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力不斷增強,與國外的經濟合作、技術交流也更加頻繁、更加密切。合作交流的區(qū)域也由發(fā)達的西方國家逐漸轉移到人口占世界總人口15%、 陸地面積占世界陸地面積20%的非洲各國。大踏步走出去的中國人如何才能贏得非洲的尊重呢?由邱立波主編的《在非洲發(fā)現(xiàn)中國》一書,匯集了若干專家學者的文章,圍繞中非之間哲學基礎、政治觀念、文化殊異、經濟差距等方面進行分析,幫助“建立周邊世界的常識性認識結構”,從而避免重蹈西方列強在非洲的教訓。
在這本書的“自由國家對附屬國的統(tǒng)治、賽西爾·羅得斯與英國非洲的殖民開拓”這兩篇文章中,作者不無憂慮地說,“與非洲交往的中國只是個經濟中國”,對于“21世紀的華夏士大夫能否在非洲另啟新篇”,表達出深深的憂慮和不安。應該說,作者的憂慮與不安不是沒有道理的。這些年,很多西方國家因為意識形態(tài)的不同,看到中國的不斷崛起而患上了“紅眼病”,他們總是在各種場合對中國百般刁難。這些年,看到我們和非洲各國交往越來越密切,生怕中國“搶”了他們的地盤,奪了他們的既得利益,于是抓住我們的一些弱點,采取各種手段,挑撥我們與非洲國家的關系,在中非之間制造事端。而我們一些走出去的人員,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所以,在與非洲的交往中,滋生了一些磨擦,甚至在個別區(qū)域還較為嚴重,不但影響了投資安全、企業(yè)安全,而且影響到中非友誼。
本書“從‘貧困的形式’到‘精神的解放’、世界視野下的非洲與中國”兩篇文章中,作者指出,當前的非洲處于一種“貧困的形式”,而當下的中國雖然實現(xiàn)了經濟上的崛起,但卻“逐漸喪失了曾經的世界主義的視野”,可謂“形式的貧困”。因些,無論是非洲也好、中國也好,都需要一次“精神的解放”。非洲要恢復自信與尊嚴,中國要恢復自己的世界民族地位;其次,要汲取上世紀60年代、80年代援助非洲的教訓,變“輸血”為“造血”;再則,要找準中國與非洲之間各自的優(yōu)勢,讓經濟發(fā)展成果惠及非洲民眾,不要讓經濟成果讓少數(shù)政客或利益集團瓜分;同時,還要針對西方對中國在非洲經濟活動中的不實宣傳,進行及時地回應,讓非洲民眾了解真相,不至于產生誤會,擴大分歧。只有這樣,走出去的中國,才能實現(xiàn)“幫助非洲,同時也是在幫助我們自己”的目的。