覺得是一回事。其實,在我國上古時期,姓和氏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在中國歷史上早就有姓氏了。顧炎武《日知錄》曰:“言姓者本于五帝,見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中國最早的姓有黃帝,姬姓;炎帝,姜姓;少皋,嬴姓等等,也有不少姓是從女旁而構(gòu),如姬、姜、姒、媯、嬴等,這些姓的來源都與母系氏族有著直接的關(guān)系。
姓,起源于母系氏族公社,最初某姓乃是某一母系集團(tuán)的共同標(biāo)記。根據(jù)古書記載,中國上古曾經(jīng)歷過知母不知父的時代。《商君書·開塞》:“天地設(shè)而民生之,當(dāng)此之時也,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莊子·盜跖》:“神農(nóng)之世,臥則居居,起則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呂氏春秋·恃君覽》:“昔太古嘗無君矣,其民聚生群處,知母不知父。”在知母不知父的時代,唯母親與子女間的關(guān)系,較為確定和可靠,因而人們就按母系確定人的血緣身份.劃分社會成員和集團(tuán)歸屬,這就是母系氏族。而每個以母系血統(tǒng)為紐帶的氏族都必須有一個區(qū)別于其他氏族的稱呼,這就是“姓”。“姓”字在甲骨文中或體不多,徐中舒主編的《甲骨文字典》,,這在甲骨文字中是少見的。“姓”左邊一個“生”,字,右邊一個“女”!墩f文》: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了,故稱天子。從女、從生,生亦聲。《春秋傳》曰:“天子因生以賜姓”。“姓”字的小篆體與甲骨文形基本一樣,只是將兩個部件左右換了位,所以許氏釋義甚確。漢代仍很明確這一點,所以《白虎通義·姓名》說:“姓者,生也。”《說文解字》:“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曰天子。”這就是說,“姓”標(biāo)志著一個人由哪個氏族生出,故也稱為“生”,由于當(dāng)時知母不知父,所以加上“女”字邊,寫作“姓”。“姓”的本義,就是源于同一女姓始祖的族屬共同所有的符號標(biāo)記,是人們天生的血緣系屬的標(biāo)志。
無論是“姓”意義的解釋還是姓氏無不說明女性早期的權(quán)威地位,以及度女性創(chuàng)造人類的一種歌頌和贊揚。
姓是整個氏族的稱號,為同一氏族的人所共享,氏則是姓衍生出來的分支。最初的同姓是不多的,但隨著后代的長期繁衍,同姓必然是越來越多,當(dāng)一“姓”之下所包含的人數(shù)過多時,必然會分立群體,另設(shè)支系,于是就有了“姓”下的細(xì)別即“氏”的產(chǎn)生。氏者, “支也,姓之支也”(氏讀日支,見《漢書·韓安國傳》及《韋玄成傳》顏注)。一個氏族分為若干個分支散居各地后,各個分支又有一個特殊的稱號作為標(biāo)志,這就是“氏”。如夏代的統(tǒng)治族,《史記·夏本紀(jì)》記載得很清楚:“禹為擬姓”,可以同一個擬姓之下,就分為“夏后氏、有息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褒氏、費氏、祀氏、增氏、辛氏、冥氏、斟戈氏。”殷代的統(tǒng)治族是商族,姓子,其下的情況是“其登名氏三百六十夫。”(((史記·周本紀(jì)》)。《左傳·定公四年》曾列出了著名的“殷民六族”與“殷民七族”:“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陶氏、施氏、繁氏、椅氏、樊氏、饑氏、終葵氏。”這就是商族同屬子姓的十三個“氏”。這樣,“姓”就成了舊有的族號,“氏”就成了后起的各個分支的稱號或標(biāo)記。所以清代著名學(xué)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氏》下說:“姓者,統(tǒng)于上者也;氏者,別于下者也。” 鄭樵在《通志·氏族略序》中有一段全面而準(zhǔn)確的概括:“三代之前(按:這里的“之前”是指三代結(jié)束之前,即秦以前的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今南方諸蠻此道猶存。古之諸侯詛辭多曰‘墜命亡氏,路其國家’,以明亡氏則與奪爵失國同,可知其為賤也……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按:即指秦漢及其以后),姓氏合而為一,皆所以別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 從鄭樵這段話中可知,男子稱氏,婦人則稱姓,因為當(dāng)時女子無權(quán)參加社會活動,她們作為社會成員之一而要與其他女子相區(qū)別的主要時刻,就是作為傳宗接代的工具而出嫁。為了“別婚姻”,不致出現(xiàn)同姓通婚的禁忌,她們的姓必須明確,所以她們必須稱姓。未出嫁時,一般都在姓之前加上排行孟(伯)仲叔季,如伯姬、仲子、叔魂、季乍之類。出嫁后,則在姓上加上丈夫受封的國名或氏,如息妨、江半、趙姬、孔姬之類;或在姓前加上自己所自出的國名,如齊姜、晉姬、鄭姬之類。死后則在姓前加上丈夫或本人的溢號,如武姜(鄭武公妻)、穆姬(秦穆公妻)、文姜(魯桓公妻)之類。
從“姓”到“氏”的演變過程就可以看出女性的社會地位的轉(zhuǎn)化,《詩經(jīng)》毛傳說:“同姓,同祖也。”杜預(yù)注《左傳》也說:“因其所由生以賜姓。”這就是說,姓是由所生者賜給子孫的,那么所生由母,賜姓自然由母親了,似乎與父親無關(guān)。這是對女性的贊揚,而“氏”的出現(xiàn),便是另一番景象,男尊女卑。
二 從“好”“”“
”看女性的美德
關(guān)于“好”字,現(xiàn)在大多只知其為真、善、美的通名或贊詞,卻很少知道其本義是指女子。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從女從
,與《說文》好字篆文形同!墩f文》:‘好,美也,從女子’。按訓(xùn)美乃后起義。甲骨文好為女性,即商人子姓之本字。”段玉裁注《說文》也說:“好,本謂女子,引申為凡美之稱。”古人認(rèn)為女子即是好,這個“好”的內(nèi)涵,顯然比美寬泛,但也包含了美。對于美字,許慎釋為‘“羊大為美”。 許慎未見過甲骨文,其釋義全據(jù)小篆與部分搐文字形,往往有誤。后來許多學(xué)者據(jù)甲骨文字形的分析,都不同意許氏之說,認(rèn)為美字的“大”部件并不是“大”,而是正體的“人”字。美字上邊的羊部件應(yīng)為羊頭飾物(羊頭面具什么的),下為正體的人,其本義是人戴了羊頭飾物跳舞,這是很正確的。
甲骨文中表示女子美好的字還很多,如、娥、姆等都是。關(guān)于
字,徐中舒《甲骨文字典》:“
,與《說文》
字篆文同,《說文》:‘修,美女也。’”《方言》(卷六)中說:“南楚瀑框之間,謂婦姐曰母
,稱婦考曰父
。”《廣雅·釋親》也說:“妻之父謂之父
,妻之母謂之母
。”這些釋義說明
字不僅指美女,而且將其內(nèi)涵擴(kuò)大,又表示對長上女性的尊稱。把對美女的譽(yù)美之詞用來稱呼年長輩高的女性,表現(xiàn)了人們對長上女性的尊祟和敬仰,這可能出于一種禮儀要求,但也絕不能排除人們對長上女性在家族中所作出貢獻(xiàn)的感激,承載于多個漢字的尊母情結(jié)是明顯的。
古人不僅對在生長上女性如此尊崇,對已故的長上女性也同樣虔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