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至8月,安徽皖北煤電集團祁東礦生產精煤43.12萬噸,完成全年計劃95.82%,商品煤質量合格率達100%,實現精煤銷售收入近3億元。祁東礦資源賦存條件并不出眾,在外部環(huán)境不斷惡化、噸煤市場價格不斷下行的雙重圍堵下,祁東礦是如何逆勢而行,突出重圍的?
抓住煤的“生命線”
筆者采訪了該礦產品質量部副部長汪紅生。汪紅生跟筆者“賣起了關子”:“來,你跟我到車間走一趟。”
在主選車間,我們遇見了車間主任張洪亮。
“馬上要提7137工作面的煤了,我們要提前把絮凝劑調整到1.5公斤。”張洪亮說。
“1.5公斤?正常不都是2.5公斤嗎?為什么減少加藥量?會不會因為劑量不夠造成煤泥沉降不好而影響生產?”筆者問。
“不會的,昨天我已經實地考察過這個工作面的煤質情況,通過化驗、分析煤質指標發(fā)現,1.5公斤正合適。這樣既能節(jié)省藥劑,又能保證循環(huán)水濃度,提高分選質量。”
聽到這里,筆者更加疑惑,原煤洗選是地面作業(yè),怎么還需要深入到井下一線?
汪紅生解釋道:“煤質是煤礦企業(yè)的‘生命線’,要根據不同的煤質做相應的入洗工作,僅憑礦調度提供的數據是遠遠不夠的,只有把參與生產的管理人員拉到井下,到采掘面去了解第一手情況,才能根據不同情況制訂有針對性的工作預案。”
因此,該礦要求與煤質相關的技術人員必須定期下井,深入到采掘工作面實地考察,對影響煤質的地質構造、水文特征、煤層頂底板情況、煤層厚度和原生灰分等各項因素進行仔細分析,綜合考慮。下井人員把縮分好的煤樣帶上井提前化驗,往往得出化驗數據的時間會比原煤出井的時間還要早。
這種超前性的生產檢測運作模式,使煤質在管理上由事后控制變?yōu)槭虑翱刂,用數據指導生產,實現了生產過程的精確管控,無縫對接。
比用戶還高的要求
該礦改變過去“主井提什么煤就洗什么煤”的生產觀念,采用“實地考察、采樣分析、對癥下藥”的生產機制,變被動生產為主動預防,實現了入洗和產出兩項指標的雙提升。另外,筆者還了解到,為了進一步加大煤質管控力度,該礦參照業(yè)界標準和有關規(guī)定,制訂出臺了要求更嚴、規(guī)格更高的質量管理辦法,保證出礦煤質讓客戶滿意。
為了保證煤質管理目標的順利實現,該礦在組織機構、生產設計、日?刂、考核獎勵等方面作出了嚴格的規(guī)定,積極推行市場化管理,實行煤質百分百考核,樹立“煤質才是飯碗”的經營理念,將各部門煤質情況與職工收入掛鉤,有效地增強了職工的質量意識。
來源:《中國煤炭報》
(責任編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